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丹洋
金属铸币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通。布币是指铲状的青铜铸币,也称“布钱”、“布”。主要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前者基本上是春秋至战国中期周王室及三晋等地区的铸币,后者则是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韩、赵、魏等国铸币,并扩展到燕国的一些城市和楚国北部边境。
布币由何而来?钱币学者认为布币正是从称为“镈”的农具演变来的。而农业考古学者认为布币应是从农具“钱”演变来的。古代农具往往钱镈连用,实际上“镈”是锄类农具,“钱”才是铲状农具。
空首布比平首布出现得早,属于早期的布钱,由黄河流域的周及晋、郑、卫等国铸行,已完全脱离铲状农具的实用造型,只保留了一个中空的銎(qióng)部,含有象征意义。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进而来的,是布钱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平首布与空首布都是约定俗成的称谓,平首是指它的首部已不再中空,布钱已成为铲状的铜片。
刀币产生于东方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商业发达地区,由生产和生活工具“刀”、“削”演变而来,铸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国。
因铸行时代和流通区域不同,刀币的形制、大小、重量及文字各有差异。刀币基本上都呈曲刃反张形态,赵刀和中山刀虽然有“直刀”之名,但刀背大多也呈微曲形状。刀首一般内斜,刀身周沿有郭,刀柄正中多有一道或两道平行斜纹,下端有刀环。刀币的面、背大多铸有文字,有数字、干支、五行、地名、族徽、币名等。
空首布(www.xing528.com)
平首布
刀币是先秦钱币中发现数量较多、分布相对集中的一种铸币。至于刀币是由什么样式的“刀”、“削”所演变来的,目前尚无定论。
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铸造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末年,流通于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晋、齐、鲁、卫、楚等地区。主要分为无文铜贝和有铭铜贝两大类。铜贝至秦始皇统一钱币后才退出流通领域。其中有铭铜贝是贝币发展的高级形态,铸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末年,为楚国钱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呈椭圆形,一端略宽,面凸起,背平素,面上铸有阴文铭文,或有穿孔不透。这类铜贝统称为蚁鼻钱,喻其轻小。有的铜贝铭文和穿孔组合起来像一张丑陋的鬼脸,所以又称鬼脸钱。有铭铜贝在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陕西、湖北等省均有出土。
“半两”钱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铸币,钱重半两,即十二铢,钱文“半两”。始铸于战国时期秦国,初为圆形圆孔圜钱,后发展为圆形方孔,大小轻重不是很统一。随着秦王朝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秦国的钱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确立了方孔圆钱的统一地位。这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之后对钱币形制提出的新的需要,也是秦王朝武力推行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力量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及至秦末期,“半两”钱减重特甚,形状如榆荚。2008年3月《青铜时代——河南夏商周文化展》展出的为“秦半两”。
秦半两
◆第30辑第四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