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国丝缕玉衣:珍稀文物南越絮语详解

南越国丝缕玉衣:珍稀文物南越絮语详解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丝缕玉衣,经修整复原,得知玉衣由头套、衣身、两袖筒、两手套、两裤筒和西只鞋所组成,全长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片。尤为珍贵的是,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套丝缕玉衣。玉衣用丝缕,尚未见诸文献记载,而这套丝缕玉衣既显示出玉衣发展过程的早期特点,又反映了南越文化的特色。同时它的对襟形式,是目前国内已出土的十几套金缕、银缕、铜缕玉衣中所独有的。

南越国丝缕玉衣:珍稀文物南越絮语详解

◎王文建

国人崇玉,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琢玉为饰。红山、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遗址出土有璜、坠、玉龙等佩饰,良渚文化遗址还出土有璧、琮等仪礼祭祀用玉。后来玉还被广泛使用于朝聘、典礼、祭祀、装饰、丧葬等活动中。出于对玉的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战国流行的缀玉敛尸葬俗,到西汉时却演变出以玉衣为葬服,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在西汉使用玉衣可能尚无严格的规定,到东汉就发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级制度,规定身份不同,使用的线缕也有差别,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金线缝制的玉衣(即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而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当时僻处南陲的南越国虽然与汉王朝分庭,但在许多方面却刻意模仿汉制,所以南越国贵族死后用玉衣作为丧服是不足为奇的了。

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丝缕玉衣,经修整复原,得知玉衣由头套、衣身、两袖筒、两手套、两裤筒和西只鞋所组成,全长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片。玉衣外貌如同人体形状,其中头套有鼻无耳,由头罩、面罩两部分扣合而成;上衣分前、后两片,为外襟式;左、右袖,呈简形,上粗下细,体扁而弯,上口朝向内侧开;两手套基本对称,结构如手形,作握拳状;两裤筒互不相连,呈上粗下细的筒形;两只鞋的上口前高后低,以便穿入。整件玉衣的玉片,其形状和大小,又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面设计的,基本以长方形、方形为主,特殊部位则采用梯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等玉片,头罩、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都较细致,厚薄均匀,两面光滑有光泽,边角上都有穿孔,以便丝线穿缀,里面再用丝绢衬贴加固。这与满城汉墓玉衣相似,只是缕线不同,而身躯部位所用玉片厚薄不一,无孔,多为废旧或边角料,平排并列粘贴在麻布衬里上,表面用窄的朱丝带作对角黏贴,组成菱形网格状的地纹,四边再以宽带黏贴成纵横方格,其图案显得非常规整艳丽。同时,各个部位的边缘处都以丝织物缝合包边,宛如一套做工考究、图案新颖、色泽鲜艳的高级服装,令人叹为观止。尤为珍贵的是,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套丝缕玉衣。玉衣用丝缕,尚未见诸文献记载,而这套丝缕玉衣既显示出玉衣发展过程的早期特点,又反映了南越文化的特色。

丝缕玉衣(www.xing528.com)

南越王墓的墓主是第二代王赵眜(史书记为赵胡),死于元朔末元狩初(约为公元前122年左右),故这套丝缕玉衣的制作时间,比曾经轰动一时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它是经科学发掘、整理和修复起来的我国最早的一套完整的玉衣。同时它的对襟形式,是目前国内已出土的十几套金缕、银缕、铜缕玉衣中所独有的。目前,这套玉衣被珍藏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览大厅,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1辑第二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