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也不例外,民间艺人有将“月皇大帝”奉为“戏神”,将“庄王爷”奉为祖师爷,也有将关公奉为戏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老先生告诉笔者,他的戏箱供奉的是武财神(即关公),也有好多戏班供奉的是“庄王爷”。然,传承至今,艺人们对于供奉祖师爷的习俗业已简化无几,有些戏班班主更不知有其俗。笔者曾采访多位老艺人,均言有其说,但故事传说难言其详。笔者阅《史记·楚世家》有“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的记载。又查阅《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所载较为详细:
据传,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庄王少年登基,懒理国事,专好吹、打、唱、舞。宫廷乐舞看腻了,便想另找点儿新鲜的玩意儿,命掌管乐舞的老臣月皇,到各地选拔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各二十名,在宫中专门排练一些带故事性的歌舞,还请来能工巧匠制作了戏装和砌末。时间长了,月皇的两个儿子、儿媳和女儿也学会了唱戏。庄王很喜欢看这种表演,想叫老百姓也知道这种娱乐,便命月皇带着班子到民间演出。这使月皇为难起来,心想一个大臣为百姓演戏未免有失体统,遂对庄王说:“臣为大王演戏,这是臣的职责,可是作为大臣为庶民演戏,恐为天下人耻笑。”庄王给他出了个点子:你用木料刻成人形,穿人衣,仿人动作,真人用布帐遮住在下面唱,百姓只能看到木人而看不到你们,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月皇听了觉得这办法好,便带领儿子田君大郎、田君二郎,儿媳银花、金花和其他演员下了乡。他们的演出很受老百姓欢迎,而且许多地方也组班唱戏。月皇把情况奏报庄王,庄王很高兴,封月皇为木偶戏祖师爷,并赐他镌有照、隔、饰、诉、圣、处、洞、回八字的大印,凭此驱鬼遣神,定于农历每岁八月十五为木偶戏祖师爷的祭日。此后每逢八月十五日,唱大戏的祭庄王,唱小戏(木偶、皮影)的要祭月皇。[11]
这一传说与《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梨园诸神”[12]所载的田元帅兄弟和金花小姐、银花小姐的故事大同,这大概便是艺人敬奉“庄王爷”最有影响力的说法吧。可见环县民间艺人所奉应是以此为据的。(www.xing528.com)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祭拜的“庄王爷”,通常为布衣人偶,被安置在皮影戏箱内。其任务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如云非常有功利性,他有两个任务:一是管理影戏箱内的所有影戏物件,二是安排影戏演出台口事宜,使演出不间断。逢初一、十五或重要节日,都要将他请出,供奉在正屋神坛上,敬献食品酒肉和点香敬表,待他酒足饭饱后,再让他躺回影戏箱内。供奉关公为戏神,无非为财源,保佑台口多,财源旺。至今,很多戏班也只是在演出出发前或春节前后烧一点香表,响几支鞭炮,图个吉利而已,并没有过多的讲究或习俗,按艺人话讲“有那个意思就行”。另据民间艺人讲,皮影戏的一切道具都被称为神物,亮子是“三皇五帝的脸面”,影灯为“佛掌”,灯中的五根捻子为“佛指”,把灯稔发出的光称为“佛光”;也有将原来用的清油灯的五根灯稔称为“五位尊神”,至于哪五位尊神,则各有说法。把演唱神戏的皮影形象叫“神柱子”,把演唱历史故事的皮影造型叫“戏梁子”。它们都分箱保存,一来是为了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神柱子是神的替身,神具是神的用物,所以要严格区分。在存放神柱子的戏箱上禁止乱蹦乱跳,逢年过节要请出上香敬奉。[13]演影戏的亮子平时主要用黄表保护,只能在演出时,告知庄王爷和祖师爷后方可取掉黄表纸进行演出。影戏箱上禁止女人坐,以免冲撞神灵。
据部分老艺人讲述,环县民间有一种古老的习俗认为小戏(皮影戏、木偶戏)是大戏(秦腔)的舅舅。民间艺人们认为,皮影戏是早于大戏的,由于小戏为大戏的“长辈”。故而如果大戏班、皮影班同在一方演出,大戏班需停演,并请出本班所供“庄王爷”,备好供品去拜访“舅舅”(影戏班主)。随后,皮影戏班班主代表“舅舅”去回拜,相互间馈赠礼物,共同表达良好的祝愿。但笔者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十余年以来,跟踪记录了数十个庙会演出,除兴隆山庙会外,并未见到皮影与大戏同台演出的场面。据了解,除非庙会香火十分旺盛,信众盛多,才会有影戏、大戏同台或赛戏[14]的场面。一般情况下,因庙会经费的限制,请大戏就不请影戏,请影戏就不请大戏,且以请影戏演出者居多。环县兴隆山庙会是环县境内最大、香火最旺盛的庙会,信徒遍及陕西、甘肃、宁夏的定边县、环县、盐池县等三省多县,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夕举办,会期多为三天。近年来,庙会主办者往往会请皮影戏与大戏同台,各自择地演出,但笔者并未见有此习俗。也许此俗已成为历史,但却透漏出戏剧发展演变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