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策略:个人学习环境构建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策略:个人学习环境构建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动机与兴趣点、学习能力、差异状况。对于这三点,分别来看,并不陌生,但是我们的创新价值在于:第一,揭示了这三点必须放在一起、合为一体、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有效学习障碍点的规律。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策略:个人学习环境构建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动机与兴趣点、学习能力、差异状况。

(一) 诊断策略一: 基于学习内容的预估诊断策略

本课题强调站在“学”的视角去细化课程目标,把教学问题转化为学习问题,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因此在转化学习内容、架构课堂流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预估学生的学习障碍。这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于学科基本问题的把握。问题是课堂实施的载体,如果只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可能对什么有兴趣,却想象不出他会提什么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那么对课堂的准备还是不充分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可能更多的是从知识角度而非认知角度去思考的。“三位一体”预估学生学习障碍点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了学习内容确定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它更直接的表述可能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疑难为起点,以教学意图为导向”,从而构成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基于目标的学习障碍点诊断。

对于这三点,分别来看,并不陌生,但是我们的创新价值在于:第一,揭示了这三点必须放在一起、合为一体、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有效学习障碍点的规律。第二,我们将问题的定向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了出来。以学情分析为例,一般的老师也许只做到去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却想象不出也不会去想象学生会提什么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其实,这样的学情分析是不到位的,因为教师只是从知识角度而非认知角度去思考,所以无法精确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与障碍点。问题比一个陈述更具有定向功能,因此,了解或预估学生的学习障碍点比笼统的学情分析更有价值。

※【课例一】《想北平》

学习目标

1. 能理清文章结构脉络;能站在整体把握层面解读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法表达自我感受的写法;能理解作者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2. 能通过“自我追问”深度解析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眷恋之情的丰富内涵。

3. 能产生对“理解六维度”的感性认识,拓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思路。

教学流程

预习任务

小Μ,请你认真阅读“走近理解”一单(工约号: 1-2-2-2-1)“学习目标描述”的具体内容,站在理解力的六个维度,思考你所认为的读懂《想北平》这篇文章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并作简要回答,同时请提出你的疑难问题。

第一天(1课时)

学习形式自学、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基本解决“重点问题”,对“难点问题”有初步结论,并最终确定要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二天(1课时)

课前分析

※学生认知起点分析(基本能读出): 

1. 作者对北平的爱深沉而特别,所选的景物都是平常事物,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着对家、对故乡特有的那份依恋与深情,也流露出对故乡命运的担忧。

2. 作者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对北平的爱进行类比,突出对北平亲如母子,无限眷恋;将欧洲四大历史名都与北平作对比,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的闲适、平和与自然。

3. 老舍的语言极富“京味儿”特色。

※学生学习障碍点分析: 

1. 对文本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到位。

2. 对作者之于北平刻骨铭心眷恋之情的丰富内涵解读不到位。

3. 对现有参考资料(如“百度百科”)的批判性思考不到位。

课堂流程

1. 导入: 朗读课文,沉浸文本。

2. “重点问题”解决

★代表问题: 对北平的爱为什么“说不出来”?最后说了吗?用什么方式说的?说了什么?

① “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② 最后还是说了,用了类比与对比手法,聚焦日常事务,突出“家”的感觉

③ 写了北平的环境、格局、物产,写出了它的宁静安适,古朴自然,物产丰富,文化内蕴丰厚,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

●补充问题: 文章语言的特点,与文章中心又有什么联系?

① 老舍的语言“京味儿”十足,具有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舒缓、平淡,而又简洁、亲切,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的平民色彩极其契合,抒写了对故土北平的深深眷恋。(平民视角)

②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需千锤百炼

比如文章写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又如“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①表明北平“有个边际”;②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③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3. “难点问题”探究

问题1:“北平”与“北京”之辨。

北平,1928年前称“北京”,老舍“廿七岁才离开”,查老舍生平后得知,老舍1924年秋季离开北京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而此时,北京是“北京”而非“北平”,为什么题为《想北平》,而非《想北京》?为什么题为《想北平》,而非《爱北平》?

回答: 1928年北伐军队进入北京,改北京为北平。本文写于1936年,所以称“北平”。老舍笔下的“北平”是家乡,是故土。彼时,老舍身处青岛山东大学,“想”字有一种空间的距离感。因此,作者是站在平民视角,以游子身份,在寻常事物中感受亲切,从琐碎细节中流露真情。如此称呼恰能反映文章中心,与写作背景、文章主旨相统一。

问题2: 文本内容真实与否?

为什么在老舍笔下,1936年的北平没有“硝烟味”?其实,从北京到北平再到北京的几度易名,就能看出北平的不太平,但是老舍笔下的北平为什么充满了自然安稳的气息?是否不真实?

同样是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为什么鲁迅笔下“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充满了白色恐怖,而老舍笔下的北平却是如此宁静美好,是否不真实?

为什么《想北平》里没有人?写这样的大城市怎么能离开人?是否不真实?

回答:

(1) “想”为“心中之相”,是游子魂牵梦萦中的故土,是心灵的家园,因此《想北平》里出现的是作者的回忆,而回忆会滤去丑恶(重组、过滤、美化),回归宁静自然,也代表对故乡前景的美好愿望。(游子身份)

(2) 文学作品不是纪录片,其真实不是材料的写实,而是情感的真实。

(3) 《想北平》或许是寄寓着作者对理想中的北平的憧憬和向往。

4. “疑难问题”讨论

问题1: 本文的语言真的是“舒缓而平淡”的?“哼!”何解?

回答: 不仅此处。在对比之后语气都不“平缓亲切”,反而有点“偏激”。

(1) 因为作者笔下的是“老舍的巴黎”,也是“我的北平”。(偏爱之情)

(2) 作者将北平看作母亲,在母亲的怀抱里可以如小孩子般任性,如小孩子般随性,娇嗔。(赤子之心)

问题2: 文章最后一段好不好?以“要落泪了”收尾,好不好?

回答: 好!作者将北平比作自己母亲,此句呼应第2节“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充满着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担忧之情。所以此处的泪,是“英雄泪”。(赤子之心)

追问: 不好!以落泪收场?是否太窝囊,软弱?向命运低头?一味沉浸在对家乡的思念中?这样的性格导致他于“文革”初期自杀?!

回答: 老舍在写于1943年的散文《诗人》里,透露出自己的生死观。老舍形容诗人平常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嘻嘻哈哈,但一遇到大悲痛、大祸患时,他会“投水、殉难、身谏”,这无疑是给老舍之死的最好注解。就在1966年8月23日前几日,老舍对他儿子舒乙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他预感到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并提到两位在前几次运动中不堪侮辱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人的例子。

有时候,人会表现脆弱,这不是一贯的懦弱。

老师总结: 建议去读《太平湖的记忆》一书(作者: 傅光明,系老舍之子舒乙的博士生),舒乙曾说:“没有答案的本身就是答案。”)

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甚至并非每个问题都有答案,能看到问题,本身就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有很多问题,发现就是解决。

拓展阅读《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太平湖的记忆》

5. “引申问题”众思

问题: 读这篇文章对现代的我们有何意义?老舍的行为和思想对我并无启迪,我不认可他在当时形势下所持有的态度和选择。我会重新去思考“我与故土”的关系问题。

阅读的本质: 读文、读人、读己。

“从来没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课例二】《〈宽容〉序言》

学习目标

1. 能独立梳理文章结构,能站在整体把握的层面解读“无知山谷”“知识小溪”“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等事物和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并能用简单凝练的语言较精准地加以表述。

2. 能通过自我追问、文献查询、交流研讨等方式解析“宽容”精神的深刻含义,解读出“宽容”之于人类文明发展、幸福追寻的重要性;能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建立联系。

3. 对于隐喻象征类作品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能有一定的提升;能初步树立“评论视角”的概念。

课前分析

※学生认知起点分析: 

① 能看出这是一个充满隐喻象征色彩的寓言故事;能基本理解出“无知山谷”“知识小溪”“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等事物和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

② 能唤起一定的阅读经验与文史哲积累,并能结合文本产生一些思考与认识。

※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① 对于“宽容”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更不容易理解作者为何将“宽容”设定为体会、感悟、理解西方文明史变迁的视角;对于基于某个视角对作品展开解读与评论的思维演绎过程比较陌生。

② 对于作者采用寓言这种语言形式撰写序言的用意,及整部作品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有所困惑。

③ 对于心中有所了悟的认识与见解,要做到精准而有条理地表述,尚有困难。

课前导学

学习任务: 1. 借助设问工具,参阅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工约表单。

2. 小组讨论,基本解决重点问题,对难点问题达成一定共识,初步思考疑难问题。

●资料推荐:

(1) 百度百科“房龙”与“《宽容》”

(2) 《宽容》原著阅读(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

(3) 林精华《认识文明史变迁的一种有趣方法——评房龙》(http://www.china.com.cn/firbry/1-19/2001-1-19-2.htm)

(4) 赵一凡《真实的房龙——序言〈房龙小引〉》(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10753/discussion/19453794/)

课堂实录

一、 暖场: 全班分角色诵读课文。

二、 导入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费人琢磨的结尾句啊。谁能告诉我,这句话中的“现在”是指什么时候?(生: 1925年)是啊,房龙的《宽容》1925年出版,距今90多年了。此刻的我们,正是生活在他遥想的“将来”,那么他的这则寓言还有意义吗?他的“希望”实现了吗?

我们先来听一听同学们的研读成果。

三、 重点问题探讨

重点问题1: 对典型事物与关键形象的象征意义的解读

提问: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充满着象征意义。在文章中出现的这些典型事物与关键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典型事物与关键形象的象征意义:

无知山谷: 封闭、保守、陈旧、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所在,被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封闭的制度、秩序,僵死的传统、法则、法律统治的地方。

知识小溪: “缓缓地流着”象征文明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

守旧老人: 象征旧的社会势力,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村民们: 象征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的人。

漫游者: 敢为天下先的人,敢于反叛旧世界,开辟新天地,有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容赴死的气概。

重点问题2: 对前后“幸福生活”的理解

提问: 文章第一节“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既然已经是幸福生活了,为什么还有漫游者的争斗,要离开这里,去寻找“疆界那边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与第82节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区别?

回答: “知识的小溪”流经的溪谷是“深邃破败”的,可见其文明生态是多么恶劣;“缓缓地流着”,可见其文明的进展是多么的缓慢。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人们没有不满,没有激动,有的只是“宁静”。如《胡同文化》的“忍”:“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白菜,嘿!”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在这里,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所谓“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满足。

追问: 萨特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原初在山谷中的这种幸福生活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年?为什么“守旧老人”如此受人尊重?为什么大家在竭力维持这样的生活,不想突破?

回答: 他又在《宽容》的第一章《无知施虐》中告诫说:“我们仍处于一种低级社会形态。其特点是: 人们以为现状完美无瑕,没必要再做什么改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别的世界。”

补充回答: 在原始部落中,一切其他的想法都要为高于一切的要求——生存而牺牲。个人微不足道,集体至高无上;一个部落就是一座流动的堡垒,一个部落要靠自己,依靠群力,为己谋利,只有独立排他才有安全感……为了取得成功,人们不得不将他们的个性融于部落的共性之中。“一切现代的发现之中最伟大的是承认个性。”

补充回答: 由此发明了“禁忌”一词(守旧老人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与不可见的世界相比,可见世界不值一提”……对于胆敢违背祖先魂灵的意愿的人要毫不怜惜地加以诅咒。“恐惧”由此滋生,“安分守己”由此滋生,“幸福”由此滋生。因此,不宽容不过是人们自卫本能的一种表现。

重点问题3: 对寓言和通俗化语言形式的讨论

提问: 1920年房龙发表的《古人类》(1927年林徽因译本《古代的人》,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颇受中国学界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作序。在林译本序言中,郁达夫发表高见: 房龙文笔生动,擅长讲故事。“他的这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他又道: 房龙魔力,并非独创。说到底,此人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讲述科学而已”。

追问: 在当时不少美国人看来: 房龙成批发表通俗历史书,大赚其钱,沽名钓誉,委实令人侧目。

回答: 房龙死后,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称他“善于将历史通俗化,又能把深奥晦涩的史书,变成普通读者的一大乐趣”。房龙的儿子,也在给他爸撰写的传记中表示:“美国文学史、史学史都不会留下房龙的名字。他虽然背着通俗作家的名声,却能让老百姓愉快地感受历史、地理和艺术。”对比美国人的评语,郁达夫之见不但中肯,而且老到。允许多样的艺术形式出现,这也是一种宽容。

补充回答: 类比司马迁,当时也为班固看不起。“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正是其特色。所以这可能不是一般的历史学著作,而是房龙的历史,有着他的“一家之言”,即用“宽容/不宽容”去解构和重构历史,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思想解放史”,刻意改写成一部“不宽容历史”: 其间有种族屠杀,有十字军远征,有教会对异端的迫害,有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折磨。当然,还有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鼓吹的思想自由。一句话,房龙笔下的欧洲文明史,始终贯穿着“宽容与专横”的搏斗: 犹如一双捉对儿厮杀的角斗士,它俩分别代表了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

补充回答: 有个性有观点的表达,必定要用有个性的语言形式。同时,平易也不失为一种惠及大众的文风。如易中天《品三国》。《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她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补充回答: 作为寓言形式出现,其“空筐效应”更为鲜明:

(1) 能唤起对某些形象的敬仰与激愤,由文本世界到现实世界迁移。

《过客》《门槛》(屠格涅夫)、《药》《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有一个梦想》《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主义)、布鲁诺、谭嗣同(临刑前,他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 可以基于各种视角作多元解读,立足文化视角的解读。

无知山谷: 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恶劣的文化生态,充满着愚昧、守旧、野蛮的不宽容的文化语境。

守旧老人: 顽固、冷酷、凶残、虚伪的旧文化的卫道士。

村民们: 保守、迷信、盲从、偏狭、固执的不宽容的文化心态。

爆发了叛乱: 一次面对文化困境的集体突围。

漫游者: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的新文化的先驱。

※立足哲学视角的解读(教师补充)

无知山谷: 为欲望所驱遣的充斥着繁荣假象的表象世界。

守旧老人: 教会、理性、资本等所谓的“信仰”。

村民们: 受意志的本性支配,始终处于痛苦与无聊间的生存状态。

漫游者: “超人”: 拥有“强力意志”的最勇敢的破坏者+最伟大的创造者。

否定传统、蔑视权贵、不甘颓废、不断超越。正是尼采这种强力意志、批判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他们采用尼采倡导的批判精神向封建旧传统、旧道德发起猛烈进攻。超人理论还启发我们: 人的追求不能等待、依赖任何外力,必须独立自主地行动起来,自己拯救自己。

PPT: 附: 作为文体的教学

寓言: 理的塑造,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有倾向性观点和意见。

小说: 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现实,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但没有答案。

序言: 一般是介绍、推荐某一著作,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目的和写作过程,有时也交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

四、 疑惑问题讨论

我们到底怎样看待“宽容”?该不该“宽容”?

提问: 鲁迅的杂文《死》,写于鲁迅去世前44天。文中披露了鲁迅重病时拟定的七条遗嘱。其中第七条是: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补充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初步回答: 关键在于守旧者与先驱者是否是敌对关系,如果不是坚持错误立场,或为一己之私欲,严重阻碍了前进的步伐,犯下滔天罪行,就不是敌对关系,而是认知关系,认知容许有先后,这也是宽容。比如,对守旧老人(要求上车)认识事物有过程,也要宽容。

回答: 对传统势力的宽容就是对真理的不宽容,这是原则问题。

1940年《宽容》再版,房龙写下后记《这个世界并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只因“宽容理想惨淡地破灭了。我们的时代仍未超脱仇恨、残忍与偏执”。非但如此,“最近六年来,法西斯主义与各种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开始让最乐观的人相信: 我们已经回到了不折不扣的中世纪。”他的结论:“宽容并非一味纵容。如今我们提倡宽容,即意味抵抗那些不宽容的势力。”

补充回答: 要分清行为层面和观念层面,在行为层面要讲人道主义,但在思想观念层面,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思想的发展,绝不能妥协!

《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对宽容(tolerance)的定义: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前提是有一个度(底线)。

为了宽容的斗争: 不能宽容不宽容(动宾结构)。

五、 作业

引申问题:“不过将来(我们希望)”为什么要加括号内容,现在是否就是“将来”?

(二) 诊断策略二: 基于学分评价的日常诊断策略

基于学分评价的日常诊断策略,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预期、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以此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化的学习。

1. 基于学分评价的日常诊断策略操作步骤

步骤一: 师生结合各学科具体情况,通过协商根据课程标准与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设计日常学习任务。

步骤二: 师生通过协商制定“评价条例”、操作流程与“违约”处理措施,并形成文字,审议通过,开始实行。

步骤三: 利用“评价条例”实施过程中种类丰富的“学分”记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障碍点开展诊断,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干预。

步骤四: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结合具体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学习状态和学习风格类型,对评价条例作出个别化的微调,订立个性化约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做的几乎每一点“工”都有相应的“分”来回应,将语文学习各个层面的障碍点整合在一份诊断方案中,且将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紧密挂钩,通过诊断评价,鼓励学生既能走向前台展示自己,又能守在后台支持他人;既注重独立思考,又强调团队合作,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学会展现自我,融入集体,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将诊断的评价、激励和导引三个层面的功能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 日常诊断学分设置方案

① “工约”学习: 在“工约单”提示与指导下的自学;工约单必须妥善保存。

② “堂课”功能: 解释、辅导、讲评、提升、综合。

③ “检测”种类: 每单一检,每程一测(年级统测不在此列)。

④ “个人发布”:

●形式: 演讲、演出(包括课本剧等)、辩论、论坛、创作谈等;

●要求: 以一学期计,每人至少有一次担当“主角”的“个人发布”经历。

⑤ “评价”条例:

●评价方式: 学分计算制(以班级排名计)。

●评价内容: 共十类。

ⅰ. 年级统测(包括月考、中考和终考): 

●第一名: 30分;    ●第二名: 25分;  ●第三名: 20分;

●平均分以上(含): 15分;   ●低于平均分: 5分;   ●最后三名: 0分。

ⅱ. 每单(程)检测: 

●第一名: 10分;   ●第二名: 8分;   ●第三名: 6分;

●过关: 5分;   ●不过关: 0分;   ●二次过关: 3分。

ⅲ. “工约”完成情况: 

●优秀: 20分/单;   ●按时完成: 10分/单;   ●未完成: 0分;

●经督促后完成的: 质量高: 10分/单;普通: 5分/单。

ⅳ. “小作文”完成情况: 

●优秀: 8分/篇;   ●良好: 6分/篇; ●合格: 4分/篇;

●未完成: 0分/篇;

●经督促后完成的: 质量高: 5分/篇;普通: 2分/篇;

●抄袭者: 扣8分/篇。

ⅴ. “大作文”完成情况: 

●优秀: 10分/篇;   ●进步大: 10分/篇;   ●有特点: 8分/篇;

●有起色: 6分/篇;   ●无起色: 3分/篇;   ●未完成: 0分。

ⅵ. “发布”表现: 

●“发布”1次: 10分;   ●“发布”2次: 15分;

●“发布”3次及以上: 20分;

●表现出色: 每次加5分;   ●额外嘉奖: 每次加10分。(www.xing528.com)

ⅶ. 每日背默情况(以一学期计): 

每天都是一次过关的: 加30分;

有1—3天需要二次过关的: 加20分;

有4—7天需要二次过关的: 加10分;

有15—20天需要二次过关的: 扣10分;

有21—25天需要二次过关的: 扣20分;

有26—30天需要二次过关的: 扣30分;

31天以上需要二次过关的: 扣50分;

未过关者,每一次扣20分,上不封顶。

ⅷ. 贡献奖: 为班级或老师、同学做出特殊贡献的,经师生商议后酌情嘉奖5—50分。

ⅸ. 自励奖: 经自荐及8人以上共同推荐,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或学习领域、学习方法上有重大转变或重大突破的,可酌情嘉奖5—50分。

ⅹ. 机动奖: 其他未曾列举到的临时性学习任务,可在师生协商后即时添加。

(三) 诊断策略三: 基于学科标准的评估诊断策略

高中语文的学习,最集中的评价考核是高考。随着语文高考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围绕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评价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依据语文高考评价改革的趋势,制订出了基于学科标准的诊断评估编码方案,并研制出诊断套题,形成了基于学科标准的评估诊断策略。

1.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标准的诊断评估编码方案

1. 积累应用

1.1 识记

1.1.1 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1.1.2 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2 运用

1.2.1 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1.2.2 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纠正等。

2. 阅读社科类现代文

2.1 理解

2.1.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1.2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1.3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1.4 理解图表,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

2.1.5 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2.1.6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2.1.7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规律。

2.1.8 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

2.1.9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2.2 运用

2.2.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2.2.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2.3 分析所用材料的作用。

2.2.4 分析所用方法的作用。

2.2.5 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2.2.6 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

2.2.7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2.2.8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3 综合

2.3.1 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2.3.2 评析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2.3.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判断或推断、推想。

2.3.4 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3. 阅读文学类现代文

3.1 理解

3.1.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1.2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1.3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

3.1.4 概括对象特点、作品主旨、核心思想。

3.1.5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的线索和思路。

3.2 运用

3.2.1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2.2 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

3.2.3 分析作品各部分间的联系。

3.2.4 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3.2.5 分析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作用。

3.2.6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3.3 综合

3.3.1 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

3.3.2 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叙述视角、细节运用等。

3.3.3 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3.4 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3.3.5 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3.3.6 评价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3.3.7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3.8 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评析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3.3.9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3.3.10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辨析、推断,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4. 阅读古代诗文

4.1 理解

4.1.1 解释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4.1.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1.4 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4.1.5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4.1.6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4.1.7 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

4.1.8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4.2 运用

4.2.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纠正等。

4.2.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4.2.3 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4.2.4 分析作品各部分间的关系,把握行文思路。

4.2.5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背景和意图,以及文化内涵。

4.2.6 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3 综合

4.3.1 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4.3.2 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

4.3.3 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

4.3.4 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逻辑条理与文体特点。

4.3.5 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4.3.6 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4.3.7 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5. 写作

5.1 思想内容

5.1.1 准确把握题意。

5.1.2 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5.1.3 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5.1.4 力求有新意。

5.2 结构布局

5.2.1 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5.2.2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5.3 语言表达

5.3.1 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5.3.2 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5.3.3 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2.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标准的诊断评估套题示例

按要求填空。(2分)

     ,金石可镂。(    《劝学》)

【答案】锲而不舍 荀子

【测量目标】1.1.1 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静流

李丽娟

①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②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③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④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⑤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⑥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⑦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⑧ 尘埃随之落定。

⑨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⑩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1. 第①段中的“吹出”一词用得很巧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吹出”与“月光、竹林、沙滩、仙鹤……”搭配,借助通感,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笛子吹得好,笛声优美动人,富有表现力。

【测量目标】3.3.4 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4

2. 文章以“静流”为题,有何深意?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从第⑥段可以看出,本文把父子之情比作了平静的大海,但静海之中有深流,这深流就是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这两个男人之间深到极致却未曾说出口的关爱和牵挂,就是题目所说的“静流”。但“静流”之中也有“波澜”,“我”家的波澜就是侄子的孤独症,然而在波澜之中更显示出这股“静流”的深沉与厚重。以“静流”为题,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测量目标】3.2.6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①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绿”字极具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 “童稚”句通过想象写家人热切盼望何遁山人归蜀。

C. “远壑杜鹃响”为送别友人增添了浓重的悲伤色彩。

D. 前人评价梅诗“工于平淡”,本诗与此评价相吻合。

【答案】C

【测量目标】4.2.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②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③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④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选自[清]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有删改)

①市廛(chán): 店铺集中的地方。 ②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③ 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 敬恒皇恐,长跪(  )

A. 感谢   B. 认错   C. 告辞   D. 衰落

【答案】B

【测量目标】4.1.1 解释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3

(2) 潜斋爱之(  )

A. 非常   B. 平常   C. 文雅   D. 高尚

【答案】A

【测量目标】4.1.1 解释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3

(四) 诊断策略四: 基于观察询问的分析诊断策略

基于观察与询问的分析诊断策略,是指运用讲述、表演、演讲、朗诵、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凭借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情况开展诊断,分析其学习障碍点。

1. 通过本班同学形成诊断分析

(1) “询问法”,即找学生本人或其同学询问,看看他们的学习困难、障碍点在哪里。

(2) “问题纸法”,即老师在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预习学习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与学习障碍点写在小纸条上;如果学生写不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第二天上课前,老师将学生的问题收上来进行分类筛选,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点。

(3) “问题指南卡法”,就是在一个学习主题开始之前运用“问题指南卡”,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点。

(4) “观察法”,通过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其学习障碍点。

2. 通过别班同学形成诊断分析

如果是同样的学习内容,上一届学生曾经出现的学习障碍点就可以成为本届学生的障碍点预估,前一个授课班学生的障碍点就可以成为下一个班的分析资源。

3. 通过同事或家长形成诊断分析

与有经验的同行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问问在他们的班级里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同时,与家长沟通也是发现学生学习障碍点的好途径,特别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学习障碍点,家长往往能提供第一手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