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班级建设活动与校级活动完美结合

小学班级建设活动与校级活动完美结合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型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校级层面的活动,是展示班级文化建设阶段成果的大好时机,不要轻易错失。不仅班旗、班歌、口号等外显标识可以亮相,师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习得的与“班级文化”内涵相印证的言行和良好精神风貌也可以充分展示出来。这一口号关注了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内涵与班级成长目标十分切合。

小学班级建设活动与校级活动完美结合

大型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校级层面的活动,是展示班级文化建设阶段成果的大好时机,不要轻易错失。不仅班旗、班歌、口号等外显标识可以亮相,师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习得的与“班级文化”内涵相印证的言行和良好精神风貌也可以充分展示出来。

从具体实践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确立班级愿景,让成长有方向

愿景(vi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有“看见”的意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通过介绍古罗马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的故事,提出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愿景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实现的愿望;二是愿景要建立具体生动、可以看见的景象。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由此,班级共同愿景就是指被班级成员共同接受和认同的、能引领班级成员共同成长和进步的、使班级成员为之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美好意愿。班级共同愿景是指引学生成人成才的动力和方向,是全班同学为之奋斗的美好憧憬。

有没有共同愿景对于成员的行为来说,具有表面微小实际却十分重大的差别。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组织,往往只会导致成员被动式的遵从,而不会对集体有真诚的奉献。

有心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在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渗透班级发展的共同愿景,如取一个有意义的班名,想一句有方向的口号,设计一个代表形象的班徽,创作一首内涵深刻的班歌,等等。这些都将有效地帮助班级成员确立自己的发展愿景。

1.确立一个目标

建立班级共同愿景,最直接的就是确立共同的成长目标,这个目标是班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行为的参照,可以体现在班名、口号,以及班级目标中,有了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努力的方向。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李娟老师在接班伊始,发现学生相对比较调皮,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于是,她连续做了三件事:一是确定了一个有意义的班级名称,她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把“班名”定为“心聚班”,希望达到教师心的聚焦、家校心的聚合、学生心的聚集,让每一个人都能聚到共同的生活和成长之中;二是制定了一个有远见的班级目标,“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让感恩成为生活态度,让快乐成为生活能力”;三是提炼了一句有力量的班级口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心聚二三,放飞理想”。这一口号关注了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内涵与班级成长目标十分切合。

2.设计一个班徽

班徽是班级目标的形象化表达,它是一个标志和象征,能够反映班级成员的共同追求,给予成员归属感。班徽可以是纯图案的,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形象的图案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班级目标的内涵。

班级文化的各类标识的产生需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给学生话语权、选择权、评价权和创造权,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把标识的策划、创设和确立过程看作是提升凝聚力、展示创新活力和激发竞争实力的过程。避免班主任、专业人士或个别学生的替代,避免“拿来主义”。

开展一个设计班徽的班队活动,既可以让全体师生、家长全员参与其中,又是一个让班级目标深入内心的过程。李娟老师是这样阐述“心聚班”的班徽的(见图3-1):“我们在收到的众多设计中,选择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班徽。图案中蜷起的四指代表‘4’,整个拳头代表‘6’,我们二年级(3)班正好有45个孩子,加上我这个大孩子,共46个,翘起的大拇指表示个个都很棒!孩子们就像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放射出无限光芒;也像那一群雏鹰,向着太阳练习飞翔!同时,这个班徽还巧妙地把我们的年级设计了进去。每升一个年级,太阳的光圈就多一圈。我曾这样美好地畅想,等到孩子们毕业的时候,要把班徽设计成七圈的,送给他们,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创造,未来的生活就是七彩的。”[4]

图3-1 “心聚班”班徽

3.唱响一首班歌

歌唱,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用班歌的方式来凝聚人心,渗透班级的共同愿景是孩子们乐见,老师们乐用的方式。班歌的确立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选用原有歌曲;二是选择保留原有歌曲的曲调,重新填词;三是自行创作。第三种方式因为专业要求比较高,在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情况下才会选用。而对于第一种方式,因为是直接选用的,学生们会产生很大的分歧,都想唱自己喜欢的歌,有时候一个班级40多个人会出现二十几首候选曲目,有童谣、流行歌曲、英文歌曲等。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通常会采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民主选出一首“大家都喜欢”的班歌。有时候就可能选了一首大多数学生喜欢,但却并不适合合唱的歌曲。所以,在选择班歌时,“喜欢”并不能成为选择的唯一标准,“好听、好唱、有意义、能体现班级特色”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是保留曲调,重修填写歌词运用最为普遍[5]

葡萄乐园之歌

小小葡萄,小小葡萄,我们真快乐。长在校园里,温暖阳光多美好。

小小葡萄,小小葡萄,我们有礼貌。见人就问好,我们都是好苗苗。

小小葡萄,小小葡萄,我们多勤劳。岗位争能手,动手动脑身体好。

小小葡萄,小小葡萄,我们向前跑,团结互助,大胆创造,转眼长大了!

这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紫葡萄班的班歌,利用《小小雨点》歌曲的旋律,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围绕班级班风和学风创编歌词,小队练唱,参与“班歌大评选”,并由代表在全班讲述创编的理由。然后在此基础上,集众小队之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班歌。

班主任薛娴老师这样总结:“一首首班歌,以不同的歌词诠释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团结、合作、互助、友谊、智慧、分享、创造……孩子们被一首首班歌激励着,感动着,萦绕在班级内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班级凝聚力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环境文化,让成长有形象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展现班级生活的丰富性,展现学生成长的全景,展现每个班级的特性,让学生生活在自己创设的、反映自己班级生活的环境中,培养亲和力、班级认同感和自豪感[6]。所以,有老师认为“环境文化建设不就是把教室装饰得漂亮一点嘛”,这样的理解,就把环境文化的概念窄化、浅化了。

环境文化建设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担任的常常是个先锋的角色,定下班级目标后,首先开始的就是环境的创设,它能带动建设的进程,并通过物化的手段把成长目标等隐性文化转化为具体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植入每个班级成员心中,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1.适当进行功能区域划分

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室是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家”,教室承载着更多的育人功能。一个多功能的场所,在进行环境建设时,适当的分区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无声的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功能区调节情绪,获得最佳的发展。这样的功能区除了学习功能区外,还可以包括以下区域。

(1)阅读区。班级小小的读书角,向学生打开的是一个大大的世界,培养的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

(2)生活区。卫生角,饮水区,放杯子、雨伞等的收纳柜子,这是个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

(3)休闲区。教室空间宽裕的话,可放置一些绿植,几张色彩鲜艳的小椅子或垫子,几本随手可拿到的书,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是一个心情过渡区,也是一个心灵开放地,在这坐一坐,聊几句,看两页书,岁月就静好起来。如果教室空间较小,休闲区也可以和阅读区合二为一,或者至少设置个小小的生物角,因为饲养动物、培植花草正是培养爱心,感受自然的有益活动。

(4)展示区。教室中大面积的墙壁经常被有心的班主任设计为成长展示区,这是最能彰显学生创造力的区域,切记要把这个机会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精彩。

(5)活动区。每个班级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可能是一只“悄悄话漂流瓶”,可能是开设一个班级“表现银行”,可能是有一些简单实验用品的“科学基地”……

薛娴老师的“彩虹中队”就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成长家园:红色“光荣榜”上“四好中队”及各项活动的奖状,向大家报告着学生进步的喜讯;橙色的岗位星级服务站,公布每个小队承担的岗位;黄色的“绘画墙”,上面是五颜六色的小报,展示着大家多姿多彩的校园与校外活动;绿色的“生物角”,摆放着孩子们自己种植和养护的植物,充满着勃勃生机。除此之外,还有青色的主题黑板报,蓝色的“班级信息榜”,以及紫色的高雅书屋。教室是七彩的,文化也是七彩的。教室后墙的绒布贴板报每月有每月的主题,如“阳光龙娃,快乐分享”“大好河山任我游”“快乐体育节”等,宣传部全面策划,与部门成员一起设计,一起装点,其乐融融。板报内容丰富,布置别出心裁。教室门口的瓷砖也被利用了起来,孩子们平时的一些学科作品以及节日宣传作品等被布置在了走廊内,形成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走廊,给孩子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大舞台。孩子们的作品常常吸引许多外班的老师与学生的目光。门口班级个性牌的展示充满了班级的光彩:班歌、班徽、班名,还有每位成员的灿烂笑脸。班级是孩子们的舞台,他们会自信地说:“我的舞台我做主。”[7]

2.规定栏目结合个性创造

对于环境布置,学校一般会有一些规定栏目或阵地,如黑板报、队角、卫生角等。这些规定栏目或阵地,各有教育价值,需要用心开发。

黑板报按常规是每月更换,学校一般会有一些全校性的主题安排,比如,过年前的年俗文化展示,国庆的“向国旗敬礼”,等等。这些内容切合当时当事,易于在全校营造教育氛围,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像这样的集体教育,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所以可以把板报作为一个集体展示的平台。而队角,是少先队组织的宣传阵地,必不可少,这里可以成为传播少先队知识,公告少先队活动的红领巾之家。

除了这些规定栏目或阵地外,每个班级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整体规划,进行个性化创造。常州市香梅小学的黄燕老师和“小种子”中队的队员们就布置了一个充满个性的专属空间。他们设立了发布公告的“种子信息站”、展示作品的“小种子大能量”作品墙、吸取知识营养的“小种子书吧”、让小种子一起来提问的“种子心语”、有风采展示的“种子达人”等。还充分利用教室的角落设置了生日树、磁石板、医药箱、小黑板等。特别有意思的是,打破了班级与走廊的界限,打通了教育的三维空间,让走廊成为教室的“分会场”:走廊尽头是“小书虫绘本吧”,两边是作品展示墙,书袋里放着的是孩子们的“写绘小书”,窗边是生机盎然的植物园,天花板下绿藤覆盖的还有学生作品画……从里到外,处处体现了学生参与,彰显了班级文化。

3.变静态展示为互动对话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是被无数次用来形容班级环境建设的名言,但即使会说话,一般也只是单向的输出。如果能让“会说话”升级为“能对话”,也就从静态展示升级成了互动促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五(5)班在板报中设置了“思维冲浪”栏,内容包括数学趣题、谜语竞猜、故事解疑,让板报变得灵动而充满智慧;

六(5)班的“剪报评论”通过阅读新闻后自由评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热点,学会分析;

六(4)班在班级园地中辟了一块“留言板”,对班级中的一周热点进行探讨,相当于一个班级论坛;

六(8)则设立了“班级之星”栏,每个同学都可以为自己认可的“班级之星”写推荐词,然后张贴到这个版块中,这里俨然成了一个民主推荐的平台。

……

这样的尝试,让单向展示变成了双向互动,让静态的墙面成了流动的风景,尤其在高年级的环境建设中,不妨做一些类似的尝试,让每一面墙壁文化更鲜活。

生动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和阳光向美的生活热情。可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从生命的高度灵活设计,追求品位,挖掘其中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你会发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其实都有生命力,滋润着心田,熏陶着心灵。

(三)规范制度文化,让成长有保障

凡是令人渴望的社会,都有规则。规则形成内在秩序感,内在秩序感是令学生专注、快乐成长的前提条件。当学生富有秩序感,专注于当下的时刻,自然会获得创造力和自由感。生活在集体中,需要组织建立一个大家都认同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班级的制度。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在班级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称为班级制度文化。

在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公约。既然是公约,那它就属于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对于老师来说,公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定,更是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公约是必须遵守的制度,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

在不同的年段,班级公约的形式和内容又有所不同。

1.低年段:明晰的行为参照

“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隆·克拉克和他著名的“55条班规”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除了班规内容全面,包含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作风、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外,更突出的特点是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每一条都有明确的指导,立时可以照着做。如:

与人互动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

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

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要回问他问题;

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

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直接的行为指导,怎么说,怎么做。即使有些孩子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当他看到自己的行为换来善意的回应时,他也会感到快乐,自然也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所以,低年段的班级公约,可以由老师来制定,言语要简洁明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便于学生理解和对照。李娟老师“心聚中队”的第一条公约就是: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这样一条简单的约定,要求浅显易懂可操作,却蕴含着礼仪教育的萌芽。

2.中年段:具体的行动提示

到了中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理解力,也有了学校生活的经验,再经过低年段的习惯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已经不需要再强调了。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引导和提示,公约的语言要朗朗上口,内容要清晰明确,既要有行为的指导,又要有教育意义的揭示。同时,中年段的班级公约,应该让学生加入讨论,师生共同商量确定具体内容。

如王珏老师带领的四(6)班的班级公约,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出四个关键词后再成文的[8]

静:静听、静行、静思考

(1)交谈时看眼睛,倾听时不打断。

(2)路队、活动、课间行动轻。

(3)静心思考,作业独立完成。

勤:勤学、勤练、勤打扫

(1)勤奋学习,主动积累,不懂就问。

(2)积极锻炼,劳逸结合,不怕吃苦。

(3)劳动认真仔细,主动捡拾垃圾。

齐:队齐、心齐、作业齐

(1)路队整齐,集会站齐。

(2)团结互助,公平公正。

(3)作业保质保量,字迹端正。

美:礼美、言美、行为美

(1)衣着整齐干净,主动向他人问好。

(2)语言文明,举止文雅,以礼待人。

(3)遵守各项规则,主动帮助他人。

这份班级公约由关键词“静、勤、齐、美”引出具体的行动指导,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便于在行动中落实。

3.高年段:师生的成长约定

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也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的班级公约完全可以交由学生来拟定初稿。建议开一次主题班会由全体成员来共同商定,并且把班级成长目标融入其中。

任美娟老师的“幸福成长中队”的班级公约便是这样一份“幸福成长约定”[9]

幸福是一种情怀,

幸福是一种态度,

幸福是一种秩序,

幸福是一种期待,

幸福是一种成长……

整个公约弥漫着温馨,充满着希望,不再是生硬的规章制度,而是一份师生的心灵之约,是真正的幸福约定。

因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班主任应该根据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班级公约进行适时的升级,不断地补充。即使是在同一学期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陈旻老师“太阳中队”的班级公约与其他班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彩色的,还会不断变化。学期初,班级公约在班干部的草拟下只是简单的条条框框,随着班级常规建设的需要,学生们会不断地去丰富和拓展。到学期结束时,它“长胖”了,足足有三页纸。作为班主任,陈老师每月会以校级“四好中队”的评比反馈为契机,和孩子们一起找班级常规建设的问题,找班级建设的不足之处,充实班级公约。谁的建议合理、有意义,就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这条公约“命色”;几个人集思广益一起商量的建议,就选一位本月班级管理上贡献最大的学生来决定公约的颜色。就这样“太阳中队”的班级公约不仅“长胖”“变长”了,还变得“五颜六色”了。公约的制定由学生民主参与,公约的遵守由学生自律互勉,如此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班级的常规建设也因此受到大家一致赞扬。

(四)多元评价文化,让成长有动力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鉴定和教育的功能,除了评价主体要多元,即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评价外,还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即以学生自评促反思、教师评价促导行、同伴评价促合作、家长评价促和谐。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有效利用学科资源,优化评价内容、搭建评价舞台、丰富评价方式,形成富有班级特色的评价机制[10]

1.评价标准差异化,明确小队成长方向

学生评价不能只用一把尺子,不能追求整齐划一,要尽量多用几把尺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和探索的自信。

(1)有年段意识。例如,同是“我是班级小主人——岗位建设”主题活动,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二年级可以侧重于岗位工作的态度(积极性、坚持性)和方法(善于合作、目标明确),采用“我把笑脸带回家”的形式对学生每周的岗位工作进行评价。每天为每个岗位设一个笑脸奖励章,一周下来,看哪个学生的章多,就换取一个大笑脸贴在教室的开心树上。一个月下来,集满四个笑脸的就是本月的“岗位小能手”,发放喜报。

(2)有具体要求。如在开展“我的游戏我设计”的活动中,评价分为活动参与(如资料收集、积极发言和创新火花等)、合作情况(如听取他人意见、提出自己想法和形成具体方案等)、动手实践(如能根据要求完成任务、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和运用所学知识有创意地实践等)和文明素养(如有问题会想办法、有矛盾尽量少数服从多数、善于吸取他人长处、勇于改正自身错误等)四个方面。这样,既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又如在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自己的事情包括哪些,细化要求,列出“带齐学习用品”“自己整理房间”“作业又快又好”等10条,请家长监督打分。在开展“诚信伴我成长”的活动中,对“诚实守信”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对学生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

(3)有多种类别。在“我与好书交朋友”的活动中,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阅读考级等形式对学生读书活动进行评价,定期组织“阅读之星”“博览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阅读考级”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一些学生通过读书自主编剧本、演话剧,还能获得“最佳编辑”“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组合”等奖章,多元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评价载体多样化,铺设学生成长的舞台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为学生铺设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他们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这些舞台就成为评价的载体。巧妙利用这些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和思维,培养能力,感受愉悦,体验成功。

(1)设立展示平台。在班级可以设立“你真棒”“我能行”“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小展台,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满意的答卷贴上去。学生可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欣赏同伴。展示平台每个月评价一次,展示一次,学期结束时把作品返还给学生。

另外,开辟“星星榜”等以个人为单位的专栏,张贴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照片,呈现他们的成长过程。运用“小嘴巴”“笑脸”“大拇指”“小耳朵”“合作星”等图标让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设立以小队为单位的展示平台“花儿朵朵开”,用不同颜色的花代表不同的小队,由队员自行协商后,给小队起个好听的名字,如“明日之星”“竞争之花”等。将这些名字贴在不同的花蕊中,构成各自的评比栏,再将每一小队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的各种“果实”相对集中地贴成一朵艳丽的大花。这些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的大花,成为教室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2)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将理念变为现实,而学生成长档案就是其中一个有效载体。除了前面案例提及的小队成长档案,我们还可以设立学生成长档案和班级成长档案。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自身学习与活动的经历、作品等,给学生留下成长路上珍贵的足迹,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

3.评价方式灵活化,丰富学生成长的体验

活动评价可以采用开放、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丰富学生成长的体验。

(1)日常评价。在平时活动中,“你真聪明”“你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你能行”“我相信你已经很努力”等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是班主任和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就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另外,也可采用给学生发“喜报”的方式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例如,“我是爱心小天使”的活动喜报。

尊敬的家长朋友:

祝贺您的孩子在爱心活动中表现突出,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爱心故事,被评为班级“爱心天使”,特向您报喜。

这样的鼓励相信会让孩子在今后的活动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2)个性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表扬的方式,有发小礼物、让老师抱一抱、送一本书、和老师一起做手工、制作心愿卡、满足一个愿望、做一回小老师等。这样的表扬方式常常让学生非常开心。主题活动中,可以采用摘果子的形式,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由教师作出评价,给出“小嘴巴”“小耳朵”“合作星”等,印在孩子们的书上,孩子们每得到三个标识就可在相应的筐里画上一个果子。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清晰自身发展的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3)活动评价。班级活动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以此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校园寻找春天,有个别学生出现了不文明行为,当时就有学生给予制止,这是同伴间所做的一种行为评价。老师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说说:活动中发现了哪些好人好事?有哪些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不好?听了同学的讨论,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等等。一个简单的总结评价,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很多关联自身言行的教育,而且影响深远。

努力构建个性的班级活动评价机制,能有效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得真实发展,培养更多有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

案例链接15

班级“shen”文化的创设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白 露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综合性的工作,是学生班级日常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利用我校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契机,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我走上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之路。我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SHEN”文化,并在“SHEN”文化的背景下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各种主题活动。我在思考、实践、探索和反思中不断构建个性的班级文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

一、设计依据

(一)让学生立场成为传递班级文化的核心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只有建立在学生和班级发展状态基础上的文化,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作为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的时候要有核心意识,将学生成长、发展的现有状态及存在问题,作为工作的起点。因此我们要通过调查、观察和访谈等形式,分析班级的群体特征、存在问题,并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殊性,乃至关注个体家庭对孩子在班级发展中的影响,站在学生立场上对班级文化建设作综合、渗透性的研究和实践,努力使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和提升。

(二)让全程意识成为浸润班级文化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就我现在所带的这个班级来说,我从一年级带到现在的六年级,见证了一个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回顾这个过程,学生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什么特点,我是非常清楚的。在这六年中,我特别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并把这种教育和引导贯穿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通过设计全程、系列的班队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促进了孩子的主动健康成长。由此,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让我们的教育多一点全程的生命意识,让全程意识成为浸润班级文化的基础,那么我们的教育将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三)让主题活动成为体验班级文化的载体

“人的发展水平、丰富程度、潜在可能的开发状态、生命质量的高低,说到底是他自己的人生实践铸成的。”活动就是人生实践的主要部分,活动是人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也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活动就谈不上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关注活动,关注活动最基本的真实性,关注能给学生带来真实触动与发展的活动,来体现班级文化。目前,我在班级开展的活动包括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改造,即每天都在进行着的看似平淡却周期式重复的活动,它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另一类活动——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生命历程中的这些生动、有趣、令人兴奋的集中性活动,不仅能在当时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也有可能成为成长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促进变化的契机。相对于日常的活动而言,主题活动更加明确,计划组织性更强,教育效果更易呈现。

班级文化的精神和内涵需要通过主题活动来体验和传播,我们要学会以活动为载体建立班级形象,增强凝聚力。

二、实施步骤

“SHEN”文化的创设过程。

(一)一年级:神——做一名神气的小学生

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会在入学之初对丰富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接触群体规范,需要遵守学校、班级生活的规则时,经常会出现“违规”现象;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但常出现打闹、告状现象。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迈好学校生活第一步,“做一名神气的小学生”也就成为班级的口号。怎样当一名神气的小学生呢?

我设计开展了四个主题系列活动:“我是懂礼貌的神气娃”“我是爱读书的神气娃”“我是守纪律的神气娃”“我是能独立的神气娃”。

(二)二年级:伸——伸出双手,小手相拉,伸展才能,共同成长

到了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开始期望能取得好的表现和成绩,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或者期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扬。学生非常喜欢集体活动,有着和同龄伙伴交往游戏的强烈愿望和心理需求,但是方式和方法常常成为其达成目的的障碍,他们很容易在交往活动中受挫,并产生消极情绪。于是通过建立或依托小队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指导学生关心和帮助其他伙伴,在活动中分享伙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成了我创建班级文化的目标。“伸”也就走进了当时二年级学生的心里。“伸”的内涵就是——伸出双手,小手相拉,伸展才能,共同成长。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树叶剪贴绘画”“同题绘画比赛”“儿歌童谣传唱”“诗歌朗诵表演”“夸夸我的组员”“合作性组织岗位服务竞赛”等。

(三)三年级:慎——严谨慎重,规范言行

进入三年级,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思考问题从单一、幼稚向复杂、多元过渡。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并乐于交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增强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开始想要逐步摆脱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心理。学生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明显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增强。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重点加强学生适应中年级学生生活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师生共同商讨后决定这个时期用“慎”来规范言行,要求学生遇事要分清对错,做事要有原则,要严谨慎重,以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我的自画像”“笑对困难”“我做小听众”“我是快乐的社交家”“我的游戏我设计”“每日五问”(我好好走路了吗?我上课发言了吗?我书写进步了吗?我和同学友好相处了吗?我为班级做好事了吗?)等。

(四)四年级:审——审视德行,明确目标

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从众行为弱化,抵制诱惑的能力提高,崇拜对象变得多样化。心理上学生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行为上渴望表现出自己的成长,有些自以为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情感体验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逐渐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转化为对同伴、集体、社会的情感,情感上具有细腻性、丰富性、敏感性的特点。于是“审”又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学会感恩”“我们都是爱心小使者”“我当主持人”“心灵氧吧欢迎你”等。

(五)五年级:渗——学科整合,个性渗透;绅——彬彬有礼,绅士风度

进入五年级后,学生的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很多事情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反对大人过细地干涉。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比较关注竞争结果。部分女生身体开始发育,内心变得复杂、细腻,男女生交往变得敏感起来。学生兴趣、特长差异表现明显,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开始出现疏离,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开始出现。针对这些特点,我所带班级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通过商讨,制定出文化建设的目标:渗——学科整合,个性渗透;绅——彬彬有礼,绅士风度。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今天我当家”“大手拉小手”“挫折助我成长”“经典诵读”“与舞同行”等。

(六)六年级:深——深入思考,深入生活;燊——做一名阳光少年

目前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六年级,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对时尚的东西比较关注,而且善模仿,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习压力加大。青春初期,学生的身心开始发生变化。针对以上年龄特点,班委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目标:深——深入思考,深入生活;燊——做一名阳光少年。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感恩,生命之源”(感恩祖国、感恩学校、感恩身边人等),“我选择我快乐”“我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为母校留下什么”等。

这就是我们班级“SHEN”文化的整个创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完善它,并共同策划了一次次的主题活动。“SHEN”文化是我们班级的灵魂所在,也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如今它不仅很整齐地张贴在我们的学习园地中,更重要的是走进了大家的心里,时刻激励着我们向前,成为班级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成为班级学生共同的精神力量。

三、实施要点

(1)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学生参与。

(2)文化建设需要有过程和互动。

(3)文化建设过程需要不断的提升。

(4)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润。

四、实施效果

(一)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在“SHEN”文化的支撑下,班级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有班规、值日班长制、班干部职责制、岗位轮换制等;有了每月一张的《浪花小报》——它是中队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栏目丰富,有“星星大擂台”“心灵鸡汤”“佳作欣赏”“每月感动”“班干部信箱”等,它展示了中队在每个时间段的成长故事。所有这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从以班级“SHEN”文化为平台创设的一个个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展现,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调整;大家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团结友善,合作创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倾听着家长的感谢,我更多享受到的是做班主任的幸福感。

案例链接16

“小花伞”的班级生活

常州博爱小学 马 月

我认为孩子在班级里的状态就是一种生活。那么,什么是生活?(www.xing528.com)

六年前,我对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小朋友们,欢迎来到一(4)班,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生活啦!”

“大家知道什么是生活吗?”

“吃饭。”

“睡觉。”

“学习。”

“玩。”

……

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几个词把“生活”诠释得质朴而真诚。质朴,天真自然,任生命纵横往来;真诚,真情实意,以诚学习,以诚立业。用一份质朴的情怀,用一份真诚的心意和孩子们共同经历六年的成长,这就是我对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追求。

当时,为让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好理解,我告诉他们,一起生活就是一起吃得香,玩得乐,学得好。就这样,带着简单平凡的梦想我们开始了班级“生活”。是生活就会经历风风雨雨,如此“小花伞”的名字一下子进入我们的脑海——只要撑起爱的“小花伞”,就既能自我保护,也能为他人遮风挡雨了。

一、自然鲜活的环境文化为“幸福”生活开疆辟土

既然这是一把“花”伞,那么,拥有健康、鲜活的环境沃土,花开才能真实美丽,才能孕育出幸福生活。

在我们的班级环境布置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角落——“生活百宝箱”。这里既摆放着矿泉水、一次性水杯,方便没有带水的学生解渴,又有漂亮的小盒子,里面藏着女生的小心思,几根牛皮筋、小镜子、梳子,还有干净的备用汤碗和勺子,因为食堂阿姨有时也会粗心,我们有备无患。百宝箱里的宝贝五花八门,它既是生活的需要,又体现了孩子们对同伴最本真的关怀。

“日晞角”是班级的悦读小社区,名字取自《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在这里孩子们是一颗颗青葵,书籍像清晨的阳光亲吻他们惺忪的睡眼。班级开设了自己的网站,里面记录着班级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家长们第一时间感知班级生活的精彩纷呈。在孩子们的努力下,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班的网站越做越好,被评为“常州市天宁区首批十佳班级网站”。

这份健康与鲜活,不但体现在有形的物质环境中,而且体现在无形的心灵环境里。生活在我们的班级中是自由的,我们鼓励自由的思想;是本真的,容许犯错,我们欣赏孩子们的个性发挥,尊重孩子们的纯真见识。借助“班级QQ空间”这一方小小的舞台,孩子们将认知的触角伸向大千世界,伸向四面八方,勾连五彩的世界、多元的社会,丰富了学校生活。“大开眼界”“小刘说名人”“昊眼独具”“元元看热闹”“不凡关注”这些专栏的开辟和经营,彰显的是孩子们的巧思妙心,小小人儿行知天下的梦想;传递的是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的关注,自然、鲜活的环境文化为“幸福”生活开辟出一片沃土。

二、开放、自由的制度文化为“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如果说,自然、鲜活的生活环境文化让“小花伞”上的“花儿”绚丽开放,那么,班级生活制度文化的建设则更能凸显和丰富这把“伞”的内涵——用手中的伞遮挡旅途中的风雨烈日,用心中的伞迎接人生中的考验磨砺,为“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班级的日常管理从最初,鼓励孩子们大胆竞选,参加班级建设,到现在经过多年历练,孩子们已然成了班级生活真正的主人,主导、主持、主理着班级日常运行。到六年级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一日一团制”,即每天由一个团队服务于班级事务。

每学期开学初,想当“头儿”的可以通过张贴海报、演讲等不同方式来“招兵买马”,除了一些常规的岗位,如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等,还可创造性的开发团队中的其他岗位,如“穿衣小管家”,负责播报明日天气,友情提醒大家穿衣指数;“快递飞毛腿”,负责分发作业本、书籍等;“玫瑰园丁”,是班级的应急救援小分队,随时为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各团队展开竞选,最后,由全班同学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五个团队来为大家服务。上岗竞聘每个月进行一次,经过民意测评,不是末位淘汰,而是首位晋升为“为民服务导师团”,轮换新团队上岗。“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你我他,快乐长在心”。一句句响亮的口号,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颗责任心,是服务意识,是担当,看到的是生活的能力。

在布置板报、组织各项班级活动时,我们又实行了“项目组合作制”。根据各类活动的需要,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报名组建和参加到项目组中。这些团队的人员是交互存在的,允许跨界,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一个团队中找到至少一个位置。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强调团队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的是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的是在不同团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这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不同方面的优势,更全面深入地发掘并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的制度文化培养的是成为社会人所必需的自律精神、自信品质和自我存在的能力。我们的班级生活,追求幸福,更追求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样的幸福才是踏踏实实的。

三、成长、快乐的活动文化为“幸福”生活锦上添花

立足“成长”,享受快乐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班级生活更有情有味。我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了以下系列活动。

一年级“66天养成入学好习惯”,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进入二年级时,发现孩子们爱吃零食,设计“‘巧嘴巴’零食大课堂”帮助孩子们安全地吃零食、聪明地选零食、科学地吃零食;三年级“小小科普博爱娃,植物认养我来做”引导孩子们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到了四年级,“长成一座山”让孩子找到了准确的性别定位;五年级讨论“男生女生那些事儿”又进一步丰富了性别教育;六年级的“认识我自己”,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梳理、内化、明确每个人自身的成长价值。

在这一阶梯活动中,孩子们成长中的需求得到关注,困惑得到解决,生活之旅变得更加多姿,成长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一项项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参与者享受快乐,收获成长,更在于它具有的这份分享和传递快乐的力量。“小花伞”班级生活的幸福也在其中变得更加真诚可信,真实可感。

六年后的今天,每每看着这群长大的孩子,看着他们青春洋溢的笑脸,我便会回忆起我们最初的梦想——吃得香,玩得乐,学得好。尽管朴素简单,但我们这一路的追寻却不那么简单,正如生活一般,有笑,有泪;有赏,有罚;有失败,有成长。而这一路的追寻也让我们过上了踏踏实实的幸福生活。

案例链接17

用班队活动的“小支点”撬起班级文化建设的“大地球”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邵沪杰

一、活动诞生前

三年级学生较之于低年级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丰富了、自主意识增强了,逐步减少了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活动中表现得较有主见,还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就是这样一群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孩子们,却还无法找到个体与集体共同发展的连接点。他们的自主意识强,但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合作的意识有,但能力和方法还欠缺。因此,这个年级段的班级文化建设尤显其重要性和特殊性。那如何开展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呢?

低年级时,由于受学生能力限制,班级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外显的教室环境布置)呈现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状态,这一起步阶段其实也不可或缺,它是学生模仿学习、积累经验的基础阶段。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需求的增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既然“教室的环境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显性的层面,何不利用主题活动,为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提供锻炼的舞台呢?基于此考虑,我有了用班队活动这个“小支点”撬起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大地球”的想法。因此也有了“我是教室美容师”这一班队主题活动的诞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活动还未开始,学生已热情高涨,纷纷向老师献计献策,虽然这些意见与建议都是浅层、点状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意识,但它们真实地呈现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潜在状态:热情有余而缺少方法。为了能较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我组织学生静下心来讨论,该怎样围绕主题有序地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活动系列。

二、活动进行时

第一阶段:展望“美容”前景,包括参观他班教室,汲取亮点经验,畅谈理想教室。

第二阶段:展开“美容”行动,包括确定改进项目,自主选择申报,小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展现“美容”风采,包括每组汇报展示,大组交流互动,实施多元评价。

第四阶段:展示“美容”成果,包括吸纳改进意见,完善班级制度,分享成长快乐。

由于前期各个小组都是分头准备,虽然“美容成果”已逐步在教室显山露水,但小组与小组之间还是缺乏沟通与了解,小组意见还没有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还未趋于“完美”。因此,在“我是教室美容师”系列活动进行到第三阶段时,班级开展了一次汇报展示活动,既是对前期活动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又希望能借此机会形成班级布置的新格局,将班级文化建设推上新的台阶。下面是本次活动过程简介。

(一)唱响“美容师之歌”

辅导员:我们开展“我是教室美容师”系列活动已将近两个星期,在这一活动的起始阶段,我们一起创编了活动主题歌——美容师之歌。今天在活动的开始,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来唱响这首《美容师之歌》。

音乐课代表领唱,全班齐唱。

辅导员:通过第一阶段的展望“美容”前景活动,我们明确了教室需要美容的区域和内容,之后,同学们在第二阶段的活动中,自主选择项目,展开了“美容”行动。各个“美容”小组都是分头准备的,虽然一些新的“美容区”已在教室里显山露水,但大家对这些新的区域其实还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的活动就要进入第三阶段——展现美容风采,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哪一小组愿意先来展示风采?

(二)展现“美容区风采”

1.“小叮当”新闻台

●组长介绍为何会将原来的“信息台”改编为“新闻台”。

●由子栏目负责人播报一条当日新闻,说一说从哪儿采集到的。

●评价:大家喜欢我们的美容区吗?能把你们的建议告诉我们吗?

辅导员:“小叮当”新闻台已介绍完毕,从他们队员的整体合作到展板呈现的效果,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给出一个整体评价,如果觉得整体感觉很好,就用“红手掌”卡片表示,如果感觉不够理想,还有许多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就用“绿手掌”卡片表示。每组派一名代表贴在黑板上。

2.“小能手”展示区

辅导员:“小叮当”新闻台是在原来“班级信息角”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是啊,同学们在成长、在进步,对于信息量的需求自然也在不断增加。“小能手”展示区的由来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组长介绍:为什么要扩充展示区?(现在的展板好在哪里?)

●各展板负责人向大家求助:怎样收集佳作?作品太多、太少怎么办?还可以定什么主题?

●“手掌”评价。

3.“小主人”加油站(黑板报)

辅导员:你看,原来内容单调、更换难度大的美术作品展示区,在他们小组的巧手改造下,现在变得内容丰富、更换方便,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如果你们好好吸纳今天同学们给出的建议,并制定出相应的更换制度来,相信你们的展示区会越来越精彩!还有将教室原来的内容“旧貌换新颜”的小组吗?

●“小主人”加油站组长介绍。

●两位代表张贴草稿、简要介绍。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确定最佳板报方案。

●“手掌”评价。

4.“小园丁”生物角

●除对原有区域的改进之外,应广大同学的要求,教室还新增设了一些区域。

●唱改编歌曲《如果你喜欢××你就拍拍手》。

●小组成员们用动植物的口吻一人讲一句自我介绍。

辅导员:能让我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到点知识,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大家对生物角的工作还有什么建议吗?

●“手掌”评价。

5.“小爱心”服务箱

●用小品的形式介绍“变废为宝箱”“拾金不昧箱”“小小医药箱”的用途。

●对我们的美容区,大家还想了解些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手掌”评价。

6.“小博士”图书馆

●组长介绍为什么要成立班级图书馆。

●学生互动:现在的图书馆和一、二年级相比有哪些变化?

●我们的图书馆在进步,对大家的借书要求也提高了。来听听我们制定的图书馆规定吧!

辅导员:他们不仅成立了新的图书馆,还把相应的制度建立起来了,怪不得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很值得其他小组借鉴。

●“手掌”评价。

(三)亮出“美容广告”

辅导员:大家的美容区域其实都是在为三(1)班这个集体服务,现在内容都设置出来了,作为它的负责人,你们肯定不会希望只有自己一组人在唱独角戏,所以,请你们为自己的美容区设计一个广告,以此来吸引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形式不限)。

下次的活动,我们将为教室“美容师”中一些有固定工作的同学设置班级岗位,请他们带领自己的小组成员将美容区不断改进,建立一些相应的制度,争取把美容区办得越来越好!

三、文化升级中

在这一项为期一个多月的班队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了“教室美容”的工作,主动承担或与同伴共同承担起其中的一项工作。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班级主人翁意识。辅导员以“教室美容”为载体,创设了学科整合的时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习策划方法,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瞧!活动的“小支点”真的撬起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大地球”。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回放镜头吧:

镜头1:那个当初因为没被选为美容小组组长而哭鼻子的男生,现在正乐呵呵地与同伴一起布置展板呢!

镜头2:那几位能干的组长跑进叶校长的办公室干什么?原来是为了要一个书柜过来!

镜头3:那几个羞涩、内向的男生也站到了舞台中央和同伴一起唱起了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改编的活动主题歌——《美容师之歌》: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勤劳的手,

样样事情都会做,都会做,

出板报呀,贴作品呀,

借图书呀,养植物呀!

自己的教室自己装扮,来装扮。

老师她说我是个美容师呀,

同学们也常常夸奖我,夸奖我。

镜头4:“小叮当新闻台”的负责人为什么愁眉苦脸?原来他们已经几易其稿、费尽心思,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镜头5:瞧瞧,“小园丁生物角”的负责人个个得意洋洋,因为他们的美容区回头率是百分之百啊!

镜头6:放学了,“小博士图书馆”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干什么?过去问一下,原来他们决定在明天正式开放之前,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给列出来,避免一开张就乱哄哄的现象。这就叫“防患于未然”啊!

镜头7:看到大包小包往学校拎的肯定是“小爱心服务箱”的成员们,为了配到几个合适的箱子,蒋同学从月饼盒到皮鞋盒,大大小小拎过来五个箱子。姚同学的医药箱里几乎放入了家里的一半医药用品。

这活动中的形形色色、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搭建起来的是班级文化建设逐步上升的台阶。瞧,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能动自主的班级文化正在蓬勃地发展起来……

案例链接18

梦想旅程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 珏

针对班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个性差别大、情绪不够稳定和意志力欠缺三个问题,我给班级文化建设确定了相应的三条主线。

1.搭建多层展示平台——张扬个性

我把每次的板报布置变为“主题作品竞赛”,使学生作品完成后有点评,有交流,并在“班级园地”中开辟个人作品展的区域;在午间开设“数学讲坛”,最初由老师讲,然后慢慢把讲台让给一些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来讲;给每个班委分工,鼓励他们组成小项目组,有创意地开展各种活动。

2.创建多方沟通渠道——舒缓情绪

我在班级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招募志愿者,设立“家长导师”。一方面,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在工作上的认真、专业,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的多元需求在遍布各行各业的家长的指导下得到了满足。通过“说说我的好同桌”“女生优点大家谈”“男生优点大家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同伴优点,学会相互欣赏。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调控行为

结合学校“健美银行”活动,我在班中设立了“梦想银行”,用来存储学生好的表现。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全面记录班级情况。并结合老师、同伴、家长多方面的评价,从学生在课堂、作业、活动、岗位四方面的表现来评选“班级明星”。四个方面覆盖了班级的各个领域,每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些活动,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有了目标,有了舞台,工作主动了,活动积极了,同时家长的力量也被充分利用起来,班级的向心力一下子增强了。

人的发展是长期综合性的工程,要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活动必定要做到系列化、长程化。于是,在初期的点状思考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又经过集思广益和实施中的不断完善,我和孩子们一起架构了名为“追梦旅程”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见图3-2)。

图3-2 “追梦中队”班级文化建设架构

追梦旅程包括“追梦驿路”和“追梦驿站”两大部分。“追梦驿路”是活动体系,包括“梦想展厅”“梦想讲坛”和“梦想舞台”三个活动阵地,同学们可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尽情展示自己,追逐自己的梦想。“追梦驿站”是评价体系,包括“梦想银行”和“梦想超市”,希望同学们在追梦的途中每隔一段时间稍作停留,反思小结,以更饱满的精神踏上新的旅程。

1)“追梦驿路”之“梦想展厅”

追梦旅程首先从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开始,设立“梦想展厅”。其中“尖尖角”取“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意,展示学生在书法、绘画、作文等方面的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所发展的个人特长也有展示的天地。“梦想展厅”主要以个人展为主,不定期更换。“班级板报”则围绕学校每月主题由学生自己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进行布置,展示集体作品。

“追逐梦想明星榜”分为“课堂明星”“作业明星”“活动明星”“岗位明星”,主要表彰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同学,每月一评,之后更换上榜明星的照片,并发放喜报。这些明星的具体评选方法在后面的评价体系中将另有介绍。

这样的环境布置,用意在于“用展示来促提高”,激励学生全方位提升自己。

2)“追梦驿路”之“梦想讲坛”

梦想讲坛分为“家长讲坛”和“学生讲坛”两部分。“家长讲坛”主要结合班队活动进行,主讲人是家长或家长请来的嘉宾。学生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学会了用巧手装扮教室,学会了基本的伤口处理方法,建立了班级医药箱,学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深入讨论了“爱”“责任”“理想”等多个话题。

相比“家长讲坛”,“学生讲坛”更常规,更灵活,是学生“自己的地盘”。它在晨会课和午间开设。晨会课会不定期开设主题讲坛,由学生自己主动申请,可以就任一话题“谈天说地”。有学生谈论过“家”的含义,有学生畅谈过自己当旅行家的梦想,还有学生推荐过《易中天品三国》,还有学生预约想说说篮球,讲讲围棋。而午间的讲坛内容相对固定,由两个学习委员负责,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了“趣题组”和“美文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美文、讲解趣题,并组织有关文章和趣题的讨论等。

3)“追梦驿路”之“梦想舞台”

如果说“讲坛”更多的还是思维上的互动和交流,那“梦想舞台”突出的则是活动性。“梦想舞台”结合班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如以假日小队的形式,与家委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除此之外,日常运作的岗位也是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轮流换岗等丰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的机会。

4)“追梦驿站”之“梦想银行”

“梦想银行”存储的是同学们的日常表现,每位同学都是“梦想银行”的储户。仿照Q币的形式,如果学生在“课堂、活动、作业、岗位”等方面受到一次表扬就加一个“梦想点”,如果受到“批评”则要支出相应的“梦想点”,每5个“梦想点”兑换一个“梦想币”。银行设立“行长”“副行长”及“职员”,负责账目登记结算,并在每天午休时间面向全班进行“梦想币”的兑换。储户们的各项财富值就是评选班级各类明星的根据。

5)“追梦驿站”之“梦想超市”

“梦想超市”是储户们消费的场所。超市流通货币即“梦想币”。每件商品均为明码标价,既有各类文具及课外书等物质类商品,也有“上岗证”“免做金牌”等精神类商品。课外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凭“上岗证”可以担任班级任何一个岗位一天,是另一种岗位轮换制度,给每个学生尝试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免做金牌”则是另一种弹性作业制,学生可以在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前提下,用这张“金牌”来免做一天的作业。

依托这样一个立体化的班级建设体系,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各类丰富的活动,孩子们由此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班级活动也在市级主流媒体上有过多次报道,灵翼小队还被评为市“特色小队”,班级被评为校“文明中队”。

案例链接19

悦读,中队文化的精神密码[11]——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书香中队”文化建设札记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郦少春

博雅阅读,书香浸润,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在指导各中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确定以“悦读,中队文化的精神密码”作为共建主题。大队部和中队辅导员、家长、学生达成“开卷有益”的共识,把“悦读”主题融入队名、中队目标、中队口号、中队徽章、中队之歌之中,引导各中队踏上“悦读”之旅。

一、悦目:让“环境文化”晕染书香

中队辅导员毛如静老师,带领队员们创办了“悦读书吧”“悦读展厅”“悦读新闻角”,开设了“悦读网站”,构建了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并存的“悦读”环境文化,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开学初每个队员带来3本课外书,建立“悦读书吧”,与同学分享阅读,浸润书香;板报成了“悦读展厅”,围绕学校每月主题,展览学生创作的各种形式的作品,精彩纷呈;“悦读新闻角”,由队员剪贴报纸新闻,在夕会课发布,拓展队员视野。“悦读网站”平台,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灵活的展示天地,“多彩生活”记录的是孩子们参加的各项活动,“浪花朵朵”展示的是孩子们的优秀习作……

二、悦心:让“活动文化”飘逸书香

中队活动是养成中队文化的主阵地,通过组织和指导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们把中队文化与中队活动这一载体有机结合,融于一体,使队员在活动中自然地去体会、感受、仿效、养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转化为促进队员进步的动力。

围绕书香文化,在和家委会的磋商中,中队辅导员蔡丽华老师和孩子们确立了以“悦读”为主题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坚持”的良好品质,引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设定“漂流日”,推荐“好书目”,撰写“阅读卡”,组织“百日阅读季”“你写我读展”等一系列队员喜爱的阅读漂流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内容,增强了孩子们的分享交流。如此一来,课间的奔跑追逐变成了阅读,孩子们静下心来,尽情享受一起阅读的恬静。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踏上书香之途,让队员的书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队辅导员丁晓宇老师对队员们阅读的广度、深度进行了拓展。让孩子们不仅用眼睛阅读文字,还用心灵去阅读世界。她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自然,阅读天地这本大书!

三、悦炼:让“岗位文化”散发书香

小学生看书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虽然看了很多书,但真正有价值有实效的收获并不多,如果能增设“导读小先生”一类的小岗位,对大家的阅读进行点拨与指导,结果就截然不同了。于是,中队辅导员陆轩老师利用夕会、队课的时间和队员们一起讨论设置与阅读相关的岗位,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

岗位1:导读小先生。每次有了新书,班里就开一次好书推荐会,由导读小先生向大家介绍书的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章节,以及读者评论。

岗位2:悦读项目组。由悦读项目组牵头定期组织中队读书会,交流读书的心得。如读完《水浒传》后,可以开展“水浒英雄传”(介绍梁山泊108个好汉)、“精彩故事选”(讲述精彩的水浒故事)、“我说《水浒传》”(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和体会)系列活动。

活动:阅读奥斯卡。小学生都很喜欢直观形象的演示,他们会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表演天分。中队可以开展“阅读奥斯卡”活动。比如,在全班招募情景剧小演员,在学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由学生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搬到舞台上表演,加深学生对书本的理解和人物的剖析。

四、悦行:让“评价文化”传播书香

为了鼓励队员坚持课外阅读,中队辅导员邵亚娟老师引入多元评价机制。

(1)队员评。每周利用一节阅读课开展“讲故事、朗诵儿歌、说词语”比赛,以此让队员展示一周以来课外阅读的成果。每次由队员推选出5名评委,再由这些小评委评出最优秀的“小小读书员”。别看这是很小的举动,但被选出来的孩子都觉得无比自豪,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队员的认可。

(2)家长评。教师发阅读存折,让家长填写队员在家的阅读表现情况。方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真正做到对所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心中有数。

(3)教师评。教师综合队员的自评,家长的点评,以及每月一次的展示活动,结合学校的班级“读书小标兵”的评奖,准确、客观地评选出中队“读书小标兵”,树立好课外阅读的榜样,同时对孩子的后续阅读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队辅导员蔡丽华还和家委会成员一起为孩子们准备了“阅读台历”,凡是得到台历的孩子都要将阅读的好习惯延续下去,每天阅读半小时,记录在“阅读台历”上,一年以后展示台历,汇报自己一年的阅读收获。

随着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悦读,中队文化的精神密码”活动的深入开展,队员们在悦目、悦心、悦炼、悦行中一路前行,一路收获。最是书香能致远,少先队辅导员将继续带着孩子们徜徉书海,收获芬芳!

【注释】

[1]参考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袁文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1年10月稿)。

[2]卢寄萍,卜玉华.小学班级建设新模式的研究报告[M]//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参考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袁文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1年10月稿)。

[4]参考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李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2011年10月,未公开发表)。

[5]参考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袁文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1年10月稿)。

[6]李家成.班级生活之教育价值的开发[M]//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参考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薛娴《常州市名班主任申报材料》(2018年8月,内部资料)。

[8]参考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王珏《班主任工作资料集》(2014年10月,内部资料)。

[9]参考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任美娟《班主任工作资料集》(2014年10月,内部资料)。

[10]以下内容根据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白露老师《班级评价机制初探》一文改编,有删减。

[11]郦少春.“悦读”,中队文化的精神密码[J].辅导员,2017(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