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邦张仪戟原文为“戟”应为“戈”

相邦张仪戟原文为“戟”应为“戈”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四年”,报告已考定为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即公元前321年。相邦张仪、庶长□操之造□界戟”,文例与商鞅的几件器铭相似。“□界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以“□界”为置用地名,如大良造庶长鞅镦的“雍”;另一种是读“界”为“孓”。“戟”下一字,上半似“田”,下半残泐。“师”字本无左侧偏旁,下垂三笔末端依稀可见,“贱”为工师名,“卯”为其属下工匠。戟内背面“锡”字,是置用地名。锡一带地区,当为该次战役所得。

相邦张仪戟原文为“戟”应为“戈”

此戟出土于1983年发掘的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在发掘报告中发表。报告就铭文作了很好的考释,下面试作补充引申。

根据该报告所载,“东耳室器物分布平面图”,这件戟与其他两戈同出于耳室北侧中部,靠近编钟、编磬,编号B25,戟长22.3厘米,锐锋窄援,长胡三穿,内端有锋刃。内上两面都刻有铭文,正面共3行,估计约22字,背面仅1字。文字不仅非常草率苟简,且有缺泐之处,兹写出释文:

正面:王四年,相邦(张)义、庶长□

操之造□界戟,□

(工师)贱,工卯。

背面:锡。

“王四年”,报告已考定为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即公元前321年。

南越王墓出土的“张仪”戈

“义”字以下的几个字,因戟面磨泐而笔画不全。“庶”字可见上左两笔和“火”的大半;“长”字则仅存轮廓,可参照大良造庶长鞅镦该字;再下一字只有左侧“木”旁,右侧完全磨灭。(www.xing528.com)

“操”字左侧从“手”,中坚较直,类于“牛”旁,可参看云梦睡虎地秦简从“手”各字。右侧最上一“口”泐去,两“□”在“木”的两侧,故难辨识(参看大良造庶长游瓦书“桑”字)

“庶长□操”即文献中的庶长操。《史记·六国年表》载,惠文王前元七年(前331 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在此戟之前十年。

相邦张仪、庶长□操之造□界戟”,文例与商鞅的几件器铭相似。“造”下一字,戟面有不少杂痕,很难分出笔画。“□界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以“□界”为置用地名,如大良造庶长鞅镦的“雍”;另一种是读“界”为“孓”。《方言》:“戟,楚谓之子。凡戟而无刃,秦晋之间谓之,……东齐、秦晋之间谓其大者镘胡,其曲者谓之钩□镘胡。”注:“即今鸡鸣句孑戟也。”又《左传》庄四年:“授师孑焉”,《考工记》疏引旧注:“孑,句孑戟也。”这里的“□界戟”,或许就是句孑戟一类器名。

“戟”下一字,上半似“田”,下半残泐。此字系戟的制造地名。“工师”二字,据文例补。“师”字本无左侧偏旁,下垂三笔末端依稀可见,“贱”为工师名,“卯”为其属下工匠

从上述释文可知,此戟系秦惠文王后元四年相邦张仪、庶长操所督造。报告已指出:据《史记》的《秦本纪》《六国年表》《张仪传》等记载,在此前一年,仪为秦相魏,表面上免去秦相,实际未免相,秦王并未任命新相,迨至七年始命乐池为相,翌年仪复相,可见后元四年的秦相仍是张仪。按秦器文例,由相邦督造的器物未见附加其他职官。此戟有“庶长□操,”应系由于张仪在魏,以庶长操实际代理之故。这一点是为过去史家完全忽略了的。

戟内背面“锡”字,是置用地名。《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锡县(编者注,此处“锡”为《汉书·地理志》中汉中郡的钖县),有今陕西白河县东,紧邻湖北。按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庶长章(魏章)击楚于丹阳,虏楚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锡一带地区,当为该次战役所得。因此,戟上这个置用地名一定是后刻的。至于戟之流传南越,自然如报告所说,为秦平岭南的结果。

(本文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5期的《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研究》。)

◆第6辑第三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