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纲挈领法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突出特点,把握住“神”,就抓住了行文线索,就能进行提纲挈领的阅读、分析。
鉴赏此文时,可以先找到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可借此知晓作者写作目的的、能揭示全篇主旨的“文眼”。“文眼”的设置各不相同,随文而异。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份情,总之一景一物皆可。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荷塘月色》将文眼设置在了首句,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是依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行文的。大家可以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个段的内容,再进行总体概括。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前后的心情变化,根据这一线索分析文章,厘清框架结构,明白行文思路,提纲即能挈领。
(二)语言品味法
1.品味词语使用法。本文从词语使用的类型看,有叠词、成语、俗语、文言词语等,其中叠字、叠词的使用非常值得品鉴。(www.xing528.com)
《荷塘月色》共选用了29个叠音词,一个个看似普通的词语被妙用得活灵活现。如,用“曲曲折折”展示出荷塘的蜿蜒宽广,用“田田”体现荷叶相连的盛密感,用“层层”刻画出它的层次感与深度;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这样的叠字连用,让树的繁盛茂密、错落有致如在眼前。情貌物态的形象感在这些叠字、叠词中得到了深化,文章节奏显得更加清晰、协调,增添了悠扬婉转的音韵美和诗意美。
2.品味修辞运用法。妙用修辞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修辞的运用使得语言意蕴丰厚。
(1)比喻的运用。《荷塘月色》有10多个生动贴切、新颖独特的比喻句。这些色彩丰富,充满诗意的比喻形象地突出了事物自身的特点。如用“亭亭舞女的裙”来喻初出水很高的荷叶,这个比喻还给人带来舞裙旋转时的动态美感。在描写荷花的这段文字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朱自清先生的比喻新奇多样,有跃然纸上的人,有逼真形象的物,这些喻体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形象而贴切,给读者以别样的艺术审美体验。
(2)拟人的运用。《荷塘月色》中的拟人手法也值得借鉴。为了表达得更生动,朱自清先生经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本是说女子身体姿态的,“羞涩”展示出少女娇俏含羞的情态,形象逼真,让人联想;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但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让读者在人与物的转换中,感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通感的运用。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交错沟通,互相转换就是通感。在朱自清散文中,通感更是调动着读者的各种审美感官。文中有两处通感的运用极为精妙。第一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儿的丝丝缕缕香气本是来自于嗅觉,但作者却富有创意地将它说成是歌声,用歌声的渺茫描绘花儿似有似无的清香,将嗅觉感官上的感受移位于听觉感官上来,使人一下子对淡淡荷香的感受更为真切了。第二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影和琴声本没有什么相通之处,“光与影”是写月色,应是属于视觉形象的,在这里却说成是旋律,是名曲,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妙感受。花香、月影那难以描摹的具体感受,通过另一种可感的形象就具体化了,带给了读者生动性和新奇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