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的游记形式,多半是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一种见闻,或者其间穿插一种心情的摹写。一般是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定点观察,情境变化;略有游踪,虚实相生;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本节课的文章与上述游记的构思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色彩的隆重以及烘托渲染与虚实相生的凸显。
所谓人文指的是什么呢?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个范围之内的美学范畴。作者此番游踪范围,均为土耳其境内,但作者的思绪,却由当地的文化符号逾越到了历史与现实,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
全篇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写土耳其游踪,实抒对人文环境的情感揭示。
(二)
之所以强调本文的人文色彩,是因为文章借由“我”的游踪以及“我”的视角,描绘了所有在人文这个大的框架之下涌现出来的汹涌澎湃的一朵朵浪花。
作者的时间之珠,开启于黎明之前的梦醒之时。按说什么时候醒来的时间非常重要,但此刻作者并没有在意时间的维度,而是强调了海边、窗口,以及黎明前的一丝缝隙等等物理的维度,以及对岸的东方,对岸的丝绸之路,对岸的中国。(www.xing528.com)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并非以一个纯粹的旅行者的身份打开那扇窗子,而是以一颗孤独的灵魂,来开启喧嚣繁华外表下的异国他乡所能呈现出来的一些人格的内涵,一些生命的焦灼。
随着伊斯兰教的祈祷声在天空中优游来去,作者迎接到了壮丽的日出。一只海鸟的敲窗声引发了他的兴趣,他的对于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关照的情怀。他刻意描写那只海鸟的动态细节,其实是为了平抑自己正在涌动着的乡愁;他和海鸟隔着玻璃互相打量,其实是让自己纤细敏感的内心勇敢地接纳这个陌生的世界。
(三)
时间推进。空间转换。旅行者漫游街头。
如果说刚才那只孤独的海鸟激活了作者孤独的情绪,那么,青涩的黎明、湿漉漉的马路、空寂无人的小巷,使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惶惑而不安的欢乐。
作者以羡慕的神情发现了海鸟奇怪的聚集,并以嫉妒的追问向孤独的海鸟叩响窗子那样叩响了那神秘的声音的来源。作者举起相机拍照,细数每一座清真寺的尖塔,由这些精妙的尖塔联想到故乡,联想到现实的故乡,联想到杜牧的唐代、郑和的明代,然后是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意大利比萨斜塔等等,但无论作者如何联想,最终还是回归到故乡“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消逝,以及生命在历史的烟雨中的湮没。
文章结尾,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完整讲述旅行所见的所有景观,而是紧紧围绕与乡愁有关的人与物,一颗漂泊的灵魂在丝绸之路上忽然间启悟,忽然间顿悟,忽然间发现,故乡的神韵,就在你远离故乡的时刻才会显现得那么幽雅,那么芬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