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在书店里淘书的故事。在书店里我经常看到被家长带着买书的孩子。这些家长都是一些希望孩子好好读书的家长,是一些望子成龙或者成凤的家长。我常常看见他们耐心地牵着孩子,充当着孩子的购书向导。但是我却发现,他们不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买喜欢看的书,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当教师,给孩子买一些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究竟好不好的教辅读物。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三联书店,看见一位妈妈带着儿子买书。儿子看中了一本外国著名的童话集,可是妈妈却把他拽开了。妈妈说:“你现在不能看小说了,啊?你现在要看作文书,啊?走,咱们去买作文去。”儿子望着那本童话,恋恋不舍地央求道:“妈妈,就买一本,好吗?”妈妈紧紧地拽着孩子,态度异常坚决:“不行!今天就只买作文!”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又溜到儿童小说柜前,贪婪地翻看起小说来。东张西望的妈妈终于又把他给逮住了。这时孩子不再坚持买书了,他可怜兮兮地带着哭腔说:“妈妈,我只看一会儿,好吗?”他的妈妈再次紧紧拽着他,硬是将他活活地拖开了儿童小说柜,一边拖,一边说:“你现在要提高作文水平,你要多看作文书!”
那个孩子就这样被拖到“作文”那儿去了。但是我相信,她的妈妈花再多的钱,也不会给他买到“作文”了。
像这样硬拽着孩子去“买作文”的情景,我见到不止一次了。现在的家长,只要是带着孩子进书店的,几乎都是冲着教学辅导读物来。要么买“作文集”,要么买数学“题海”,连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也要买一本唐诗背背。这些家长的用心无疑是好的,但是,他们只知道要给孩子买“学习”上的书,他们觉得只要买了“学习上的书”,就尽到了家长的责任了。至于这些书孩子喜不喜欢,合不合适,家长们就不管了。这就像中国人春节时送礼,送礼人的心思在于“送”,至于这些礼品合不合适,对方有没有牙,咬不咬得动你送的核桃,那是不管的了,反正我的礼送了,我的情义尽到了。现在的家长胡乱买“作文”,买教辅书籍,就是这样一种心理。这些家长为什么不想想,孩子的书包已经够沉重的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够多的了,不加选择地买那些教辅读物,既浪费钱财,又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因此,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光抓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学校给孩子减轻了负担,回到家里,家长又加班加点地把负担给压了上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不明智的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
说这些家长不明智,已经是够客气的了。譬如说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难道是看那些“优秀作文”能解决问题的吗?要说“优秀作文”,现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优秀作文”,孩子们天天看,天天读,还要怎么着?古人说,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呢?当然就得下下了。现在的一些“优秀作文”,都是中小学生写的,这些本身就很幼稚、很一般的作文,都是“八股先生”们选出来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选出来的“八股作文”。这些“八股作文”的流毒之一,就是告诉孩子们怎么去抄“作文”。有时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结果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一模二样的,都是在华丽的辞藻中,安一个“光芒四射”的“中心思想”。再一查,学生们都是抄的同一本“优秀作文”上的“八股作文”。(www.xing528.com)
这样抄来的作文,也许被那些走了眼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推荐进了“优秀作文集”中,然后再被更多的孩子去抄,去哄那些既愚蠢又可悲的老师和家长们。
让这样的“八股作文”流毒全国,毒害我们的孩子,中华民族未来的民族品格将遭到严重的损害和侵蚀。我现在的肺腑之言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面对21世纪发出的“救救孩子”的紧急呼吁!
我又一次想起了那个渴望读童话和儿童小说的孩子,想起了为他“买作文”的妈妈。其实,提高孩子作文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让孩子在课余尽量多一些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素质教育”的“素质”中,就包括“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对于一个孩子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的。既教孩子“做文”,又教孩子“做人”,这样的好事儿,我们的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阶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就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呢?
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吧!
让我们从现在起就警惕“八股作文”对孩子的影响和毒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