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奥尔夫与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奥尔夫的母亲是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对音乐教育极为重视,并主张“创新是早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一同开发、宣传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念——一个全新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声势、律动、舞蹈、戏剧结合音乐进行教学,是奥尔夫教育思想——“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的体现。奥尔夫音乐针对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1 奥尔夫与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所创立。从20世纪以来,在各国广为流传,对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卡尔·奥尔夫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军人家庭,富有人文气息且重视艺术教育。奥尔夫的母亲是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对音乐教育极为重视,并主张“创新是早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5]她将创作和钢琴演奏结合在一起教育卡尔·奥尔夫,培养奥尔夫对音乐、创作的喜爱。卡尔·奥尔夫自幼的音乐学习便是多元的、有趣的并由此获得了优秀的音乐能力。

均特系统学习达尔克罗兹教育后,与奥尔夫成立了均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现慕尼黑奥尔夫中心的前身。在均特学校,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得以展开实验与研究。他设计一系列音乐与舞蹈、戏剧结合的艺术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即兴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且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学校的教学核心理念是:音乐舞蹈一体,寻求身体自然感受和表达音乐、学习音乐的途径。[36]

罗西·均特简介

多罗西·均特出生于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自小学习舞蹈,后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均特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女性,致力于“关注身体运动”的舞蹈教学,她的音乐理论借鉴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的动作理论(Laban Movement Theory),系统学习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体态律动(Eurhythmik)音乐教育理念。均特认为舞蹈是用于表达情感,律动用于表现音乐,使用“关注身体运动”的舞蹈教学。

奥尔夫的学生古利特·凯特曼成为他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一同开发、宣传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念——一个全新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20世纪4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日益完善,此时的奥尔夫教育的对象为儿童,且以节奏训练为根基,将律动、舞蹈、音乐、戏剧融合为一,强调综合性。

声势、律动、舞蹈、戏剧结合音乐进行教学,是奥尔夫教育思想——“原本性(Elementare)音乐”教育观念的体现。音乐教育需要回归音乐本体,回归人的本性。[2]

①以学生为主体,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音乐教育必须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中,必须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

②提倡创新,学习即兴与音乐创作。作为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想要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学生只有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经过自己的加工进行表达。

③提倡团体合作教学。团体教学有诸多好处,例如培养集体意识,学习人际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音乐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参与音乐、感知音乐。

④回归“游戏性”的教学环境。奥尔夫音乐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快乐学习是符合儿童习性的教育方式。

⑤强调综合性,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进行教学。

⑥强调原本性(也称元素性),即以音乐元素为核心进行教学:以节奏为基础;强调母语教学,语言是节奏教学的根本;强调体感。

2 奥尔夫学校教学活动——“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教学方法

原本性(Elementare)的另一层含义是各种音乐元素与各种艺术的融合。例如节拍、节奏、旋律和声或者旋律音高与舞蹈、语言、律动之间对应关系,让音乐作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动作,视觉画面或者文字存在。

1)节拍与节奏

奥尔夫的重要特色是以节奏入门。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而在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37]。节奏作为音乐时值的表现,由节拍、速度、律动等要素组成。

节奏是音乐重要的元素之一,存在于自然之中,包括生活中具有时间规律的事物,例如日出日落,春耕秋收,月有圆缺等。从节奏这一音乐元素开始获得“计算”时间的经验,感知稳定和变化,有序和无序[38]。

使用语言进行节奏启蒙,有着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利于孩子们学习;其次,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奥尔夫节奏——语言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以词语进行节奏教学;以成语、谚语进行节奏教学;以童谣、诗歌进行节奏教学;语气教学。

(1)以词语进行节奏教学

词组配以简单的节奏型进行朗诵。例如,教师教学生辨别动物们,有小猫咪、小狗,基本上是以两个字、三个字组成的小动物们。

学生们熟悉这样的小词组,学生们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规律总能获得惊喜。当然,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词组。例如学生们自己的名字,食品的名字、交通工具等。

特别是学生们的名字、学生喜欢的事物进行游戏,可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了解,也进一步打开孩子们交流的心扉。教师一定鼓励孩子们大声地、节奏正确地参与游戏。

当学生们熟悉类似的节奏型后,后续课程可以增加创新的、即兴的内容,例如让学生们轮流说出其他动物的名字,增加形容词。或者,增加语气的训练,强弱、音色的学习等等内容。这些都能形成很好的系列课程。

【例】

早餐吃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早餐名称。

2.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型,并多声部训练。

教学过程

1.认识早餐种类:豆浆、鸡蛋、油条、白稀饭、肉包子等。

2.看着早餐相关图片,学习节奏型,并一起朗读,注意要反复朗读,基本整齐才进行下一活动。

3.教师击鼓,朗诵词组。

4.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句子:今天早上吃什么?今天早上吃……需要教师击打拍为学生稳定速度。肉包子、豆浆都可以替换,注意三个字的节奏型和两个字的节奏型有所不同。教师击鼓,或使用音频,一起朗诵短句。

5.全班逐个进行问答游戏:(教师击鼓,或使用音频)教师提问,学生逐个回答,注意不要重复上两位同学的答案。

6.双声部训练:学生分组,一组念肉包子;另一组念豆浆。先分别练习,速度稳定后,一组先开始,两遍后另一组进入,两边都重复八遍,形成双声部。学生熟练后,两组交换词语进行朗读。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先行说出他们认识的早餐词语,后用图片进行认知和朗读,注意速度稳定。

2.要求两个字、三个字组成的词语。

3.教师打拍或使用音频,为学生们稳定节奏。

4.如果第一次进行游戏,学生回答词组即可。拍子为每四分音符击打一次,速度偏慢为好。

5.若学生短句使用较好,问答环节也可以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6.课后作业可让学生回家学习其他的食物种类,游戏则可以不局限于老师教的食物名称。游戏若限制为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则能提升难度与趣味性。游戏可先分为10人一组进行游戏,逐渐增加人数进行游戏。

7.游戏往后进行会变得困难,教师应进行鼓励。造词也可以让学生增加形容词,例如:小花猫,大花猫,橘猫,白猫牛奶猫等。

8.之后的课程可以增加四字的词语,例如肉松面包,草莓牛奶等。针对三种节奏型进行三声部的训练。

9.课程还可拓展的部分,例如变化音量、快慢、音色等。

(2)以成语、谚语进行节奏教学

当词语训练稳定后可以增加短句的训练。我国有大量歇后语、成语、格言可以用来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文学内容的积累与学习。

节奏短句也可以是一句日常用语,以几种节奏型进行组合。也可以是我国常用的成语、谚语等。

如若可以,让学生参与短句的创作也是极好的游戏内容。学生可以用相同的短句用不同的节奏朗读,也可以用同一节奏创作内容不同的短句等,课例《短节奏创作》的部分内容就属于局部即兴的学习方式。

图示中同一句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不同节奏朗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即兴创作节奏,其后进行多声部朗读。教师可以借助节奏卡对学生进行辅助。例如,图示中的两句短句就可以做二声部的朗读训练。

【例】

短句节奏创作

教学目的

1.锻炼学生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短句节奏朗读能力,进行多声部训练。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三个短句图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教师给予第一句节奏范例,并带领全班朗读。

3.将学生分为多组,学生用节奏卡[39]对后两句进行短句节奏设计。限定使用两种节奏卡,为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图例:学生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进行节奏创编。

4.教师选择其中的短句节奏,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学生们在教师带领下朗读短句,并学习为该短句打拍。(拍子为每四分音符击打一次)

5.让学生进行表演。

教学建议

1.适用于大班学生,已经学习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与八分音符的音乐内容且认识一定量的汉字。如若中班、小班,不宜过早学习乐理知识,学生创作部分可推后进行。

2.教师适当修改节奏,使短句变得顺口,具有结束感。

3.节奏练习时,学生容易抢拍或者伴奏打拍无法结束,或多打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并反复训练。

4.注意保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自己在进行创作,拥有创作的能力。

5.打拍也可用声势进行训练

(3)以童谣、诗歌进行节奏教学

孩子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听大人唱儿歌、念童谣给他们听。儿歌、童谣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适于传播民族文化。包括孩童的一些游戏,也是会使用童谣进行,例如两只小蜜蜂等。

儿童学习童谣、诗歌的方式基本是由教师带领重复朗读,直至可以背诵。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童谣后,教师可以增加声势伴奏进行多声部练习,也可以依此进行律动、游戏的课程。如若是具有剧情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排演小戏剧。

【例】

童谣《三通鼓》

教学目标

1.认识鼓。

2.学习童谣《三通鼓》与律动操。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鼓的用途,形状,认识鼓的声音。强调可以用不同动作、方式发出不同音色的鼓声。

2.学习童谣《三通鼓》。

3.教师击鼓,学生尝试跟随节奏朗读《三通鼓》。

击鼓音色要求:用不同音色对应童谣的不同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聆听,鼓有不同音色。

4.教师示范《三通鼓》的律动操,学生二人一组进行学习,直至动作流畅且能朗诵歌谣。

三通鼓韵律操

5.学生跟随击鼓声音,边念童谣《三通鼓》,边进行三通鼓的律动操

教学建议

1.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状态,如果不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动作,应及时给予帮助。

2.如小班学生无法跟随鼓声做律动,不必强求律动的正确性。节奏感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也应鼓励为主。

3.如学生掌握良好,可用该童谣做卡农节奏律动游戏,此时,应有两名教师进行卡农节奏的引领。

4.课程结束后,可以用《三通鼓》做律动课的课前活动,约1~2分钟,做巩固与复习。

(4)语气教学。

音乐的教学的特点为,所有内容都是齐头并进的。可能每节课都会有重点难点,但是节奏、音高、音量、音色等在音乐中并不能单一存在,他们具有一样重要的地位。所以所有课程都可以反复的设计、叠加,以此磨炼学生们的音乐感觉。

在音乐种种元素中,最适合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便是语气。

首先是音量的训练,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大声地说话和小声说话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小班的幼儿便能轻易地理解大声、小声的区别。

其次是音色、音调的训练。例如一家人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和宝宝,就可以让小朋友扮演家庭成员进行对话。或者,大象和小喜鹊的声音,一个是低沉稳重的声音,一个轻快高亢的声音。

最后是情绪的训练,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所以,认识性格、情绪是很重要的课程内容。起初可以结合小故事让学生认知情绪,而后限定情绪表演学过的歌曲、童谣。如果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可以带学生进行小戏剧小舞台的表演。

语气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经过反复的复述,理解语言可能存在的种种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绪不同说话运用完全不一样的语气、表情、动作,音高音量音色都会随之变化。关于情绪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他人的情绪,也有助于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

【例】

打瞌睡的房子[40]

教学目标

1.打瞌睡的房子,辨别不同角色所具有的不同音色。

2.表演打哈欠、闭上眼睛睡觉,寻找放松的感觉。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ppt,聆听教师讲绘本,《打瞌睡的房子》[41]

2.教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标注H的地方,教师做出困顿的样子,打哈欠,然后闭眼睡觉。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和声音。

3.重复讲一遍故事时,学生可一起参与象声词的配音。Zzz为各式各样的呼噜声,H为打哈欠的声音,倒数第二段的各类相声词等。

教学建议

1.可让大班的学生配合故事讲述表演给小班的学生,此时小班的学生也参与表演—打哈欠,闭眼睡觉。

2.故事一共有五个角色,分别为老奶奶,小男孩,小猫,小狗,小老鼠。当表格标注角色名时,用特定音色进行故事简述,其余用统一的旁白叙述,教师在讲述故事时注意变换音色。

2)律动

依赖大动作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感觉,即肌肉系统的训练从而对儿童的听觉、音乐感官进行训练。为什么要借助身体理解节奏的基本属性(时间属性)呢?因为生命具有基本的节奏规律,例如心跳、呼吸、行走、跑步、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些日常的内容都是人具有节奏感的体现。有趣的是,在这些规律中,也有强弱、快慢的部分。你的心跳不是一成不变的速度,而你有大喘气的时候,也有缓缓呼吸的睡眠时间,生命的运动与音乐的美学殊途同归。

奥尔夫的创新在于区分舞蹈与体态律动两部分的内容,舞蹈以表达情感,律动以表达音乐。

奥尔夫的律动用以表达音乐元素。例如不同的运动速度与音乐速度的结合:大步行走;行走;小步跑;奔跑。

【例】

海带呀海带

教学目标

1.学习童谣海带呀海带。

2.通过趣味游戏,学生学习律动与音乐节拍的关系,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1.学习童谣《海带呀海带》。

2.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律动《海带呀海带》。

海带律动:上下左右,两手自然波动。

浪花律动:手牵手站成一排,手臂起伏。

学生分组,一组朗诵童谣的同时,进行海带的节拍律动。另一组朗诵童谣的同时,进行海浪的节拍律动。

3.进行《海带呀海带》音乐游戏。

(1)进行猜拳游戏,赢得猜拳的学生先进攻。

(2)进攻方学生负责喊海带呀海带,并做上下左右择其一的律动动作,防守方的学生要做与进攻方学生不同方向的动作。若方向一致,则进攻方胜利,反之失败。

教学建议

1.该课程小班就能进行学习,除了节奏外,涉及节拍律动。

2.律动注意跟随节拍,让学生自然感知。

3.律动学习时,跟随音乐,游戏时则根据进攻方学生的朗诵速度。

4.律动进行时,肢体流畅舒适为佳。

【例】

撒谎的童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撒谎的童话》[42]。

2.学习律动《撒谎的童话》,培养节奏感,感知音高与律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撒谎的童话》;教师画出旋律线。

2.教师说明歌词,这是一首撒谎的、夸张的歌曲,撒谎是不好的,我们要注重客观事实。

3.跟随教师学习《撒谎的童话》的律动操。

(1)A:根据音乐每个音高做一次屈膝;B段:根据节拍左右摇摆身体。

(2)A段:双手交叉成为一个平面,随着音高上升或者降低,最后一个音摊开。B段:举起双手,根据节拍左右摇摆身体。(www.xing528.com)

(3)学生熟悉动作后,A段找到小伙伴做镜面律动,B段根据节拍,学生与刚才的小伙伴面对面手拉手转圈圈。

教学建议

1.音乐活动的原则,确认学生基本掌握才进行下一环节。

2.注意弱起小节

【例】

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星

教学目标

1.学习三拍子、四拍子和五拍子。

2.学习聆听节拍并跟随其律动。

3.锻炼左右手协调。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说明挂图: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

2.教师画出各个形状的图画顺序,并带领学生看着挂图用手指画图形。从心开始,逆时针画图。

3.大家一起跟随音乐(或教师击鼓)画形状,一个鼓点画一笔,注意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第一拍的声音。

4.教师发图纸给学生,学生两人一组,在纸上用手指临摹,一个鼓点画一笔,注意聆听不同音色。

三角形-五角星=15次

正方形-三角形=12次

正方形-五角星=20次

两位学生面对面坐,从同一个中心点一起出发,逆时针画图。图一画15次(鼓点15下)两位学生的手碰到一起,图二需要20次,图三需要12次。

5.学生跟着图纸,左手画正方形,右手画三角形,一个鼓点画一笔。

教学建议

1.音乐活动的原则,确认学生基本掌握才进行下一环节。

2.刚开始可以让学生数数字,进行画图。然后心里默数,跟着音乐一起画图形。

3.如若学生还没学到10以上数字,则图形游戏可以简化为三角形-正方形一组即可。

4.如若教师击鼓,使用四种不同音色。常规节拍、三拍子重拍、正方形重拍,五角星重拍四种音色。

5.同时绘画三角形、正方形与五角星,则需60次回到同一个点。

3)奥尔夫乐器演奏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为了他的音乐教学特意建立的乐器配置,奥尔夫对乐器进行改良,使之适合儿童学习,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音条乐器。奥尔夫使用的乐器组称为奥尔夫乐器。

幼年学生在拿到乐器的时候,并不具备演奏意识。教师需从第一节音乐活动开始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跟随教师或者音乐开始演奏、停止演奏,以及听节拍、看指挥的习惯。

奥尔夫乐器课程使用奥尔夫进行器乐合奏,详看下页的合奏谱例。乐器课程的启蒙课程可以从类似绘本或者音乐游戏的课程开始,重点在于开始与结束,在特定的位置进行击打一次或者特定段落进行演奏,可以跟随教师开始与结束。

课例《打瞌睡的房子》,特定角色可以拥有一个特定的音色或者音高,例如老奶奶呼噜呼噜睡了后令学生使用音条C击打一次、小男孩用音条G、小狗用铃鼓、小猫用三角铁,小老鼠用沙锤等。从最简单的音响伴奏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习惯与概念。

又例如教师喊“雨来了,滴答滴答滴答。”学生一起晃动沙锤,直到老师说“雨小了,慢慢慢慢慢地停了。”学生在“停了”这个词说出来的时候要完全收住声音。

小星星奥尔夫乐器合奏谱[43]

【例】

雨来啦,雨走啦(乐器合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气候:风雨雷电

2.学生学习气候所对应的声音,以及如何用乐器、道具发出风雨雷电等声响。

3.培养学生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气候:风雨雷电。

2.展示大风、大雨、小风、小雨的图片。

3.教师讲《雨来啦,雨走啦》的小故事。

傍晚时分,天黑压压的,风刮起来了。刚开始,小风徐徐地吹*,很是凉快。风吹动树叶*刷刷作响,挂在窗边的风铃*零星几声地响着。

风*越吹越大了,树叶*刷刷刷刷地作响,挂在窗边的风铃*越转越急。

远处传来雷声*,偶尔几下闪电。

雨滴一滴两滴三滴地落下了,雨水打在路上*,雨水打在屋檐上*,雨水打在树叶儿*上。

突然,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大。大雨打在路上*,大雨打在屋檐上*,大雨打在树叶儿*上。远处传来低沉的雷声*。

闪电*好像惊醒了这个大雨的傍晚,天上一片亮堂堂。

风呼呼呼地吹,雨哗啦啦啦地下,雷声滚滚,闪电阵阵。

渐渐的,渐渐的,雷声停了,闪电也停了*。

风渐渐小了,树叶*刷刷作响,挂在窗边的风铃*零星几声地响着。

雨水打在路上*,雨水打在屋檐上*,雨水打在树叶儿*上,渐渐的,渐渐的,雨小了。

夏日的傍晚,雨来啦,很急很急地来啦,雨走啦,渐渐渐渐地走啦。

(*表示需特定的声音配合)

4.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用嗓音、声势乐器表达各种各样的声音。

5.根据小故事,让学生为故事伴奏。学生根据小故事一起编写《雨来啦,雨走啦》的声音图谱。

6.请学生分为三组,雷电、风声、雨声。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表演《雨来啦,雨走啦》吧。

教学建议

1.声音图谱说明:

(1)教师定义打击乐的图形或者符号,这个过程也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声音图形,也是探索音质的过程,需要反复的课堂打磨,学生才能领悟声音图形所蕴含的意义并能根据图形演奏,或者根据演奏画图。此为该课程学生需掌握的先行经验。

(2)本课所用到声音图谱图形。

2.该课程适合中班以上的学生,对气候、音色、演奏乐器都已经有基础的认识。

3.在学生课程选择中,注意选择“适于开端”的内容,即学生熟悉的主题,例如风雨雷电。

4.选择嗓音、声势、乐器演奏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是“适于开端”的方式与手段。学生可以较快地参与音乐活动中。

5.该部分课程适用于即兴方面的学生课程,例如先启课程中,让学生创作图谱,进而能根据图谱创作声音,再进一步根据文字描述创作声音。在本课内容中,让学生进行演奏前,可以由学生根据文字,将图形排列到图谱上,当然,这需要学生可以掌握图谱所具有的含义,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帮助,使演奏顺利进行。即兴部分的课程有一定难度,把握分寸,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6.本课程不止一个课时内容,可分为2-3次课程。

【例】

《水果蹲》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常见水果。

2.培养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3.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带学生认识水果。

2.教师教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念各种各样的水果名。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儿歌《水果蹲》:××蹲,××蹲,××蹲完××蹲。

《水果蹲》

葡萄蹲,葡萄蹲,葡萄蹲完香蕉蹲。

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苹果蹲。

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草莓蹲。

草莓蹲,草莓蹲,草莓蹲完樱桃蹲。

樱桃蹲,樱桃蹲,樱桃蹲完葡萄蹲。

4.教师、学生一起朗诵儿歌,当念到蹲的时候微微屈膝。

5.把学生分为5组,带上水果头套,并聆听音条演奏的音高,进行《水果蹲》游戏。每个音高对应一个水果。按顺序进行水果蹲游戏。

6.不按顺序进行《水果蹲》游戏,每组学生由一人喊下一组学生的水果名,下一组学生听到以后迅速接上游戏。没有接上的学生进行惩罚游戏:

水果蹲,水果蹲,水果蹲完自己蹲。

自己蹲,自己蹲,自己蹲完还是自己蹲。

自己蹲,自己蹲,自己蹲完××蹲。

7.每组选一个学生,分到一根音条,当喊到自己组的水果,该学生负责按节拍击打该组的音条。

8.让学生们回到座位上,闭上眼睛,聆听教师击打音条,并说出该音条对应的水果。

教学建议

1.如果是小班学生,水果不宜过多,分为两三种即可。且小班学生较难自己演奏乐器,由老师代劳较好。

2.五种水果对应音高:C、D、E、G、A。音条如果有颜色,可以设计与音条颜色相近的水果,也可以将水果图片帖于音条上方。

3.若学生水平较好,则可增加水果数目,水果的字数也可以增加,例如哈密瓜、水蜜桃、菠萝蜜等(用三连音节奏型)。

4.除了音条也可以降低器乐难度,用完全不同的器乐进行游戏,学生可以聆听完全不同的音色,例如木质乐器、金属乐器等。

5.在初学儿歌时,教师便可用手鼓击打节拍进行伴奏,后切换到音条时也用节拍进行伴奏。

4)声势

声势即使用身体作为打击乐进行音乐表演。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学习声势是快乐的音乐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控制身体,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参与合奏,进行音乐伴奏。

声势初学并不困难,行走、拍手都是声势的一种。声势还能够通过声部叠加,音色设计等形成复杂的音乐作品。同时,声势能有效训练学生节奏感,团体合作能力,对于将来的器乐合奏是十分合适的先行课程。

声势设计的方法首先需明确身体各个发声位置与音色,后针对旋律进行节奏设计。

声势的音色确定好,就可以针对旋律进行编配。一般用脚作为低音声部,在重拍位置使用。

声势谱例1

声势谱例2

声势谱例3

【例】

《数蛤蟆》声势伴奏

教学目标

1.使用声势为乐曲伴奏。

2了解并区别手、脚所发出的音色。

教学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蛤蟆》歌曲。

2.先学习低音声部,由教师先演示,音乐开始时,低音伴奏一同进入。

注意重拍、弱拍。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低音声部伴奏。

3.增加高音声部,手成空心状,为《数蛤蟆》伴奏。先将低音声部和手一起学习,再结合音乐进行伴奏。

4.增加中音声部,拍腿。使用中音声部、低音声部为音乐伴奏。

5.分组成两组,一组学生使用中音声部、低音声部音乐伴奏;另一组学生使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数蛤蟆》声势伴奏

教学建议

1.《数蛤蟆》为四川民歌,商调式。

2.一般大班学生单声部节奏伴奏经过一两遍的学习,都可以掌握,但是多声部容易混乱,此时可以分组练习。或者仅两两的结合练习多遍后再进行三个声部同时进行。

3.后期可以增加器乐合奏版本的《数蛤蟆》[44]。

5)即兴创作

让学生能够利用音乐元素作即兴创作对于奥尔夫教学法是很重要的一环。奥尔夫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对音乐感的培养,音乐感来自学生们的音乐经验。学生积累足够多的音乐经验时,能够掌握音乐元素,并用音乐元素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时,学生才真正参与音乐、掌握音乐。我们所学习的所有音乐元素都可以拿来作为音乐活动的即兴要素,节奏、音高、音量、音色,甚至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音乐活动,例如音乐律动,音乐戏剧等。

我们也要明确奥尔夫的教育观念,每个人都有乐曲创作的天赋。学习即兴创作,是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表达的过程。

当然,在即兴课程刚开始时,是局部的即兴,让学生掌握少量的自主以便我们的课程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才能时,面临挑战时,总是快乐的且富有成就感的。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程的分寸十分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勇于探索,充满好奇,既不会因为太过于难以理解失去信心,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失去兴趣。教师要了解所有音乐元素要表达的内容,也要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并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

【例】

《小星星》声势编创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习歌曲《小星星》。

2.学生为《小星星》编创伴奏声势。

3.学生使用编创的声势为《小星星》伴奏。

教学过程

1.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歌曲《小星星》。

2.教师带领学生使用低音声部(踏步)为小星星伴奏。

3.将学生分为若干组,4人为一组,学生使用节奏卡设计高音声部(拍手)的声势伴奏。每组设计两小节,节拍卡仅使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两种卡片。一个长方形为一个小节,一个长方形中的一个方块至多只能放一个小卡片,每组每种卡片皆有8张,学生可以选择在长方形的方框中放入四分音符或者是八分音符。

4.教师选择其中两组学生设计的节奏型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击打声势,后为《小星星》做声势伴奏。

a乐节(乐句: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b乐节(乐句:挂在天边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5.教师选择节奏型不同的组别,带领学生击打声势,后为《小星星》做声势伴奏。

6.学生回家使用节奏卡,设计ab乐句不同的声势伴奏,并贴在歌曲《小星星》的下方,注意要贴在格子里。

小星星声势伴奏范例

教学建议

1.歌曲《小星星》应放在前期课程进行学习。

2.该课程需要较大学龄儿童,且学生有使用节奏卡的经验。可以识别音符时值,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并有声势伴奏的经验。

3.教师应注意《小星星》为4/4拍,每小节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4.教师应注意小星星为单段体三句,有aba三个乐句,a用一组,b用另一组。一个乐句四个小节,学生设计两个小节,即在乐句内重复2次。且a组重复两遍,且最后一小节应有结束感。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节奏型,或者帮助学生进行修改。

5.视学生情况,可增加四分休止符号、八分休止符,二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等增加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