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 北影四大创作集体及其艺术标杆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 北影四大创作集体及其艺术标杆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创作集体的代表作是《红旗谱》。[20]四大创作集体基本上是导演中心制,在电影史中耳熟能详的“四大帅”在四大创作集体中起领导作用。“四大帅”由此成为北影乃至整个电影界的政治标杆和艺术标杆,四大创作集体在“四大帅”的统领下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因为各种不同原因,长影、上影、八一厂的创作集体都未能成形,于是有着四大创作集体的北影就成了无可争议的“老大”,成为当时许多电影人向往的地方。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 北影四大创作集体及其艺术标杆

北影厂长汪洋率团赴苏学习的时候,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见识了由导演、剧作家及其他主创人员凭兴趣自愿结合,自行选择拍摄题材样式的所谓创作集体形式。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人出访欧洲各国时在东欧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摄制组织,回国后曾向电影主管领导介绍推荐。[18]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电影领导和自由创作的关系曾是各个电影制片厂讨论的重点话题。在“大鸣大放”中,电影工作者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要求领导放手创作,让艺术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独创性。雄心万丈的汪洋还乘机提出了“自由创作、自愿结合、自负盈亏,以导演为中心”的口号[19],这个所谓的“三自一中心”的内涵就是导演中心制的创作集体。

其实,历史积淀更厚的上影和长影比之北影早就拥有切磋技艺的创作团体。可恰恰因为这种无根基的滞后,北影躲过了反右风暴,而上影和长影遭受了重创。安然度过反右运动的北影保存了实力,为自己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北影创作集体的成立拖到了1959年。1958年底中央要求各制片厂为国庆十周年拍献礼片。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简称“中宣部”)部长周扬对献礼片提出“三好”要求:内容好(宣扬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好(民族形式)、声光好(技术水平高)。电影界据此延伸为“四好”: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为了在短时间内制作达标的献礼影片,北影领导几经讨论,决定下放职权,采取分组包干的办法完成任务:把导演、编剧摄影、录音、美术化妆、剪辑等创作人员重新排列组合,照顾创作兴趣,强调工种搭配,以四个创作集体的独立操作达到高效拍摄。这样的组合虽然顾及了创作人员的兴趣和特点,但依旧要体现党的领导,每个集体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制片主任通常兼任该集体的党支部书记,大事仍由厂领导敲定,剧本也要通过审查。

这四个创作集体是以“四大帅”(水华、崔嵬、凌子风、成荫)、四大制片(胡其明、杜子、史平、何云)、四大摄影(朱今明、高洪涛、钱江、聂晶)、四大录音(陈燕嬉、吕宪昌、蔡军、傅英杰)、四大美工(秦威、池宁、俞翼如、张先得)为核心的创作群落。

第一创作集体由水华任艺术指导,史平、李秉忠任制片主任,导演有谢添、史大千、欧阳红樱等,摄影师有朱今明、陈国梁等,编剧和编辑有颜一烟、岳野、林兰、宋日勋等,美工有池宁,录音有蔡军,化妆有张竞,制片有曹增银等。第一创作集体以名著改编见长,《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是其主要的代表作品。

第二创作集体由崔嵬任艺术指导,胡其明任制片主任,导演有陈怀皑、许珂等,摄影师有聂晶、吴生汉等,编剧和编辑有葛琴、曹顾龙等,美工有秦威,录音有陈燕嬉,化妆有孙鸿魁,制片有张起等。第二创作集体在戏曲片创作上独树一帜,《群英会》《杨门女将》《野猪林》是其主要的代表作品。(www.xing528.com)

第三创作集体由凌子风任艺术指导,何云任制片主任,导演有李恩杰、马尔路、伊明等,摄影有钱江、张庆华,编辑有施文心,美工有俞翼如,录音有付英杰,化妆有孙月梅,制片有黄兆义等。第三创作集体的代表作是《红旗谱》。

第四创作集体由成荫任艺术指导,杜子任制片主任,导演有谢铁骊、魏荣等,摄影有高洪涛、李文化,编辑有杨金铭,美工有张先得,录音有吕宪昌,化妆有王希钟等。第四创作集体的代表作是《停战以后》。[20]

四大创作集体基本上是导演中心制,在电影史中耳熟能详的“四大帅”在四大创作集体中起领导作用。尽管都是来自延安,“四大帅”的创作诉求各有不同。成荫着眼于革命历史,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1981)。水华刻意于语言风格,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革命家庭》(1961)、《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1981)。崔嵬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3)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成功影片是《红旗谱》(1960)、《骆驼祥子》(1982)、《边城》(1984)。置身在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电影腹地北影,“四大帅”作品中的革命主题和阶级叙事往往是当时政府权威话语的直接投射。“四大帅”由此成为北影乃至整个电影界的政治标杆和艺术标杆,四大创作集体在“四大帅”的统领下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

四大创作集体之间有着良性的竞争风气,厂长汪洋根据各集体的特点分派剧本,四大创作集体也比较注意年龄梯队的合理结构,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培养青年力量,维系了“北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发展。因为各种不同原因,长影、上影、八一厂的创作集体都未能成形,于是有着四大创作集体的北影就成了无可争议的“老大”,成为当时许多电影人向往的地方。据于蓝回忆,筹拍《烈火中永生》的时候,水华让她写信给赵丹,告诉他许云峰不是绝对的主角,但赵丹丝毫不以为然,热切地回答道:“我多么向往水华同志和你们一起合作的集体呀!我来,我一定来!”[21]由此可见,四大创作集体在60年代已经建立了品牌效应,在电影界具有足够的号召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