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古镇李渡: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研究

千年古镇李渡: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渡镇是个千年古镇,历来为昌、抚间的一座重要商埠,曾与景德镇、鹰潭、樟树齐名,并称江西四大名镇,有“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的美誉。焦石、李家渡两市商贸繁荣,货物互通有无,李渡镇的焦石村盛产豆腐,入口嫩爽,却无钱沽酒,于是当集时运到李渡镇来卖,卖完后就打酒回去,遂有“焦石李家渡,打酒卖豆腐”之谚,可见当地贸易之盛。民国时期,李渡区是临川及抚河流域不可或缺的货物集散地。

千年古镇李渡:中国白酒起源与遗产价值研究

李渡镇是个千年古镇,历来为昌、抚间的一座重要商埠,曾与景德镇、鹰潭樟树齐名,并称江西四大名镇,有“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的美誉。

李渡镇最早属于临汝县清远镇管辖。清远镇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已有相当的规模,之后随着酿酒业、造船业兴起,逐渐进入农业为主、多业并存的繁荣局面。此时李渡、焦石出现了圩市,称“焦石市”。随后李家渡集市诞生,民谚有云:“先有焦石市,后有李家渡”,即来源于此。焦石、李家渡两市商贸繁荣,货物互通有无,李渡镇的焦石村盛产豆腐,入口嫩爽,却无钱沽酒,于是当集时运到李渡镇来卖,卖完后就打酒回去,遂有“焦石李家渡,打酒卖豆腐”之谚,可见当地贸易之盛。久而久之,这附近一带凭借水陆交通之便形成了远客商贩麇集经常进行交换活动的商业市场。在宋王存(1023—1101)《元丰九域记》,元索兰颁等《元一统志》,明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三十三年(1554)、崇祯七年(1634),清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七年(1688)、雍正七年(1729)、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年(1876)的《抚州府志》《临川县志》,民国六年(1917)《大中华江西地理志》和李渡《李氏五公家谱》、焦石《南坪邓氏四修族谱序》中均有李家渡于两宋之际已形成圩市、至元末明初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大圩镇之记载。李渡码头货船曾沿堤排开数公里,商品经济曾繁华盛极一时。《临川县志》记载:李渡当年船运的货物码头,停靠的货船沿河堤排去有数公里长,各色货物上上下下,景象繁华。

元、明时期,李渡城区开始以块石筑岸,兴建码头,李家渡城区得以稳定发展。明确三、六、九为集圩日,工商贸易开始繁荣,米业、木竹业、笔作坊、酒作坊、夏布作坊、茶寮酒肆、客栈饭庄、杂货店铺,星罗棋布。元末明初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大圩镇和商业市场。至明中期,李渡境内分为焦石市和桂家林市,即今李渡下游三里处,位于今李渡镇大桥村委会龙窟村至现抚河中线之间的滩涂上,因受抚河改道威胁,集市上移至今李渡镇城区。有渡口三个:焦石渡、清远渡(即李家渡)、颜家坟渡。明末,李渡境内分为焦石市和李家渡市。

迨至清代,李渡后街兴建,街道以欧式风格为主,街面依照南昌前店后坊格式建造,成为李家渡主要商贸街区。从晚清到抗战时期,李渡的商贸达到最高峰。那时开了俊记、慎孚等数家钱庄,数家银票还可在上海汉口等地通用货币流量达到了平均每天20多万银洋。发达的钱庄对该地以酒、毛笔等特色商品的交易流通提供了信用保障。抚州人用李渡烧酒、李渡毛笔、李渡陶器、李渡夏布、李渡烟花(爆竹)、铅山连史纸等产品进行对外交易,逐渐形成了“抚州商帮”。

按:我国明清两代主要有十大商帮,它们是: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宁波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所以“江右商帮”就是江西商帮。明代人王士珍在《赣商纪略》中写道:“国之善经商者,莫如江右;江右之善经商者,莫如抚州;抚之善经商者,尤以临川县北清远人为最”。江右商帮又有饶州帮、吉安帮、抚州帮、河口帮、白马帮等若干分支,抚州商帮为江右商帮的一个重要分支,李渡商人属于抚州商帮的重要部分:可见李渡商业在江西商业的地位。明清以来,抚州商帮的地位逐渐上升,东南亚诸国亦有“无抚不成镇”[6]之说。而“抚州商帮”称雄一时,就是得益于抚河便利的水运,称之为临川、进贤的母亲河,抚河可以说是南昌的另一条古商道,并不为过。(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李渡区是临川及抚河流域不可或缺的货物集散地。那时临川有一城三镇之说,“一城”者,今临川市是也;“三镇”谓上顿渡镇、李家渡镇、温家圳镇。临川形成了两大经济圈:一为县城经济圈(县城及上顿渡),一为李渡区经济圈(李家渡及温家圳)。当时全县对外贸易行业主要为毛笔业、夏布业、大米加工业。临川产业形成了毛笔、夏布被李渡区经济圈所独占,大米加工业被两经济圈平分的格局。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编印的《临川统计》记载:当年李渡区仅李家渡镇“实际申报工商业户326户,而其中资金雄厚,具有较大规模者,则有典当1户,钱庄8户,银楼4户,夏布15户,苎麻6户,皮毛2户,绸布20户,百货11户,南货38户,黄烟3户,酿酒10户,茶叶1户,锅炉2户,造船1户,毛笔3户,大户合计125户。”这些大户均以货物批发为主,于是牙行(即经纪人)迅猛增加,当时李渡镇在临川注册的大牙行计24家,小牙行无计数。“货散三山五岳地,柜聚四面八方财”者,李渡之谓也。

雄厚的资金,造就了当年李渡的繁盛,形成了竹木、夏布、毛笔、大米四大商品集散地。周边夏布从业人员达六七千人,所产夏布内销南京、上海、烟台,外销朝鲜、日本。毛笔制作有生产社5家,毛笔作坊遍及李渡周边十余个村庄,从业人员2000多人,毛笔成品不仅供应国内各大城市,还与夏布一道远销朝、日。民国九年(1920),李渡惠生公司聂泽山引进24马力动力机,日加工粮食2万余斤,创临川机器加工大米先河,其后又有四家引进此类设备,加工能力达到10万余斤。李渡大米批发店铺50家。其时,运输米、货船只200余艘,吨位为5~11吨。

李渡镇老街区保留有2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后街南保存的古建筑,集中成片有近万余平方米。这里原是李渡主要的商贸街道。如今走在这条小街,已无法领略当年的交易盛况。但街边奇特风格的建筑,却分明透露着这里曾是商贾云集的商贸重地。后街上所见到的清代建筑,并非寻常所见的雕梁画栋的中式门楼,而是在原有清代江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保持内部结构不变,改成具有明显欧式风格的石墙与门檐。这种建筑风格本身,也昭然若揭出李渡这一古镇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街上那些镌刻或书写在石壁顶上的“饼”“宏发昌”等食品、酒类店铺的牌匾,依稀可辨。这些建筑高度多在7~10米,有2~3层。清代中期的江南地区,这种高度与楼层的设置并不多见:这就是李渡商贸繁荣的最好见证。李渡还有许多特色各异的小街,有的经营项目明确,如万寿宫前侧的牛巷、红石桥旁边的轿巷;有的分工明细,如前街、红石桥、李公堂三街交汇处的谷圩上;有的同行业相对集中,如一条“老横街”有十二三家酒铺、豆腐店。民国二十五年(1936),李渡镇申报工商业户达三百二十六户。另有一条古香古色的深巷,临近万寿宫的小街巷,名叫“翠花街”,曾有三十余家店铺,中段十余家为米铺,街头还有专门卖酒的酒铺四五家,街尾有豆腐作坊十余家。翠花街不远处就是当年船运的货物码头,原来停靠在这里的货船沿河堤排去有数公里长,各色货物上上下下,景象好不繁华。

李渡镇是个千年古镇,历来为南昌、抚州间的重要商埠,曾与景德镇、鹰潭、樟树齐名。目前李渡镇老街区九个片区的清代建筑被公布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使赣商文化遗址得到全面保护,让后人更多地认识江西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