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白酒,来自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与四川说遥相呼应。此说的代表是李衍垣和刘慎训。
李衍垣说:“在贵州古代的酒史资料中,有两个事实,对于探讨我国蒸馏酒的起源颇有启示”[32],俨然有中国白酒起源于贵州之意。他所说的两个根据是:
(一)贵州省出土的六朝墓中青瓷小酒杯。贵州汉墓中出土的漆耳杯(汉代的酒杯)已近20件,而清镇便出了11件,其中编号为清M15:36~16的漆耳杯,铭文“元始三年广汉郡”,经实测,该杯能容370毫升,也即7.4市两。紧邻的平坝马场六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小酒杯,编号为平M55:11,通高仅3.4厘米,外口径6.1厘米、底径3.4厘米,经实测,此杯容量为45毫升,即0.9市两。李文认为,从西汉末年到六朝的数百年中,同一地区的酒器的容量突然缩小了八倍多而且价格也在上涨,表明六朝时期酒的酒精浓度也相应地提高了若干倍(八倍),而“要提高酒精的度数,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蒸馏法了”。
(二)彝文《西南彝志》中的两段史料(据贵州《民间文学资料》汉译本)。该书卷九《继续序德施氏的本源》中说:彝族的造酒师宜伦,“在妥德杓于箐中,采摘杉和樱的药物,另有斗岂(造酒酒药的名称)十二种,取来各种花草配合,制成烧酒和甜酒”;卷十五《论宏伟的九重宫殿》中,记载德家儿媳从“南方运大米,拿来蒸一蒸,蒸的好又软;酿成醇米酒,如露水下降。”李文认为,“这是彝文文献中有关古代酿造蒸馏酒的记载,既有‘烧酒’名称的出现,又有酿造蒸馏酒时必然出现的特征:‘如露水下降’。”并引用贵州彝文研究者高加乐口头说:“德施氏”的年代在晋,“九重宫殿”的事情发生在唐代。[33]朱宝镛[34]、邢润川[35]也都由此推断出“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唐代有蒸馏酒的重要证据”的结论。(www.xing528.com)
按:李文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考古出土的酒杯缩小,就一定意味着当时通过蒸馏方法提高了酒精浓度,这本身存在着逻辑问题。没有文献与考古成果的印证,因此证据不足。其二,《西南彝志》是清代前期整理编纂成的比较系统地记载贵州彝族历史的彝文史籍,难免掺入唐以后的内容;又两则记载是否蒸馏酒也值得商榷:前则记载只是有“烧酒”之名,并无蒸馏工艺之实;后则记载只是蒸米成饭而已,拿来南方大米蒸饭,然后酿酒,并非蒸馏制酒;况且书中的许多历史及其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遽作定论,为时过早。
西南说的另一位代表江玉祥认为:“关于烧酒法,始见于唐人著作,是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酿酒法。”[36]其文献证明是唐房千里《投荒杂录》与刘询《岭表录异》提到的“烧”酒。刘慎训说:这种用火烧酿酒法酿造的酒叫“烧酒”,又叫“烧春”。直至清代,贵州还有“烧春”酒,清代吴振棫《黔语》卷下“酒”:“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皆烧春也。”火烧酿酒法,是蒸馏酒发明之前最先进的酿酒法,它的发明权应属于南中少数民族。南中,即汉代西南夷地区,其地域包括滇、黔两省和四川西南部。
按:关于房千里《投荒杂录》、刘询《岭表录异》二则史料,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唐起源考”已辨其非蒸馏酒工艺。至于清代贵州有“烧酒”的记载,并不等于汉唐时代的“西南夷”地区也有蒸馏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