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张艺谋武侠片的复兴与挑战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张艺谋武侠片的复兴与挑战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李小龙、成龙的国际影响,也因为《卧虎藏龙》的奥斯卡风潮,第一次在票房上谋求西方认同的张艺谋操练起了最具东方形式感的武侠功夫片。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是个武侠迷,但《英雄》的类型设定依然被视为策略化选择。《无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详,其主线是一个名叫倾城的美丽女人所引发的三个男人的决斗。在与好莱坞争夺市场的道路上,中国大片内功不足的脉象被普遍认同,目前正濒临信任危机。

《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张艺谋武侠片的复兴与挑战

近十年来鸿篇巨制的电视连续剧构筑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复古图景:讴歌清朝业绩,重建汉唐帝国幻象,皇帝、朝臣、公主、格格云集屏幕。而新千年以来的中国大片似乎也全部沉浸在古装武侠的影像迷狂之中: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刀光剑影下的权利角逐支配了所有一线导演的艺术想象。虽然同样是宫廷与阴谋,但银幕上兴盛的暴力美学似乎更多地臣服于电影工业的叙事经济法则。

可以说,张艺谋的《英雄》领导了中国古装武侠的高潮。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张艺谋等人就已经强烈地感到:置身全球化语境,面对好莱坞的赢家通吃,中国电影更需要市场成功,而不仅仅是国际获奖。作为转型的尝试,《英雄》从前期策划到成品营销都力图与国际大片接轨。

因为开始就要明确商业制作,所以《英雄》的市场诉求成为第一要义,争取全球票房是重中之重。因为李小龙成龙的国际影响,也因为《卧虎藏龙》的奥斯卡风潮,第一次在票房上谋求西方认同的张艺谋操练起了最具东方形式感的武侠功夫片。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是个武侠迷,但《英雄》的类型设定依然被视为策略化选择。

历经胡金铨、张彻、李小龙、徐克、成龙、李连杰李安等数代不同风范影人的推进,武侠片已是特色鲜明的华语电影类型:有成熟的视听规范,也有稳定的观众群体,虽舞刀弄棒拳脚相加,却“以动作伸张正义”“寓社教于娱乐”[3]在电影史上屡创商业奇迹。身为一个享有盛名的导演,张艺谋不甘也不能因循守旧毫无建树:他改写了荆轲刺秦犯上作乱的经典故事,消解了以武犯禁舍生取义的侠士精神,强化动作,突出造型,使尽解数,使《英雄》成为一部宣扬宽容和平的奇观电影。

《英雄》的改写挑战了中国人的历史观念,破坏了观众对武侠片的心理期待,其“秦王不能杀”的主题叙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但《英雄》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张艺谋所遭受的文化质询被空前的观赏热情所弥补,他的华丽动作风格在国内创造票房之最,在国外也受到青睐。《英雄》的商业盈利把由《卧虎藏龙》顿开的古装武侠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陈凯歌的转型同样遭遇文化批判,而其代价更加高昂,他几乎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无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详,其主线是一个名叫倾城的美丽女人所引发的三个男人的决斗。无法放弃自己哲思的陈凯歌依然试图探讨命运和信仰等深奥母题:“当世界还很年轻的时候,在海天和雪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和神居住在一起。在那个国度,国王沉迷于欢娱,有名无实;华美的盔甲伪装了虚荣,贵族们时刻梦想背叛;将军们虽然奋勇杀敌,却并非为光荣而战。甚至一个纯真的小女孩,也会丧失天性。人世间,鱼龙混杂,连人们彼此间的承诺在神的耳中,也不过是一个谎言。”这是影片开头的一段旁白。

但陈凯歌的故事并未完全被中国观众接受,《无极》所招致的争议一度成为整个社会瞩目的焦点,评论者王晓渔妙言陈凯歌把一部影片拍成了长篇连续剧。围绕民间与官方的双重斥责,《无极》引动了大众狂欢般的口诛笔伐,陈凯歌和《无极》成了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www.xing528.com)

《无极》的弊端出在了叙事逻辑,观众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用巨额资金来讲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尽管陈凯歌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这部片子的主要人物都非常有代表性。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对应着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同群体。这些人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被名缰利锁捆绑着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真正在生活中想得到什么,但是他们逐渐有了一个觉悟的过程。他们也意识到,他们在做一些不符合正当价值原则的事。”但是,繁复的情节和迷乱的影像使观众不明就里,加之粗糙的电脑特技,《无极》的技术含量连同主题表达一起遭受质疑。

和《英雄》一样,《无极》也创造了当年的票房最高。

开始就被戏称为“晚饭”的《夜宴》境遇稍好,形式技巧未受挑剔,叙述逻辑未被指斥。也许是为了避免《英雄》和《无极》的故事诟病,《夜宴》煞费苦心地借用了哈姆雷特的情节模式。但因片内中国王子无鸾不具有悲天悯人的西方正典气质,《夜宴》又被贬作“沾着色拉酱的陈年腊肉”。

同样转型的冯小刚所要实现的是真正的大片之梦,陈凯歌、张艺谋电影的国际奖项使他们早已领略了享誉海内外的大片效应,而始终以低成本、小制作、京味喜剧著称的冯小刚还未曾“打过长江”。《夜宴》亦步亦趋地起用了当下大片的御用班底:叶锦添的美术、谭盾的音乐、袁和平的武指、鲍德熹的摄影,以一流的技术品质实现了大片的专业指标,最终赢得了票房,收回了成本。但其故事元素了无新意,浓墨重彩的“杖打老臣”段落也不过是一个以残酷铺陈的噱头,《夜宴》依然欠缺文明滋养。

几年过去,数部作品之后,国产大片的文化失落征候清晰地暴露出来:空洞的华丽,炫耀的唯美,相互攀比的猎奇,语义失当的修辞。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的第一个回合,可以说是赢了票房,输了思想。事实上观众要求的并不是超凡脱俗的深远含义(他们早已通过外国电影懂得了大片的定位和诉求),而只是符合一般价值观的清晰理念。如果说是《卧虎藏龙》肇始了华语电影新一轮的古装武侠风潮,那么拷贝了它创作路径和制作班底的后来影片无一能在文化意蕴上与之比肩媲美。在耳熟能详的“叶记”美术、“谭记”音乐、“袁记”动作之中,曾经风格迥异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仿佛变成了一个人:共同追求超大投资、超强阵容、超凡奇观,而以堆积如山的金钱制造出来的却只是空洞的美艳。

在与好莱坞争夺市场的道路上,中国大片内功不足的脉象被普遍认同,目前正濒临信任危机。2006年岁末喧嚣登场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但没有让反思的张艺谋在叙事方面收复失地,反而因服装暴露和尽显专横受到了无情的“酷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