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刚刚传入中国时,女性还不能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当年的戏曲表演,男女不能同台,舞台上的女角大都由男性扮演,即使是进步的文明戏,戏里的小姐、太太也全部是男演员反串。亚细亚公司最初拍摄的《难夫难妻》等10部短片,全部由“新舞台”文明戏班的男演员出演。[1]但电影镜头的逼真感,特别是特写镜头对人物身体细部的放大功能,观众可以发现反串女角的男演员们的胡茬儿和喉结。为了像女人一样摇曳婀娜,他们“高领窄袖,扭扭捏捏,令人一见欲呕”[2],这使导演们感到男演女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当电影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后,各大电影公司开始有计划地招募女演员,并根据她们的特点编织故事,塑造叫座的银幕女性。而这些女演员也通过出演有号召力的角色培养目标观众,奠定自己在影坛的地位。
20世纪初,中国的主导艺术是在农业文化中生长的戏曲。这些舞台剧的情节框架往往囿于家庭——在历史规范的父子、夫妻、兄妹人伦关系中讲述爱恨情仇,演绎儒教伦理。以文明戏班底起步的电影制作,自然地延续了旧有的故事模式,《孤儿救祖记》《弃妇》《姊妹花》等早期电影大都聚焦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展现庸常纠葛中的伦理矛盾。这些用亲情和爱情建构情节冲突的作品气质哀婉感伤,为女性角色提供了可施展的表演空间。(www.xing528.com)
随着局势的日益动荡不居,家庭剧开始更多地被宏大叙事征用,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塑造新权威思想,以女性的悲苦象征社会的困境。凭借家庭剧的煽情效果,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女性的不幸控诉民国的黑暗;五六十年代的宣教电影以女性的成长指代革命的胜利;80年代的新电影以女性的反抗批判封建专制,而一批优秀的女演员也随着这些女性角色的巨大影响被推上了明星的位置。作为万人瞩目的形象符号,这些女演员既是银幕角色的塑造者,又是时代风尚的代言人,她们的私人故事和电影情节相互映衬,活色生香地演绎了岁月变迁颜值更换。
在20世纪的电影图谱上,阮玲玉、于蓝、巩俐分别指称不同的历史年份,她们有着不一样的表演信念和不一样的银幕形象,但都在自己的高光时刻点燃了国民的观影热情,作品呈现世相,身体承载愿望。她们的明星表演是银幕女性的影像史,也是社会精神的变化史,画里画外的流年碎影,连接了百年中国的起承转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