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絮语—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南越絮语—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夏余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盛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融合传统的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华夏余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分为“原始社会音乐”、“夏、商、周三代音乐”、“汉魏音乐与古琴的历史”、“隋唐音乐”、“宋元明清音乐”五个部分,共展出音乐文物66件(套)。

南越絮语—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李 郁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一首名为《韶》的乐曲,欣赏和研习之后,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三个月吃不出肉味。两千多年过去了,古人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古曲谱,古代的音乐生活已变得模糊不清。

但随着考古发掘古代乐器的不断出现,先民们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在我们眼前变得依稀可见。在青铜时代到来以前,远古的先民就用音乐传达人们心中质朴的情感,这些情感里有最深层的忧伤,也有最纯粹的快乐。有人推测,人类早期的吹奏乐器中,很大一部分原本是用来模拟禽鸟鸣叫的捕猎工具,可能是满载而归的快乐,引发了人们吹奏的兴致,狩猎工具也就演化成了乐器。

传说,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的女娲也为她的孩子们发明了音乐,使他们在音乐声中不再寂寞,女娲发明的乐器叫“簧”,管乐器从此开始流传。

神话中的伏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发明了弦乐器“琴”和“瑟”,伏羲的琴据说有七尺多长,共27条弦。

女娲和伏羲,一位创造了管乐器,一位创造了弦乐器,从此人间的音乐和音乐生活就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史书中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就有乐舞奴隶三万人,歌舞奏乐时,声音震动四面八方。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建造“酒池”、“肉林”,沉浸在靡靡之音中,极尽享乐。

商代之后的周朝,是一个有节制的王朝,严格规定了乐舞的使用级别和钟磬乐器的悬挂方式,还在宫廷中专门设置了采诗官,了解各地的民情风俗。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采风制度,就是这样来的。周朝的采诗官共收集到地方民谣三千多首,后来孔子从中选出305篇,汇成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每一篇都能用乐器伴奏来歌唱。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他倡导对王侯和公卿大夫们的子弟进行音乐教育。乐无礼不举,礼无乐不行,只有学好礼乐,国家才称得上礼乐之邦。(www.xing528.com)

在周代,乐器品种大量增加,有文献记录的乐器就有七十多种,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八音”。

八音,就是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种类型: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之中,金石为先。象征礼乐制度的“金石之乐”高居庙堂之上,成为权势的标志,因其慢慢远离了人们的情感,以至湮没在岁月中。倒是士大夫们平日赏玩、抚弄的“琴瑟之乐”,成为后世文人闲适抒怀的寄托。

华夏余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盛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融合传统的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柔不再是礼仪的点缀,而是人世间欢乐的心声。

至宋元明清,宫廷音乐逐步走向市井,一时“万家竞奏新声”。开封作为北宋之都,娱乐场所瓦舍、勾栏遍布汴梁四城,宋太宗宋徽宗对琴瑟的喜爱,推动了音乐向更深的领域发展。特别是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通过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曲综合艺术千锤百炼的唱腔艺术,举手投足舞蹈化的规定动作,雕塑般的亮相,将中国的音乐舞蹈和戏曲推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新境界。

《华夏余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分为“原始社会音乐”、“夏、商、周三代音乐”、“汉魏音乐与古琴的历史”、“隋唐音乐”、“宋元明清音乐”五个部分,共展出音乐文物66件(套)。这些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精品文物,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以其丰富多样和历史悠久而令人瞩目。

◆第39辑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