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蒸馏设施,是供蒸馏过程中盛放冷水或放“天锅”的地方。同时,在“天锅”内注入冷水,并不断更换,使汽化的酒精遇冷凝结成液体,从而提升酒精浓度和形成白酒香味。(一)明代蒸馏设施1.位置。R2位于T2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这些迹象说明R2曾短暂废弃,后经增建和修补继续使用。图6—10明代蒸馏设施4.堆积与包含物。本次发掘所揭露的酿酒设备基座遗迹虽仅存底部,但从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判断应是“天锅”的基座遗存。

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的研究成果

蒸馏设施,是供蒸馏过程中盛放冷水或放“天锅”的地方。经酒窖发酵成熟的酒醅必须经过蒸馏才获得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在传统的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中,一般是在炉灶上放一口“地锅”,安置甑桶和“天锅”冷却器,再配以冷凝管道和盛接容器。通常在甑桶内装入发酵成熟的酒醅,用灶火加热进行蒸馏。同时,在“天锅”内注入冷水,并不断更换,使汽化的酒精遇冷凝结成液体,从而提升酒精浓度和形成白酒香味。

本次发现的蒸馏设施共2个,圆桶形砖座,内壁及底部用三合土填抹,分别属明代和清代

(一)明代蒸馏设施(R2)

1.位置。位于发掘区东北部,东南距炉灶仅0.85米,且与之配套。

2.层位。R2位于T2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下部被第4层叠压,打破第5层。

3.形状与结构。圆桶形砖座,内壁及底部用三合土填抹,埋深0.45米,直径0.80米,深0.62米。斜壁,底略圜。直径0.73~0.8米、高0.62米。上部青砖宽厚,色泽泛灰,用红石加固,石灰勾缝,并与第3层层表路土相连。下部青砖较宽厚,色泽泛灰白,用黄泥勾缝,并与第5层层表路土相连。这些迹象说明R2曾短暂废弃,后经增建和修补继续使用。

保存现状:上部砖砌锅台有松动迹象。

图6—10 明代蒸馏设施(R2)

4.堆积与包含物。R2周围工作面出有明代瓷片,内填土呈黄褐色,质地疏松,颗粒大,含砖块和碳渣,出有青花瓷盘等遗物。

5.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发现明代蒸馏设施的历史意义。固态发酵的蒸馏酒即固态配料、发酵、蒸粮蒸馏的白酒,属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产品。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中揭露出的明代晾堂、酒窖、蒸馏设施等酿酒遗迹(详见6—11明代遗址平面图),布局完整,配套齐全,由此几乎可以再现当时白酒生产工艺的全过程。

图6—11 李渡烧酒作坊明代遗址平面图[5]

F1水井;F7炉灶;F8晾堂;J21—26、F21、F45、F46酒窖;F4 蒸馏设施;F15、F36墙基;F17、F19水沟;F33散水;F20、F35灰坑。(www.xing528.com)

结合当地现存的制酒工艺,可以推测这一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和初加工,原料的蒸煮糊化,酒醅在晾堂上摊晾、冷却、下曲和前期发酵,糟醅入窖发酵并用黄泥封窖,起窖后在炉灶上用甑桶和“天锅”冷却器进行蒸馏成酒等步骤。据此可将明代固态发酵白酒制工艺流程归纳如图:

图6—12 李渡作坊明代遗址对应的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由于从全国目前各大遗址来说,李渡保留的明代遗址最为完整,因此用这个“活化石”显示出来的明代白酒酿造工艺流程也最为完整,它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环节上也就凸显出来了。由于稻谷是制作小曲的最好原料,而李渡盛产稻谷,又是中药产地,从而形成了制曲酿酒同用一种原料的方法。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不同时代的酿酒遗迹反映出的白酒生产工艺属小曲工艺,它不仅是目前所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白酒作坊遗址,也是首次发现小曲工艺白酒作坊遗址。

(二)清代蒸馏设施(R1)

1.位置。位于发掘区东北部,东距炉灶不足1米,且与之配套。

2.层位。位于T1内,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

3.形状与结构。埋深0.15米,分布面积,2平方米,锅台上口径0.66米,深0.62米。直径0.8米、高0.62米。斜壁,平底,直径0.42~0.54米、高0.38米。口部用青砖砌成斜面,与第3层层表路土相连。青砖宽厚,色泽泛灰,黄泥勾缝并填有石灰。清代蒸馏设施用于盛放蒸完酒之后的黄浆水。这是由于黄浆水含有很多的营养成分,具有很强的酸度,蒸完酒后,要把黄浆水先盛放,等到做酒拌糟时,再返回到酒醅里去的缘故。

图6—13 清代蒸馏设备(R1)

保存现状:砖砌锅台,座圈松动。

4.堆积与包含物。考古揭示:周围工作面出土清代瓷片。内填土呈黄褐色,质地疏松,颗粒小,砂性较重,含少量砖块、红砖土和碳渣,出有陶缸片等遗物。

本次发掘所揭露的酿酒设备基座遗迹虽仅存底部,但从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判断应是“天锅”的基座遗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