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
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操作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先准备或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凝心入境(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感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二、慧心试才(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2.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疑心促研(设疑激趣,合作探究)
1.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地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2.验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圆柱) 2—(球) 3—(圆锥) 4—(圆台)
设计意图:从“整体辨认 → 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3.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群心荟萃(讨论交流,学习展示)
1.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3.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练一练。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5.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6.想一想,连一连。
设计意图: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五、智心点亮(总结归纳,提升训练)
1.解决问题。
2.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认识对称图形,知道对称图形的含义。
2. 会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 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
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图形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凝心入境(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儿童乐园美丽的花草树木,空中飞舞的蝴蝶、蜜蜂和蜻蜓,地上爬行的七星瓢虫等。)
同学们,喜不喜欢去游乐园玩?我们现在就去。哇!真漂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蝴蝶、蜻蜓、七星瓢虫、树叶等学具,演示对折)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左右一样)怎么验证一下?(对折)我们发现对折后,学具左右两边重合。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称它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故事引入,既能让学生体验探索新知的过程,进入学习的情景,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慧心试才(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剪对称图形。(课件出示:“制作馆”内置对称的中国结,民间艺术剪纸若干。)
首先来参观制作馆,这是民间艺术(剪纸),这是(中国结)。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作品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在这里添件自己的作品?(想)先看老师怎么做:拿出纸,对折,剪出想要的对称图形(一半)。打开就是对称图形。现在自己来做。(师生互动)
2.认识对称轴。
大家真能干,制作出这么多美丽的作品。我们来看,每件作品中间都有一条折痕,我们把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是这条对称轴把这个图分成左右一样的两部分。沿着对称轴对折(演示),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重合,只有完全重合的才是对称图形。
3.找对称轴,画出对称轴。(师生均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白纸,小组合作。)
每个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甚至有无数条。看这个是长方形,这个是正方形,这个是圆。(出示并粘在黑板上)它们是对称图形吗?想想它们有几条对称轴?小组讨论后,再放手找一找有几条对称轴?(汇报展示后,板演并要求学生画出其中的一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其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力求突出教学重难点。
三、疑心促研(设疑激趣,合作探究)
(电脑演示:“生物馆”——草地、水池、动物、植物等协调组合成的一幅画面。通过移动鼠标使对称图形变色闪烁,点击放大,再次移动鼠标至图上,使图形左右变色闪烁。)
1.找一找。
刚才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知道了对称轴。下面同学们在生物馆找一找有哪些是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的是本身对称,有的不但自身对称而且整体呈对称排列。(找出)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对称图形?人体也是,如果人的脸一边大、一边小,会有什么感觉?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会怎么样呢?对称具有均衡、匀称的美,这种美随处可见。但人除了外表美,更重要的还是心灵美。
现在我们去大家熟悉的体育馆,考考你的眼力和记忆力。
问:看到这个,你们想到了什么?我们国家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金牌总数居第几位?这是乒乓球拍、杠铃、羽毛球拍,这些项目我们都拿了金牌为国争了光!
出示“2008 北京”。
问:你想到了什么?(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那时候你希望我们国家在金牌榜上是第几?老师也希望是第一,而且希望中国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给所有努力过的人发个奖杯。(出示奖杯后屏蔽)
想一想,在刚才出现的画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开始抢答。
2 .拼一拼。
(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放手让学生动手创作、展示。)
同学们真棒!找出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发挥你们的想象,拼一拼对称图形,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使之形成技能,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运用对称图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群心荟萃(讨论交流,学习展示)
聪明屋
看谁是聪明屋里的智慧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奖励事先准备好的智慧星)(www.xing528.com)
1 .想一想。
这10个数字里也有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2 .画一画。
(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新知,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完善。
五 、智心点亮(总结归纳,提升训练)
1.课后拓展作业。
剪一剪:用正方形的纸剪一个
状的图形。
2.总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对称美,并用自己的手创造了对称美,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多观察,去发现、探索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习愉悦地享受美的体验。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材分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准确地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多种方法的探究,使方法多样化,并适当地进行方法优化。
3.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要准备好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两张,其中一份画上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
2.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标上1分米或边长标上10厘米的正方形,并准备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凝心入境(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面积的定义。什么叫做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2.回顾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回顾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索欲望。
二、慧心试才(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活动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聪聪拿了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明明拿了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两人正在争论谁的正方形纸片大。
1.猜想。猜猜谁拿的正方形大?
2.分组操作,现场验证。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把学具袋拿出来。
方法一:将分米换成厘米或厘米换成分米计算面积的方法。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以说成边长是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或者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也可以说成边长是1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所以1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
方法二:摆一摆。
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
3.活动小结: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100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类比应用。
你们能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平方米=( )平方厘米
10平方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30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并在生活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应用。
三、疑心促研(设疑激趣,合作探究)
活动二:知识迁移,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聪聪拿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明明拿出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比较。
1.观察两幅图,并感受1平方米(4个小朋友伸开双臂围成一个正方形,大约是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用手比划)的大小。
2.猜一猜,哪个大?1平方米里包含有几个1平方分米?你能用刚才介绍的办法任选一种解决这个问题吗?分组汇报。
3.归纳并验证猜想。
方法一:摆一摆。1平方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分米。
方法二: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做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设计意图:在探索交流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四、群心荟萃(讨论交流,学习展示)
1.类比应用,举一反三。
同学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你知道下面的空怎么填吗?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学生总结。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五、智心点亮(总结归纳,提升训练)
1.第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2.我是数学小医生。(判断对错)
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3.我会应用。
学校的花园里有一个写着“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合多少平方分米?(长150厘米,宽2米)
4.探究: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