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
什么是哈佛创业精神?或许有人会认为,只有咬文嚼字的商学院教授才会关心这种多余的问题。但事实上,和“战略”“商业模式”等词汇一样,“创业精神”的含义至关重要。
说到创业精神,有人会想到风投打造的初创企业,另一些人则用它谈论一般的小公司。“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对一些人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口号,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
探究“创业精神”一词的来龙去脉,是相当引人入胜的工作,学者们也确实仔细梳理了它的含义,我们来看看哈佛商学院所采用的定义。霍华德·史蒂文森教授是哈佛商学院创业研究领域的教父,他将创业精神定义为:追寻现有资源范围以外的机遇。
“追寻”是指一种绝对专注的态度。创业者能察觉转瞬即逝的机遇,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实力,吸引外部资源。时间分秒而过,钞票不断流失,所以创业者要有一种紧迫感。而相对来说,已经成熟的公司拥有稳定的资源,面临机遇时选择更多,往往缺乏这种紧迫感。
创业的“机遇”是指在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有所作为:
(1)推出创新产品;
(2)设计全新商业模式;
(3)改进已有产品,使其质更优、价更廉;
(4)发掘新客户群。
以上列举的这些并未囊括创业者可能把握的所有机遇,比如,创业者还可通过提价或灵活雇用更多销售代表来提升利润,但这些手段并无新意,与创业精神无关。
哈佛创业精神中的“现有资源之外”,是指突破资源限制。创业刚起步时,创始人只能掌控现有的人力、社会和财务资源。很多创业者主张自力更生,节衣缩食,万事不求人。固然,有些新创企业可以仅凭一己之力生存下来;但为了长远发展,创始人必须设法引进生产设备、分销渠道、营运资本等外部资源。
创业者不断追求新机遇,但缺少必要的资源,因此面临四大类风险。
(1)需求风险:消费者可能对创新产品或服务不买账。(www.xing528.com)
(2)技术风险:创新方案能否得到技术支持。
(3)执行风险:创业者能否聚拢执行力强的团队。
(4)财务风险:能否合理引入外部资金。
创业者应承认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力图驾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创业者在控制这些风险时需要资源,但资源却更倾向于进入低风险区域。例如,创业者若想开发推广一款产品,就需要向投资人证明技术和市场风险可控,但降低风险本身就需要外部资金投入。为避开这个死循环,创业者要有以下四种对策:
(1)精益测试,采取最小规模的行动,以最低代价迅速评估风险、测试商业模式可行性。
(2)分阶段投入,将困难各个击破,在实现阶段目标之前,不占用计划外资源。
(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借用其他公司的资源,将风险转移给承受风险能力更高或意愿更强的盟友。同理,新创企业可以放弃购买资产,通过灵活租赁资产,将高额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
(4)掌握“讲故事”的艺术。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事业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如果投资人被你的故事打动,他们将甘冒风险,支持你的事业。乔布斯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他特有的“现实扭曲力场”俘获了众多员工、合伙人、投资人,让他们一往无前跟随他追逐梦想。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史蒂文森教授对哈佛创业精神的定义有现实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他把创业精神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整体管理观念,而非将其限定于企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如初创企业)、某种个人角色(如创始人),或某类精神气质(如激进、独立)。按照这个定义,各类企业,包括大型企业,都可能孕育创业精神。
其次,史蒂文森教授的这个定义为创业行动指明了方向,创业者可据此控制风险,调动、利用资源。史蒂文森教授曾被要求为积极进取的创业者提出建议,他的回答极为精彩:“因为资源极其有限,你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握机会,并且掌握说服的艺术。‘追寻现有资源范围以外的机遇’概括了我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鞭策我不断前行。”
哈佛创业之道
哈佛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哈佛创业精神可以简洁地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