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丝路绽放交流花”为题说课,说的是甘肃研学路上与伟大的共同体结缘,组织学生多次开展研学日记写作交流实验,最终形成共同体交流模式的过程。
一、实验设计思路或创新点
建立共同体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以完整的自我相遇,将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广大的世界。我们师生18人沿着古丝绸之路行走,在哈尔滨至敦煌的列车车厢中,聚集在伟大事物周围(这里伟大事物指日记写作),就如何写景抒情展开交流,互作彼此的倾听者,不断提高日记质量,最终形成共同体交流模式。本次研学预计交流4次,敞开心灵和产生自信,获得高峰体验后,使学生不再畏惧写作。
二、实验原理
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所见所闻都是学习资源,玩中学、做中学,只有在体验中得到的感悟才更真实、更深刻。每个人将自己的观察、思考、感悟内化后形成文字,不断对生活存盘,越积累越多,最终提升写作能力。路上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另一面,随时进行教育。
三、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研学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等多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连接,增加生活阅历,丰富写作素材。
2.刚上初二时,学生出现通过网上搜作业答案、不能进行深度自主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状况。我极力想改变他们的思想状况,一直没有寻找到最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通过此次研学,以共同体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彼此敞开心扉,走出心灵恐惧,改变生活和生命状态。
3.学生平时害怕写作文,通过师生、生生组成共同体交流,改变其不会写、不想写、不敢写的现状。通过共同体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由此产生自信,带动其他学科学习,争取在中考中有突破。
四、实验教学内容
1.一路上,学生读书、摘记,结合甘肃之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研学日记。研学日记分为以下几类:即兴记录,多重感官抒写感受,借景抒情丰富表达,妙用修辞为文章着色,以真情实感描写人物,走近古代文明抒发历史情怀。
2.我们就如何写作展开交流,彼此互做倾听者。交流着眼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感悟联想等方面。学生朗读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构思、表达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交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不足,为修改提供依据。
3.交流后,学生各自修改文章,准备第二次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心灵向场域中的每个人敞开,最终形成共同体交流模式,文章越写越好。
五、实验教学过程
1.17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各自的作品,每个倾听者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二次修改后,再集体交流,全体成员通过互相倾听思考,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我也和学生一样把产生的思考用关键词归纳、分享。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语言不简练,过分注重运用华丽辞藻(生硬地凑字数和过多使用华丽语言只能让读者生厌)。
肖同学是这样感悟的:
老师打了个比方,把作文比作人的服饰,问我:“一个人如果全身都是饰物,但是长得不好看,这么打扮好吗?”我立刻明白游记的不足,废话太多,中心不突出,怎样修饰都不算好文章。接着,大家现场修改我的文章。我知道了写作前一定要先构思,这样才能写出精品。
2.生活在东北的孩子极少有人见过骆驼,更别说骑骆驼了。学生第一次骑骆驼体验与我的预期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骑着骆驼出发,却几乎都是哭着从骆驼身上下来的。
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的第一要素是充分体验。
蒋同学写道:
“游客很多,我们选择骑骆驼上山。
一望无际的沙漠,骑一匹骆驼在其中跋涉,听驼铃声声,本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可当我看到骆驼们刚载完游客,累得大喘粗气,又要再次‘营业’,难过和同情漫上心头。
我骑着骆驼走在沙漠里,它的脚无力地踏在沙子上,一个个脚印如同流下的泪滴。”
独特的西北风光与秀丽的江南迥异,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大漠是沙子聚成的海,登鸣沙山的体验令人终生难忘。
学生这样写道:
“从半山腰处往山脚滑沙,坐在竹子做的爬犁上向下飞速运动,和家乡的滑雪还真的有些不同,(滑沙)比滑雪更快更爽,但我却遇到了特殊情况,只见我的爬犁向右倾斜了一下,黄沙被击起,我正喊着‘爽啊……’的嘴已经进了沙子,生平第一次吃正宗的西北黄沙,哈哈。”
3.通过研学体验调动多重感官,所得必然丰富,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灵感火花,写作时还要妙用修辞。参观甘肃酒泉中学,这里有清代建筑关帝庙、玉皇阁、豪华校史馆、果树园,学生尽情品尝甜度极高的甘肃苹果。通过多次交流,学生在一段很短的文字中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等感官,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生动传神。(www.xing528.com)
“刚踏入园中,铺天盖地的绿就毫无防备地漫进我的眼。偶尔有些白色的小花成群簇拥在草丛上。再向里走,空气中都氤氲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甜香味,是苹果!酒中苑的苹果,躲藏在树叶里,半露着脸,正对我们笑呢。”
学生把酒中苑所见写成小诗:
八月的校园,
是庭院关不住的绿色。
翠色的树叶层层叠叠,
嫩绿的小草葱葱茏茏。
嫩绿上生长着果树,
果树上,躲藏着金黄。
一半,在树上摇摇欲坠;
一半,在泥土中吐露甜香……
正因为西北干燥少雨的独特气候特点,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参观莫高窟,学生的感受极为深刻:
“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奇观;千年之后,他们的子孙又来到这里探寻他们的故事,这就是历史,兜兜转转,像一个圆。能成为这里的过客,我亦是亿万人海中幸运的那个人!”
登上嘉峪关城楼,观看穿越时空的表演,真切感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面对顽强的沙漠植物——红柳,学生写出心中感受:
“我们有幸见到台阶缝隙里生长的红柳,导游说这里年降水量少到40毫米,无法想象这里的植物如何生存,我对沙漠里顽强生存的植物心生敬意。”
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了解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学生写下的感言无不体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人物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我们通过研学旅行遇到梁导游和卢辅导员,为此行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学生用文字记录了与他们交往的过程,再通过共同体交流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写法,最终完成作品。中考语文模拟卷作文题目《美好的相遇》《抹不掉的记忆》《真正的力量》《××两三事》《与美相约》等文章,很多学生以甘肃研学经历为核心展开,取得了高分。
临近中考,卢辅导员为了给学生鼓劲,每天发送祝福信息;梁导游特地赶制了敦煌艺术剪纸——“马到成功”,为学生献上特殊的中考祝福。我们虽相隔千里,却彼此牵系。人走了,茶并不凉。轻轻将这些美好经历折叠,记忆深处从此多了一份美丽的念想。
六、实验效果评价
1.共同体交流过程中,学生写出50多篇优秀日记、2万余字的作文和心路历程,部分文章刊登在公众号“心有诗意过生活”上。
2.共同体交流模式一直延续,不断为学生减压、赋能,成绩全面提升。2020年中考,我们班语文最高分114.5分(满分120),54名考生中,100分以上26人,96分以上38人,优秀率达70.4%。
3.共同体交流使我对教育教学研究充满乐趣,自觉带动身边教师参与研究,自发组织成立本地教师学习共同体。
4.共同体交流部分内容刊登于《班主任之友》和《教师月刊》杂志,实战模式《心之妙花因交流而盛放》通过互加教育“兴成长计划”的CCtalk平台分享给全国约2000名教师,西南交通大学郭永春教授给予高度评价,他以思维导图形式记录了讲座过程。
七、实验教学反思
甘肃研学之旅,我们不单看风景,还用笔、用心、用情记录每份值得珍藏的人和事,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旅行的意义。日记因交流受到启发,陌生化的语言频频而出,我们互相影响、彼此感染,旅途因而更加美好惬意。
此次研学,6次共同体交流使我看到学生积极的状态和写作方面的变化,我开始懂得《教学勇气》中“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这句话的含义。一次古丝路研学绽放出共同体交流之花,深远影响不可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