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图4.13 所示的大攻角下, 弹身绕流出现分离, 在弹身的背分面形成一对分离涡。 当攻角不太大时, 背风区的一对分离涡对称于攻角平面。 但随着弹身的旋转, 分离涡向旋转方向偏转。 左侧的涡受到抑制, 向弹身靠近; 而右侧涡的分离点则向旋转方向偏转, 并且强度增加。 即在攻角不大时, 旋转诱导了弹身的非对称分离, 进而产生了马格努斯力。 为了研究较大攻角下, 弹体分离涡对旋转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采用双时间步法求解了非定常N-S 方程, 计算了大长径比“阿帕奇” (Apache) 弹身模型的旋转绕流场, 弹身的旋转运动采用刚性运动网格技术实现。
图4.13 旋转引起的边界层非对称分离[6](攻角α =20°, V∞=18.3 m/s, 顺时针旋转)
(a) 转速为零; (b) 中等转速; (c) 高转速
图4.14 Apache 弹身附近计算网格示意图
图4.15 给出了来流雷诺数ReD =1.54 ×107, 转速=0.011 时, Apache 弹身的马格努斯力系数随攻角变化曲线的CFD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7]的比较。 可以看出, 马赫数Ma∞=3.0 的CFD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的吻合较好。 而且大长径比弹身马格努斯力系数随攻角非线性变化较为明显。 当马格努斯力特性进入非线性区后, 马格努斯力随攻角的增大而减小, 在攻角不太大时就有换向的趋势。
图4.15 Apache 弹身马格努斯力系数随攻角的变化曲线
(www.xing528.com)
(=0.011, ReD =1.54 ×107, Ma∞=3.0, α =4°)
为了分析大长径比弹身马格努斯力换向的原因, 给出了弹身不同攻角时不同横截面位置处的压力云图、 流线图和弹身背风面分离体涡图(图4.16)。 由图可以看出, 由于弹身长径比大, 在α =4°, 就出现了体涡非对称分离, 弹体的分离涡在小攻角下就大范围地占据弹身后体区域, 大大加强了体涡在弹身马格努斯力中的比重。 弹身分离涡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了弹身横截面上的压力分布[图4.17 (a)], 虽然出现了体涡的非对称分离, 但是几个弹身几个截面上的压力系数ΔCpz = [Cp·nz]right - [Cp·nz]lift分布基本上还是随着弹身向后而出现线性增大, 其作用与边界层位移厚度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一致。 攻角增大到12°时, 弹身体涡分离使得x/L =0.91 截面上的压力差由负值变为正值[图4.17 (c)]。
图4.18 所示为法向力系数和马格努斯力系数沿弹身轴线的分布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 法向力系数在头部迅速增大, 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 法向力系数随攻角的增大近似于线性增大。 马格努斯力系数沿弹身的分布较为复杂, 攻角不大时与小长径比弹身的马格努斯力分布近似, 并且随攻角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当攻角增大到12°后, 弹身后体的马格努斯力系数出现了换向, 并且越向后系数的量值线性越大。
图4.17 Apache 弹身截面的ΔCpz 曲线(Ma∞=3.0)
(a) α =4°; (b) α =8°; (c) α =12°
图4.18 气动力系数沿弹轴的分布曲线
(a) 法向力系数; (b) 马格努斯力系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