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出历史虽可以追溯至清末,但环县皮影雕刻史却并不悠长。从2004年道情皮影普查资料来看,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使用的皮影最早都来自陕西。
20世纪初期,陕西一些皮影艺人到环县行艺,他们之中有皮影表演艺人,也有皮影雕刻艺人。其中陕西皮影雕刻艺人尚线匠(其名不详),曾为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雕刻过影箱;另一位艺人乔线匠(其名不详)被环县皮影艺人敬乃栋请到家中长达三年,为其凿刻影箱。合道乡赵崾岘村赵贵廷的老影箱,亦是20世纪初请乔线匠所刻。20世纪20年代前后,陕西皮影演唱艺人屈李刘和陕西礼泉县石鼓赵村一何姓(外号“跛骡子”)艺人曾来到环县车道、毛井一带收徒传艺,演唱皮影戏。他们的皮影和箱具皆从陕西带来,其中屈李刘影箱传于其徒谢德贵,谢德贵传于其子谢正礼,谢正礼又交县博物馆收藏。“跛骡子”的影箱于民国九年(1920)在宁夏海原唱戏时毁于地震,他本人也在地震中罹难。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艺人依靠赶脚的(俗称“脚户”)从陕西购买影箱,其中秦团庄乡已故艺人耿清太(人称“耿老五”)影箱就是从陕西代购回来的。亦有艺人亲赴陕西购买,如合道乡已故艺人马占川曾在1958年前后,与其徒赵怀弟亲赴陕西大荔县毕本富处为生产队购回影箱一副。此箱皮影数量可观,几经转手,现在一部分藏县博物馆,一部分流散于民间,一部分被王光普等人收藏。耿湾乡老艺人都培仁曾有三副影箱,一副购于本县艺人耿浩贤,另一副是1947年购于陕西定边县罗卜原魏姓(外号“油梁”)艺人,第三副购于盐池县一强姓艺人。20世纪60年代,王清安曾从陕西定边县购买影箱一副。当时艺人们都认为“陕西的活(皮影)才能用”。谢正礼交于环县文化馆出访意大利时的皮影是20世纪80年代初耿怀玉从陕西礼泉一孙姓(人称“三木匠”)艺人手中购买的。从上述普查资料看,环县皮影戏班原来所存老皮影除本地艺人请陕西乔线匠和尚线匠雕刻外,其余大多数来源于陕西的礼泉、兴平、大荔、定边及宁夏的盐池等地。这些皮影一部分现藏于县博物馆,一部分在“文革”中被破坏、遗失,还有一部分被个人收藏或被皮影贩子倒卖掉。目前,皮影戏班中所存的古旧皮影已为数不多,且大部分已残破。
环县皮影的造型、雕刻风格从整体上看,深受陕西皮影风格的影响,是陕西皮影风格的继承与发展。陕西皮影雕刻有东路、西路两个流派,东路皮影造型小巧玲珑,造型丰富,形象多样,雕刻精致细腻,人物形体约30厘米,在环县被称为“寸线子”;西路皮影造型古朴,线条简练,雕刻较为粗犷,皮子制作略粗糙,形体相对较大,人物形体约40厘米,在环县被称为“尺线子”。环县皮影兼有陕西皮影东西路两种风格,凿刻兼备,其有寸线也有尺线,其造型比陕西皮影更丰富多样,更富有本土特色。尚线匠与乔线匠所刻皮影技艺精湛,刀法娴熟、染色典雅,其雕刻风格不仅代表了陕西皮影的高超水平,也奠定了环县皮影雕刻的早期风格。
环县本地的皮影雕刻艺人,现知最早的是秦团庄乡已故艺人王秉荣。民国十八年(1929),王因家庭生活困难,携家外出,以为寺庙画彩画谋生。他先后辗转甘肃华池、陕西渭南等地,因其爱好皮影雕刻,便在皮影雕刻艺人的作坊中打工当学徒,学习皮影雕刻。1962年后带其侄孙王治民学艺,并指导他凿刻影箱一副。(www.xing528.com)
1978年,传统皮影戏恢复演出后,民间艺人在修补破旧影人的同时学习皮影雕刻技艺,逐渐办起了家庭作坊,并形成一定规模。代表人物有环县樊家川乡郝集村的郝宏贤、秦团庄乡的王勤政、宁县的杜金儒(其当时一直在环县以雕刻皮影谋生)等。他们从老箱替样开始雕刻,为皮影戏演出服务。他们的雕刻技巧经历了由初学生涩到老练成熟的过程。这些皮影整体风格基本保持了早期环县皮影雕刻的拙朴厚重的风格,但也有突破和发展。他们也是环县早期皮影雕刻水平的代表性艺人。
随着中共环县委、环县人民政府的长期努力,环县皮影的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环县皮影多次走出了国门,向全世界展示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环县出现了专事皮影工艺品雕刻的艺人、作坊和皮影工艺品开发公司,使环县皮影产品逐渐形成了规模。环县龙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以生产销售皮影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公司。著名的皮影雕刻艺人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清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勤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雪明、高清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