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bilden kunst,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在德语中,bilden的原意是“摹写”或“制作模拟像”,因而狭义的造型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这两种再现客体具体形象的艺术;后来引申为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通过塑造占据一定静态空间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造型艺术通常与“美术”“空间艺术”两个概念互用,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工艺等艺术种类。皮影雕刻造型艺术属于工艺美术种类。从艺术品占据静态空间的方式看属于二维平面造型艺术;从艺术家审美经验的显现方式看属于表现型艺术。
皮影人物的表演只能在亮幕上上下左右移动,决定了皮影造型必须为平面造型。根据影戏表演的特殊要求和光影造型特点,雕刻艺人用平面构成重新序化所要表现的人和景,用平面造型代替立体造型,这也是继承了东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了我国古代帛画、汉画像石、壁画的造型风格。为了适于皮影戏幕影表现形式,而突出物体的“剪影”形体,用正侧面或半侧面造像,形体特征单纯明显,外轮廓突出,视觉效果醒目、真实。其主要造型特征如下:
(一)人体比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等十一个部件组成,经人操作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与真实人体比例不同,头大身小,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手的比例与真实人体相比较小;身子上窄下宽,比真实人体比例细瘦。手臂过膝,男无胸肌,女无隆起之乳房。腹、臀、大腿三部分合为一体,只有小腿分开,身长腿短,以便表演。
(二)皮影造型平面化
皮影人物的设计不受透视、解剖等限制,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侧面或半侧面形象。
1.平面中的多元化
皮影人物的头梢中,头饰是区分人物身份的主要标志,通常有帽、冠、盔、巾、翎子和无头饰造型几类。脸谱则是区分这些人物性格和年龄的重要标志。皮影人物的脸谱外轮廓以及鼻子、嘴是以侧面或正侧面为主表现,而眼睛和眉却是以正面造型来表现。眼是心灵的窗口,以眼传神,这种方式才能更容易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活特性。部分人物帽饰和无头饰类的人物发型一般为侧面表现,但对饰有的花朵或结节却以正面或正侧面形式表现,以体现其华丽的一面。通常有斜侧式,也有正侧式,还有像包巾等从斜后方表现的其特征的后侧式,更有结合帽、冠、盔不同面的移位来表现的。
桩桩的造型也采用了与头饰的表现手法相同的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化造型手法。通常自领口向下以六分式斜侧身段表现,有的甚至到腿部转为接近正面形象的正侧式表现,两腿一前一后,但脚的造型却完全是侧面表现。
总之,皮影人物造型表现是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采用最能突出其显著特点的角度加以表现的,充分体现了其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2.平面中的“散点透视”
皮影场景造型中的大片景,民间艺人俗称“满亮子活”,诸如“金銮宝殿”“元帅宝帐”“将相府第”“花园庭院”等大型皮影景片,在造型表现上,通常采用中国民间常用的“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方位的景融合在一起,以民间特有的时空观念,通过平面化的手法表现空间纵深感,用二维思维解决多维感受。如金殿、帅帐、大堂等大景片的顶部均采用俯视的表现手法,顶部下方与柱子连接的廊檐及题字却是以仰视的手法表现,“石榴架”右侧墙面整体以俯视的手法表现,但墙面上的门洞却以正侧面的形式表现,人物又以平视表现。
莲台
这种造型特点的运用同样存在于衬景、道具等小景片上。如莲台、绣帐等整体以正侧面表现,但莲台、绣帐等上面的花朵、图纹却以正面的形式表现。在皮影艺术造型中,为更真实地体现立体效果和空间纵深感,民间艺人综合运用平视、俯视等多角度的视角和夸张、变形、移位等表现手法,弥补平面造型的单调和不同,将空间感和立体感融入皮影的平面造型之中,丰富了皮影的表现力。
(三)皮影造型艺术化
影戏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靠完美的影人造型,二靠表演艺人优美的唱腔和熟练的挑线技能,给观众以感同身受的艺术享受。皮影戏中的场景道具虽不像皮影人物一样需要亮幕上活动,但民间艺人对它们的塑造却同样严谨,一丝不苟,充分体现了皮影雕刻的艺术之美。
1.影人造型艺术化
脸部五官是刻画人物表情和性格的突出部位,对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夸张适度,以形写神。眼睛有龙眼、凤眼、环眼、三角眼等;嘴有张口、闭口之分;鼻有尖鼻头、圆鼻头;眉有平眉、皱眉、卧蚕眉、螺纹眉、泰山眉等。各种变形的眼、口、鼻、眉,显示出各种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性情刚烈者用皱眉、性情温和者用平眉。在花脸敷彩方面,根据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对人物性格特征加以象征性的表现。红、黑脸称忠臣脸,白、花脸称奸臣脸。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艺们始终以一定的规则表现:
男性人物: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女性人物: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额头圆,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
皮影人物的服饰(桩桩)对刻画人物层次、分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帝者有龙袍,为官着有官衣,为将者有斩靠,为富者有花氅,为武者有袍子;身贵者服饰亮丽,花色多样;贫贱者简单朴素,色彩单一;弄武者束腿挽袖,刚劲有力。各类服饰造型变化多样,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丰富和提升了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魅力。
2.动物造型艺术化
皮影中对动物的刻画各具艺术特色。马、牛、虎、犬、鹿、象等不拘比例,头大身小,眼睛圆睁,形体圆浑饱满,雄健有力。一般分为头(连颈)、身、尾和四肢。如虎、狗等动物,还可以将上颔骨(连颅)分解开,头顶安装操作杆使其活动。鸡、鸭、鹅等家禽类动物,颈分几节,尾也分几节,再连起来,活动自然。鹤、燕等飞行动物,主要有两个翅膀活动。马的形象最为丰富,有骣马、鞍马、马斩之分。马的颜色有白、红、黑、黄、花五色,造型饱满,威风凛凛,设色艳丽,生动传神。通过在亮幕投影,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3.场景造型艺术化
皮影戏中的场景设计,是从平面造型的需要出发,加以装饰变形,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一朵云代表天空和行云,一块山石代表山峦起伏,一棵树代表山林。在场景的表现上很注意它的装饰特色和环境特征。影戏的场景除对剧情起到烘托作用外,还对亮子画面的构成以及皮影人物的表演布局起到骨架和主导作用。大片场景如金殿、帅帐的设计,以六根龙柱支撑殿顶,殿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省去墙壁,减少透视、层次和重叠,给影人的活动留出空间,使其在影屏演出画面上求得影体与空间、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和变化,从而加强亮幕画面平面构成的形式美。
(四)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设计是依据戏曲人物生、旦、净、丑等角色脸谱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舞台戏剧。生、旦采用阳刻空脸,眼睛大,正面造型,雕刻夸张,从额前直到耳际;嘴巴小巧,主次分明。头部特征是额圆颏方,通天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眉毛的弯曲,圆中有直,刚中有柔。眼球圆而突出,观众在较远的距离就会感到眼睛炯炯有神。面容轮廓不涂色。身段纤瘦,莲指修长。人物的长发一般用皮革刻制而成,长须多用头发或山羊胡须粘贴。辫子旦的长辫是用黑棉线编成。男角鞋底是完全按照戏剧靴子的造型设计,鞋底整体感觉厚重,脚前略薄于脚后,两脚一平一翘,带有动感。净、丑角色,则多采用阴刻脸型以利于勾勒人物面部各种形态。也有实、空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使人物面部造型在亮子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收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以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彪悍和老年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居多。有时也用阳刻镂空脸型,并在镂空的脸上增加数条能表现出年老或彪悍的面纹。人物帽饰、服饰造型均是依据舞台戏剧服帽设计,如人物服饰上的玉带也是完全按照戏剧服装中玉带的造型设计,围腰部一周宽大松弛,并不起束腰的功能;步斩及马斩中的人物服饰均身背四支旗帜,同舞台戏剧服饰“靠”造型如出一辙,且图案丰富。这种艺术处理完全是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演的观赏效果需要出发,借用舞台艺术的造型风格,更容易使观众通过人物造型来分辩、理解人物,更好为皮影戏故事情节的顺利展开提供帮助。
生
旦
净
丑
(五)神怪动物造型人性化
鲁迅在论述《西游记》中的神怪形象时说道:“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神怪动物形象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民间艺术的造型中都体现了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人民群众对触不可及的神秘的神怪世界以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进行诠释,依自身的理解突出了神怪世界的特点,表现为可接受的现实形象,使神秘世界、神秘空间具象化。因此,皮影神怪动物造型多世俗化、人性化,体现出和蔼可亲、凶险恶毒等性格特征。皮影戏剧目中神仙鬼怪情节充满了瑰丽莫测的神秘色彩,决定了神怪动物造型样式多变。如直立行走,解脱出前肢用于提拿器具的水兵就是典型代表。动物神怪造型的比例同皮影人物一样,也符合皮影人物比例关系,且很多造型还世俗化地穿着人类服饰,且用盘绕的饰物暗示其职能。总之,人们用人性化的神怪动物形象配以影戏的唱腔,以影戏表演的方式,达到通灵的目的,以求神灵赐予风调雨顺、吉祥平安而已。
水兵
(六)传统纹样的意象表现(www.xing528.com)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创造出了很多装饰纹样形式,环县皮影与关中皮影一样,在装饰纹样运用上的繁多复杂,是其鲜明的特色之一。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吉祥民俗纹样等,如火焰纹、绒球纹、贯钱纹、旋转纹、线纹、藤纹、云勾纹以及各种花草纹、吉祥符号等。它们像文字符号一样,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花纹图案有相对单独运用的单独纹样,也有组合运用的连续纹样。单独纹样多运用于皮影内部造型中,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图案造型。服装发饰中的图案纹样,女多为花草云凤,有牡丹、菊花、莲花等,男多为云、龙、虎、凤、松、鹤等;场景中装饰图案,有花草鸟鱼、云水如意、福寿吉祥纹样等等传统纹样,无不尽显;神仙精怪中的装饰图案同样多变而丰富。连续图案以点或线为单位,从左右、上下进行循环往复。这种富有节奏意味的连续图案,使复杂的花纹图案富有内在的韵律,繁而不乱。皮影中的纹样图案,不论单独纹样还是连续纹样都因装饰而存在,装饰性是其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图案的程式化装饰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一应俱全。同时镂刻装饰纹样的透光性,更增添了皮影造型的形象性,使造型形象更饱满更细腻。这些纹样主要有:
1.绒球
绒球,装饰在人物帽饰前,最多可达五六个。多用于神头、王帽、帅盔、束发冠、相帽、佛冠等处。形式有有齿绒球和无齿绒球,且带一至两个叶片。齿纹有圆齿纹、尖齿纹和方齿纹等。绒球柄饰亦很多样,与绒球柄叶相连的纹样有四瓣花纹、太阳纹、蝙蝠纹、火焰纹、贯钱纹等,或是这些纹样的变化,这些纹样都是人物身份和阶层的象征。
2.结饰纹样
结饰纹样,造型多样,有英雄结、穗结、发结、扎结、尾结等多种。英雄结,装饰在武生人物帽饰与额头的束结处,方向朝前,其造型多样;穗结,装饰在冠饰的缨穗,佩物的吊穗等上的绳结;发结,人物头发挽起的结饰,亦是一种发型;扎结,在人物配饰、服饰、帽饰等处用布带扎挽起的结饰,其方法有别、挽、缠、扎等;尾结,即马尾结饰。
3.冠帽顶饰纹样
头稍上的各种纹样
冠帽顶饰纹样,一般将帅的盔顶、清帽顶上居多。
4.传统吉祥纹样
暗八仙,以座堂、官桌的桌裙、官椅衬裙居多;蝙蝠纹,“蝠”与“福”谐音,常与寿桃、“寿”字纹,双钱纹饰组合,如“福寿图”“五蝠(福)捧寿”“蝠(福)在眼前”“富贵双全”等民俗纹样,在皮影装饰中较多见,且用途较广,可作为纹样装饰,如龙桌、龙椅上的团纹;可作为器物造型的部件,如桌、椅腿,椅子靠背、扶手;可作为桌、椅等器物的角饰;也可作为冠饰纹样。
5.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可单独使用,亦可连续使用。
“卍”(万)字纹,既可单独使用,亦可左右上下连续组合形成“万字不断头”的图案,多装饰于桌裙、椅裙、服饰及建筑等器物上。万字纹在民间美术中,有子孙绵延、吉祥如意和富贵不断头的含义。
“寿”字纹,用图符表示,广泛用于剪纸、皮影服饰及器物的装饰。“寿”字纹为通天通阳的符号,有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有“长寿”和“团寿”两种样式。用寿字装饰皮影器物、服饰,有代表身份地位和长命富贵的寓意。除此外,还有“福”字纹、“喜”字纹等。
6.特殊符号
特殊符号,具有特定意义或用途的符号。如古钱纹、太极纹、云头纹、旋转纹、车串梅纹、绣球纹等。
座椅上的各种纹样
7.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在皮影造型中运用较广,是皮影装饰的重要纹饰。一般是龙、凤、狮、虎、象、麒麟等奇禽瑞兽,主要以兽头、兽面、全兽等单独或成组渐变形式装饰在人物帽饰、服饰、座堂等器物上。
8.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在皮影装饰造型中极为普遍,人物头饰、帽饰、服饰、座堂、建筑、器物等无处不有植物纹样。植物纹样装饰形式主要有团花纹样、藤纹、草叶纹、牡丹纹、菊花纹、石榴纹、佛手纹、梅花纹、莲花纹等,其中以花草为主,形成最基本的“语汇”与“文字”符号,每个花卉纹饰都具有特定的寓意。如牡丹藤蔓象征富贵和生命绵延不断,是生命繁衍和吉祥幸福的符号。
(七)点线相间的图案构成
美的追求是民间美术的灵魂。影人的形象在影戏中是重要的形象语言。形象性和观赏性是皮影雕刻装饰的根本要求。装饰是绘画中的一种手段,皮影人物是图案化的人物,色彩是图案化的色彩,平涂单纯,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在造型方面追求平面感,造型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适宜,虚实相辅。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拉,简练而不空洞。其装饰手法因受工具材料所限,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1.用“点”装饰
用“点”装饰的帽饰
点的类型有小圆点、大圆点、月牙点、半圆形点、不规则点、水滴点(或瓜子点)、钉头点、组合点等,是皮影装饰中最小的元素形式。其形式有镂空的空点,留皮的实点和染色点三种,大点留皮较多,小点镂空较多。其用途有皮影人物的帽饰边沿或束结处,服饰的衣袖、领口、衣襟边缘、斩的铠甲,人物的眼睛、口、耳处,动物的眼睛,座堂、饰物的缨穗,装饰纹样的花心,器物的边饰,花草的籽实等处常用点饰。染色点多用于动物、水兵身上的皮毛纹样。其组合运用方式有连点成线,排点成线。排点成线有成直线、成弧线、成圆、成面、独立使用或直接代表物形,如眼珠、珠子、耳环,人物和动物的鼻孔、牙齿等。组合点相互组合又形成新的实体纹样。其制作方法多用凿刀雕琢之。凿刀有小圆、大圆、小弯、大弯、中弯、小平凿等多种。
2.用“线”装饰
用“线”装饰的花纹
皮影雕刻主要使用阴刻和阳刻两种方法,阴刻所形成的刻线称之为虚线,阳刻所形成的刻线称之为实线。实线去皮留线,造成实体效果,生角和旦角脸部刻画多用此法;虚线去线留皮,造成镂空效果。除了虚线和实线外,还有暗线和绘线两种,暗线指的是用刀划皮,刻而不透所形成的线条,多出现在活动关节、景片等地方;绘线指的是用笔描绘细致的物体所形成的线条。线在皮影雕刻装饰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形式也最为丰富多样。其用途一是表现物质实体的结构;二是完成画面自身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常见的类型有粗线、细线、长线、短线、点线、直线、曲线、弧线、齐头齐尾线、尖头齐尾线、齐头尖尾线、尖头尖尾线、折线、放射线、排线、拔丝线、钉头鼠尾线、弦纹线、螺纹线、水纹线、藤纹线、云头线、自由线等。其中放射线(如菊花纹或松针纹),多用于衣物装饰或表现束结处。排线有排弧线和排直线之分,排弧线如“海水朝阳”图案中的水纹,人物脸部的弧形皱纹,头饰中的动物毛发等。拔丝线多用来表现人物或动物细而密的毛发,成组出现。钉头鼠尾线多用于斩衣边饰。弦纹线常用在服装饰有动物的毛发。S线、螺纹线,用于神仙发式、胡须等处,人物的耳朵、眉毛亦常用。水纹线在水怪、动物、人物毛发中常用。藤纹线用途较广,器物的装饰,人物帽饰、服饰、氅、袖口,座堂中的装饰等皆用之。排列组合方式一般有平行排列,放射排列,螺旋排列,自由排列,点线组合,线线组合,线结等方式,其中线结包括英雄结、扎结、带结、装饰用的蝴蝶结等。
点线的组合使用非常灵活,因使用范围大小,纹样可增可减,变换组合方式。点线的组合常常作为单独纹样单独使用,亦可作为单独纹样连续构成新的二方连续纹样。组成二方连续纹样的组合方式,有相向组合、反向组合、同向排列,排列过程中亦可添加小的纹饰以补空。皮影的不同造型,决定不同的雕刻手法,可选择使用小斜刀,定刀推皮,刻写曲线、弧线、长线、拔丝等。短平线亦可使用小平凿凿刻。线条比形体更具有抽象性,线能够决定形式的方向;也可以形成画面构成的骨架或成为某种结构;还可以成为某种形的外部轮廓。线的组合运用或重复运用便构成面,皮影造型与装饰纹样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八)自然和谐的色彩搭配
色彩的运用在皮影艺术中非常重要,好的色彩搭配不仅可以渲染皮影艺术的风格与氛围等,也是其造型的重要补充。环县皮影在色彩的应用和表现上并不是简单的纯自然客观色彩的再现,而是受约定俗成的色彩观念影响,在其造型的设计和色彩运用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间民俗审美观的制约。在中华文化千年发展的色彩观念中,受中国传统五行观念影响,色彩已脱离了自然物象的视觉属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体系。据《周礼·考工纪》中记载: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23]。
书中不仅列出五色之名,将五色崇拜与五行色彩学原色与方位相联系,而且还指出了配色和审美的基本规范以及对各领域用色做出了规范,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青、赤、黄、黑、白“五色”为正色,成为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和标准。因此,环县皮影的着色主要以红、绿、黄、黑、白为主,雕刻艺人灵活运用色彩的相互搭配和协调,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色彩效果,突出了强烈的装饰感。雕刻艺人们为了协调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引起的冲突,经常在纯度较高的色彩之间夹杂白色镂刻线或黑色图案的方式,或在局部变换阴刻、阳刻的雕刻方式,衰减冲突,使视觉效果趋于和谐。皮影的敷色根据皮影造型、人物性格、戏剧效果等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色彩,色彩以平涂为主,很少用过渡色。红、绿色最常用的色彩,用于将帅、大臣等上层人物的服饰、道具的颜色。不同色彩配以不同的脸谱造型,象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忠诚勇敢之士施红色显得英勇正直,刚毅果断之士施黑色显得铁面无私,勇猛暴躁之辈施以绿显得骁勇善战,奸佞阴险之徒面部留白以示其奸诈邪恶等。总之,从整体上看环县皮影是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五色”色彩观念敷色,经过民间艺人的精心搭配、合理安排,完美地诠释着皮影艺术的自然和谐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