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渡酿酒作坊遗址兴盛数百年,也带来了李渡镇作为中国一座闻名于世的酒业商埠的兴盛,保存至今的清代销酒古街建筑群就是证明。遗址由遗存及其周边环境组成,故遗址环境与遗址本体是不可分割的。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和古代酒肆建筑群的保存,形成了一处古代内涵丰富的酿造烧酒遗存,这也印证了古代文献对李渡酒业兴盛的真实记载,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历史价值。所以,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来说,保护环境与保护遗址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李渡后街作为昔日商业区,有一大批“前店后坊”格局酒作坊,多系民国及其以前建筑,虽然年久失修,但从其房屋结构上依稀可辨当年酒市繁荣情形。作为李渡烧酒作坊“前店后坊”的重要代表文物,李渡后街古建筑“派衍寿春”老屋坐落于李渡后街66号,系清初建筑,屋主姓梅,面积达460.35平米,屋分前后两种用途,前店卖酒,后坊酿酒。该屋许多镂花图案均取材于历史故事。这些都将成为李渡烧酒作坊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2004年7月,进贤县人民政府公布李渡镇后街老街区清代建筑群、清远渡青石古桥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7—4 清代李渡前店后建筑之梅氏酒铺
对于现存物质环境来说,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是存在于历史街区(李渡老街区)之中的,历史街区内主要的功能是居住,而在街区内还保留了大批清代民居建筑。而这些民居是历史街区中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李渡老街区重要的历史节点。同时,历史街区是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文化遗产存在的物质环境,正是历史街区的存在,李渡遗址才有了重要的物质参照,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现存物质环境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文化遗产可以更容易地被理解。
另一方面,李渡镇是赣中水陆交通枢纽,传统的集镇之地,酒肆林立之所,过往的名公巨卿、诗人骚客甚多,与酒相关的名胜古迹多达26处,值得一提的有三处:
(一)“知味拢船思同叔”的拢船口。同叔,北宋宰相晏殊字。晏殊故乡在文港镇沙河村。因为长年居官在外,故“每回家乡,必拢船李家渡,购酒数坛,乃去”。晏殊好饮酒,有著名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后来,由于离家乡太远,购酒不便,便干脆从李渡物色一名优秀的酿酒师傅,到当时宋朝的京城——汴梁城(今河南省开封市)相府左侧开了一家酒铺,专门供应相府用的李渡酒。他不但自己饮用,还经常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并详细介绍该酒的特点、功用和产地。一时李渡酒风靡汴梁,不论是官宦之家还是黎民百姓,都竞相饮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晏殊曾任北宋著名“太平宰相”,一些地方还把李渡酒称为“相酒”。
拢船口位于李渡镇后街老码口,相传晏殊多次来镇买酒、拢船于此,后人因此将老码口改称“拢船口”。由十六级青石台阶砌成,其上下首各有杨柳数株,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致。1949年后年年兴修水利,防洪抢险,其景遂不复存。
(二)“闻香下马赞荆公”的系马石。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王安石幼时常去进贤饶八舅家中作客,与进贤李渡酒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许诺长大后将来一定骑马来李渡,买最好的美酒给八舅喝。二十二岁中进士之后,更是仕途得意。一次回家省亲时,来到李家渡,选了一处高大华丽的酒楼,叫来酒店老板,捧出最好的美酒。酒酣之后,想起小时在进贤与饶八舅作客的情景,叫随从递来纸笔,带着兴奋的酒意,挥动笔墨,写下一首诗赠给他舅舅:“莫笑当年老蛇皮,化得龙麟衣锦归,传话进贤饶八舅,如今行货正当时。”酒毕,又打了几坛上等陈酿好酒,送给久别的进贤饶八舅。庆历四年(1044)夏,奉诏调京,骑马而行,在街口闻到随风飘来的酒香,难以自持,飞身下马,将马拴在翠花街的长石上,迈步进店,开怀畅饮。
系马石位于李渡镇翠花街街口,相传是当年王安石系马畅饮处。立于唐,为一长条形麻石,高三丈许,状若木桩,竖立在大路旁边一古樟下。此石于1959年修建李渡拦洪墙时,被毁。(www.xing528.com)
(三)清远道人和清远桥。汤显祖以清远道人为号,并不是得名于他南贬途中经过广东的一个地名(今广东清远市),而是得名于《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王粥注:“进处高洁,不累于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峨峨清远,仪可贵也。”以及李渡镇地名。按:李渡镇的前身就是秦汉时期临川县的清远镇,尽管后来更名为“李家渡”,但“清远”之名一直未废。2002年7月,本课题组文先国与周国富协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在地方文献史料调查中,从李渡酒遗址附近一清代至民国张氏染坊旧屋中,征集到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的《清远傅处士衍昌墓志铭》(如下图)。
图7—5 清远傅处士衍昌墓志铭
为弄清墓志铭的确切出土地点,课题组成员文先国请收藏墓石当事人到现场指明具体位置,他说:“桥头(下图)建房处即墓石中所记录的柘山。”此处从清代经民国一直到1985年左右,未间断烧制陶器。现陶窑不存。墓志为明代弘治年间文物,开头即说:“处士姓傅,字衍昌,世居临川北乡之清远”,说明这里就是“临川北乡之清远”,早在汤显祖生前百年已经存在。汤显祖的祖籍临川县云岭汤家村,与李渡柴埠口汤家相距仅一港之隔。二地汤氏谱牒历代同修。汤显祖年轻时结庐笔架山,与一吴姓女子相恋,时常结伴至李渡,赴圩购物,饮酒谈诗,或徜徉于这个清远渡口,或盘桓在这座清远桥(今李渡城区大桥下之古桥)。不久,吴氏因麻疹而亡,汤悲恸不已,来桥上追寻旧梦,借酒浇愁,自号“清远道人”。可见,“临川北乡之清远”是李渡下码头上游800米的清远渡,而不是很多汤显祖研究者所认为的抚州北之文昌桥附近。后来《牡丹亭》借柳梦梅之口,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千古绝唱。就是他的名作《牡丹亭》最后也是在李家渡万寿宫定稿的。[5]
图7—6 清远渡青石古桥(明代)
由于这座古桥与临川汤显祖、李渡酒文化关系密切,2006年3月,南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李渡清远渡青石古桥为南昌市文化保护单位。该桥系明代建筑,全长28.6米,架于李渡镇抚河支流上,距酒作坊遗址西南300米左右。
因此,我们在考察李渡遗址文化遗产价值构成时,不能忽略它的历史环境。李渡历史老街区是赣中名胜之一,游乐胜地,历来名胜众多、庙观林立、风景秀丽。自唐宋以来,经常在此举行游乐活动,从而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此地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李渡对外联系的首要水运码头、港口即位于此,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愈发刺激和促进该地商业贸易的繁荣昌盛。这是李渡老街烧酒作坊生成的人文地理背景和经济动力。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李渡街一带可谓酒肆林立,当初设立李渡街酒坊纯属商业投资,旨在盈利,达到利润最大化。而烧酒作为日用消费品,自然是人流客流越大、销售量就会越大,所以当初酒坊就设立在李渡街区、临近港口码头绝不是偶然,是有其深厚历史渊源的。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对李渡烧酒作坊遗产的文化价值才能有一个历史的把握。
以上四部分说明:李渡遗址文化遗产的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展现了中国元明清酿制蒸馏白酒制酒设施及其工艺流程,以及李渡烧酒作坊的制酒延续的过程:从元初的酿酒作坊起步,明代、清代手工业时期制酒的辉煌,再到民国时期的鼎盛,1949年后公私合营工业化制酒,从而进入李渡酒的全盛时期。在长达七百多个岁月中没有时间的断层,很大程度上保存了白酒发展的历史信息,保证了李渡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历史信息保存的最大化。所以,见证和保存这些历史信息的主体不仅仅是酒作坊遗址,而是有以上四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遗产构成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而作用的结果是呈现了李渡烧酒作坊及遗址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延续性和整体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