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作品欣赏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二)花鸟画据史书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独立形态的花鸟画作品。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被称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小鸟可谓画中的点睛之笔,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作品欣赏

(一)山水画

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等。在空间的处理上常常采用“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在技法上表现为程式化的各种皴法、染法。山水画的创作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景抒情。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创作形式,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结合的产物。如清朝画家恽南田《瓯香馆集》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

(2)写形传神。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有其形,又有其神,没有无神的形,也没有无形的神,抽象的神是通过具体的形展现表达的,形和神是辩证统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

(3)造物在我。山水画描写的对象虽极端复杂,但复杂中蕴涵着简单,变化多端中隐藏着规律,对自然界反复观察研究,使其印在脑里、烂熟胸中,而后才能倾泻而出,任意挥洒。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图1-2-1、图1-2-2),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1-2-1 富春山居图局部

图1-2-2 富春山居图局部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为无用师卷。该画卷描写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峰峦坡石,回旋辗转,起伏变化;云树丛林,苍简萧瑟,疏密有致。其间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还有那形态不同、姿态各异的草木树石。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或有笔尖和秃锋或以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平林一带,打上横卧点子叶;而高崖峻壑,则采用纵线的披麻皴,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在浓厚的树叶的对比下,山峦显得像白玉一样温润透明。所有这一切笔墨效果,都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作者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

(二)花鸟

据史书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独立形态的花鸟画作品。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被称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在文人画中,画家常常画梅兰竹菊表现文人的“士气”。花鸟画按表现方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在构图上,善于剪裁,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常常诗书画印结合。

林椿,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画花鸟,孝宗淳熙年间曾经任画院待诏。《果熟来禽图》(图1-2-3),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构图采取稳定的三角形,从左端上部四分之一处到右下角,被一枝优美饱满的檎果所占据。树叶错落有致,连阴阳面、叶柄转承等细节都一一罗列。树枝上栖息着一只小鸟,其视线向着右上方,似有飞跃之意。小鸟可谓画中的点睛之笔,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此画的款识仅有“林椿”二字,没有作者印章。

图1-2-3 果熟来禽图林椿(www.xing528.com)

(三)人物画

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中国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白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画人物。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

韩熙载夜宴图》(图1-2-4、图1-2-5)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顾闳中擅长人物画,用笔圆劲,设色浓丽,形神兼备。后主李煜命令顾闳中去韩熙载家偷看他是否“专为夜饮,宾客糅杂”。画家通过目识心记,将韩府开宴行乐的场景准确生动地记录下来。此图表现的就是韩府一次夜宴的全过程。

图1-2-4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图1-2-5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场景,画家着重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住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朱铣、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坐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段,独自赏乐。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