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鲟救护方案:人工繁殖为根本解决之道

中华鲟救护方案:人工繁殖为根本解决之道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救护中华鲟的方案之争,已经持续了好多好多年了。因此,他们认为,救护中华鲟的根本办法,是人工繁殖。三峡现有陆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而在水生动物中,有6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近年来,白鳍豚、白鲟、江豚种群密度下降,白鳍豚仅存约100只;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胭脂鱼繁殖群体的规模逐渐变小,个体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中华鲟救护方案:人工繁殖为根本解决之道

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故事了:一群老鼠不知为什么要离开大陆,朝海洋走去。它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不畏艰险,向着海洋前进。沿路的老鼠也纷纷加入了这支长征的队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它们究竟要干什么?它们到海洋去干什么?沿途的动物人类都非常的疑惑,但是,谁也阻挡不了老鼠前进的脚步。

经过无比艰险的长征,老鼠大军终于来到大海边了。长征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了:所有的老鼠竟然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接一个的,投入了波涛滚滚的大海之中!

老鼠历经千辛万苦,难道就是为了到大海来自杀吗?

所有的老鼠,一个接一个的,义无反顾的,全部投入到浩瀚的大海之中,消失在无边的大海之中。

多少年后,科学家们为困惑不解的世界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老鼠投海的那个地方,是老鼠最原始的家园。那时,大海还没有淹没老鼠原始的家园,老鼠也经常要回到家园去寻根,并且繁衍自己的后代。这样一种基因,经过了千百年,仍然遗传给了现在的老鼠,于是,它们来到了大海边,向自己古老的家园奋不顾身地奔去。

它们的肉身也许消失了,但是,我宁愿相信,它们的灵魂一定是到达了海底那个美丽的老鼠家园的。

当我想起这个传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古老的中华鲟

中华鲟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之一。这种亿万年前就生存在地球上的长达3米多的大鱼,是我国的珍稀鱼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史书记载,周朝时,中华鲟曾沿黄河上溯至西安,是周朝祭祀祖庙的主要鱼类,它们生活长江、钱塘江、黄河以及沿海各地。到了秋季,中华鲟就要溯江而上,从大海,从江河的下游,朝着长江的上游洄游,一直游到长江的上游金沙江的一处河段,开始产卵。小鱼孵化出来后,又到长江的下游和大海去生活。长大了,成熟了,便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老家,去繁衍下一代。这样一种回到古老的家园去产卵的习性,亿万年来,没有改变。它们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存繁衍到今天。

但近百年来,黄河已经极少见到中华鲟了。中华鲟主要洄游于长江,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间,数以万计的成熟个体沿江溯河而上,直达金沙江产卵,那浩浩荡荡回老家的场面,十分的壮观。

但是,由于葛洲坝的建立,彻底拦截了长江,也彻底切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切断了中华鲟回归家园产卵繁衍的生存之路。

怎么办?

人类有什么权利去决断一种古老物种的生存之路?

中国人有什么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灭绝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四千万年的珍稀动物?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三十多亿年前出现的。鱼类的诞生,大约在四亿年前,鸟类的诞生,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哺乳动物的鼎盛时期,是七千万年前,而我们人类的诞生,大约只在三百万年前。

是的,人类的诞生,无疑是地球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然而,随着人类的诞生,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过程是大大加快了。在恐龙灭绝的那个时期,平均一千年才有一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19世纪前的三百年里,平均每四年就有一种鸟兽灭绝;而在20世纪,一个物种灭绝的时间已缩短到一年。

曾几何时,美洲旅鸽在群飞时,会遮黑半个天空;而到了1914年,饲养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里的最后一只旅鸽死了,于是,这个物种终于被“开除了”“球籍”。

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是大自然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

中国人应该是有着爱护生物的古老而悠久传统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至今仍然闪耀着人性哲理的光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荀子就说过,每当江河里的大型动物,例如鼋啊,鼍啊,包括中华鲟啊,到了产卵孕育的时候,当时的政府就会下达命令,禁止捕捞,禁止往江河里下毒去毒死鱼类。(www.xing528.com)

现在,我们要修建大坝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被堵死了,直接威胁到了中华鲟的生存。

怎么办?我们怎样做到大坝发电和中华鲟顺利产卵两不误呢?

关于救护中华鲟的方案之争,已经持续了好多好多年了。这场“马拉松”式的争论时间之长,争论双方的层次级别之高,争论程度之激烈,在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史上,都是空前的。

争论的焦点在于救护的具体方案。

一种意见主张修建过鱼设施,鱼道、升鱼机,或者集运鱼船。简言之,就是帮助中华鲟“上楼梯”,让它越过大坝,到金沙江去产卵,天然繁殖以维系种群。

一种意见主张人工繁殖。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在长江干流上,葛洲坝以及三峡枢纽工程的修建,已使中华鲟的产卵场遭到破坏,而且上游还规划修一系列梯级大坝,这样一来,过去的流水性河道,将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中华鲟的产卵场,均将完全淹没而不复存在。即使花大气力帮它过了坝,也失去了天然繁殖的可能。另外,对于大型的底层生活的中华鲟,这种长达数里、漫长的鱼道能否有实际效果,也是个问题。因此,他们认为,救护中华鲟的根本办法,是人工繁殖。

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研究所建立在宜昌小溪塔的一个小岛上,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亲切地昵称这个河心小岛为“鲟鱼岛”,这个绿树成荫、彩色卵石遍地的小岛,当年曾是一片荒滩。岛上只有一棵皂角树。如今,这棵树已经淹没在绿海之中了。

很多年前,我正在一家杂志当记者,看到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成功的消息。出生、成长在长江边的我,与中华鲟共一条母亲河的我,顿时激动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宜昌市,来到中华鲟研究所,对那些年轻的科研人员进行了采访,向世界介绍了他们的成功,介绍了中国人保护古老物种的成功。

一晃眼,很多年过去了。

我一直默默地关心着中华鲟的命运。

其实,就“三峡大坝蓄水后,陆上及水下动物的命运”这一问题,我国数以千计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家已经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从目前情况来看,结论不是太乐观。三峡现有陆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而在水生动物中,有6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胭脂鱼。近年来,白鳍豚、白鲟、江豚种群密度下降,白鳍豚仅存约100只;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胭脂鱼繁殖群体的规模逐渐变小,个体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对于中华鲟来说,葛洲坝的修建,已经阻断了它们的洄游路线,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中华鲟数量的锐减。而且,大坝蓄水后,水文条件变了,三峡大坝上下游的流速、水温、河势、泥沙等条件的变化,将改变鱼类的栖息环境、繁殖条件和饵料条件,对其生存带来冲击,这样的冲击,当然包括中华鲟。

从保护鱼类的角度看,能保持鱼类的原始生存环境,当然是最好了,长江有190种特有鱼类,其中90%在上游。三峡形成水库后,可能会使某些种类增加,但是,会侵害特有种类,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于下游的鱼类,有的专家提出,为了保证大坝与河流的和谐共存,在水电站设计中,应该考虑“生态水闸”,即在不同的时间,下放不同的水流,以保证下游河段主要或关键生物类群的正常生存繁衍,或保证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但是,对于像三峡工程这样的大型水库,生态水闸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水库对水流的调节,正好和正常的节律相反。长江在自然情况下,是冬天枯水,夏天丰水,但是出于防洪的目的,大坝却要冬天放水,夏天蓄水。对这样的节律改变,生物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而定期放水,对水流水温同样有影响。这样的影响,当然包括了只能在大坝下游活动的中华鲟。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意查找了中华鲟今年的资料。有资料表明,今年中华鲟的正常产卵季节已过,但是仍然没有观察到产卵,专家们估计,是受到了放水水温的影响。

因此,我再次为中华鲟祈祷,祈祷它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坝放水水温的变化,在长江母亲河中健康地繁衍生长起来。当然,也祈祷长江下游所有的鱼类,真正地做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成为长江中最美丽的生命,最美丽的鲜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