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柳袁照:卓越语文教师的教学行知录

三柳袁照:卓越语文教师的教学行知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简介柳袁照,1957年2月生,诗人、作家,1980年毕业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2010年2月28日的《中国教育报》以《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为题,进行整版报道,并被《文化专刊》评选为2010年十大文化人物。朱元璋从小贫苦,有正值元末暴乱,可以说,他是被逼造反的。但人们对朱元璋却褒贬不一。福尔摩斯不在乎知识面的广度,而在乎深度。不拘小节,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似乎是侠客惯有的行为,然而他不是。

三柳袁照:卓越语文教师的教学行知录

个人简介

柳袁照,1957年2月生,诗人、作家,1980年毕业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中文专业。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曾先后获得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十杰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第六届名校长、苏州市劳动模范、热心学校体育工作优秀校长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旨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首届全国中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28名学员之一。先后出版了《凝眸苏州教育》《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清泉石上》《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等教育专著和散文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2010年2月28日的《中国教育报》以《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为题,进行整版报道,并被《文化专刊》评选为2010年十大文化人物。在“诗性教育”的理念下,他鼓励教师“生命成长”,“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教师”,保护和发展师生的“原创性”,鼓励教师著书立说。

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写作讲评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作文案例的讨论、讲评,进一步理解“读书”与“读书笔记”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对作文案例的讨论、讲评,梳理、归纳“读书笔记”的种类、形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3. 通过对作文案例的讨论、讲评,重点掌握写作“心得”类“读书笔记”的要点、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1. 如何写即席型的考试读书笔记;

2. 如何写专题型的日常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与预设

一、 导入

从某种角度上讲,会做读书笔记,就是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就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同学们如果都能写出有质量的读书笔记,那对语文的学习就如虎添翼了。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从课文的宏观、微观,从课文的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去探究,那会获得不一般的收获。

今天课堂主要讨论的习作:

1. 高二(下)期中考试作文例选;

2. 《我读“红楼”与“三国”》学生作品例选;

3. 老师读书笔记例选(下水作文)。

二、 课堂探讨:考场作文“读书笔记”

写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为高中生,我们相信你已经读过一些文学名著,也肯定会有一些文学人物或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替他们担忧,为他们掬泪或称庆;在文学人物或故事中照见了你自己;因对人物的好恶褒贬不一你会与他人争论;一些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如此“折腾”着你,使你如醉如痴,不能自已;那些人物、故事也常常令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学生考场作文例选:

洪武大帝朱元璋

祝嘉东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

主人公:朱元璋

朱元璋是什么身份,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前只是从历史课本上片面地了解了一些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比如废丞相,大大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锦衣卫,大搞特务机关等等,但我从没有去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还原给我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原来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朱元璋从小贫苦,有正值元末暴乱,可以说,他是被逼造反的。于是,他只能凭借坚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才识,一步步地打败各路强敌,甚至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

但人们对朱元璋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朱元璋过于残暴,杀人如麻。洪武年间的四大名案,无数人被牵连,死于非命。但如果了解了朱元璋的身世,你可能对他的做法会有另一番认识。

朱元璋从小是在官府的欺压下长大的。即使他后来登上皇位,对这些个大臣们还是百般个不放心,这就是他废丞相设立锦衣卫的原因,在建立明朝后,为了给他的子孙后代们留下一个安定稳固的天下,他才会大举屠刀,把该清理的清理掉,不该清理的也一并带走。

多么悲情的一个人!

漫长的战争岁月练就了他冷酷的心,这使得他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都能下得了手。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岁月能把人塑造成什么样。

都说读史可以明心智,作者也力图在书中给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各种善恶丑美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故事,都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看清前人走过的道路,找准自己的方向。历史就是岁月的积累,有前人留下的印记,未来也会有我们存在的身影。

朱元璋,从你开始,历史会使我成长!

不完美的完美

茆 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每当别人提及与梦相关的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时,都会莫名地激动起来,而属于我的激动则是福尔摩斯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总沉迷在刀光剑影、爱恨情仇、最终一笑忘江湖之中。小说中总会有一些完美的英雄侠客形象,却始终离我太远太远,远到遥不可及,但福尔摩斯除外。

英雄不一定是完美的。

福尔摩斯,几乎家喻户晓,断案如神的他也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不明政治,不懂文学,似乎一无所长。但是,他精通化学,尤其是毒品、药剂;他擅长分析人们的心理,尤其是犯罪者的心理,现在已然成为一门学问,名称就叫犯罪心理学,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种本能罢了;他关注生活常识,甚至对泥土的种类如数家珍。

福尔摩斯不在乎知识面的广度,而在乎深度。

英雄不一定是粗犷的。

不拘小节,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似乎是侠客惯有的行为,然而他不是。他“拘小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心着周边的一切:绳子的长短、袖口的泥土、右手上的表带印,甚至是拖鞋上的商标,似乎拥有复眼一般会看到每一处细节。

福尔摩斯其实很简单,只是关注常人不关注的细微之处,然后像滤纸一样,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渣滓”。

英雄不一定是孤僻的。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总是脾气古怪的,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胡青牛,再如《书剑恩仇录》中的“天山双鹰”。其实不然,福尔摩斯恰恰相反,宽容和蔼、彬彬有礼。他与他哥哥马克罗夫特一样聪明过人,不同的是他哥哥不屑于讲解那些他推理出的结论,而他则会耐心讲解、循循善诱。

福尔摩斯明白自己有过人之处,同时也明白不能因“过于人”而“高于人”。

英雄一定是淡泊名利的。

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才能,很难不让人铭记。但破案后的他不在乎雷斯瑞德警长总是只在报纸上夸耀自己所谓的本领而略去福尔摩斯的名字,他不在乎别人窃取他的功劳,他只希望能扩大对各种各样案件的接触,解除人们的烦恼与恐惧。

这就是福尔摩斯,一个不是英雄的英雄,不完美的完美。

她的卑微与高贵

沈思源

她善良,即使好友身患重病,并有传染的危险也坚持探望;她倔强,即使寄人篱下,无所依托,也绝不回头;她率真,当发现心爱的人已经结婚,立刻果断离开,坚守原则,而当爱人的妻子已故,昔日英俊的他已是又瞎又残疾,她也义无反顾地回到他身边。

的确,她是个卑微小人物,无父无母,靠做家教为生,可是她又偏偏不屈不挠地用她的原则她的爱活出了这样一段充满欢笑泪水、有血有肉、生动如斯的绚烂人生

简爱》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拖着拽着我要我看下一个字而不是做其他的事。虽然是译本,有的地方难免晦涩难懂,可是字里行间却总透出一种高贵的磁性的光芒,让我深深地景仰。

有时会把简和《飘》里的斯佳丽作比较,她们一个出身卑微,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容貌普通,一个美艳动人,追求者众多。当然,从普通的角度看,简要不幸得多。可是,若是从结果来看,简拥抱了,并且我相信她会是永远地拥抱了她的罗切斯特,而斯佳丽呢?她失去了可爱的女儿,她那曾经深爱她的丈夫也要离开她了,她有了漂亮的房子漂亮的衣服首饰,可她过得不快乐,她还总希望能像十六七岁时那样成为舞会上夺目的明星而忘记了自己已是27岁了。

相信大家看到最后和简在一起时的罗切斯特失去当年风采时并不会为简感到难过,而是从心底里祝福他们,可当你看到《飘》的最后,斯佳丽的那句心理描写“明天,明天他一定会回来”时,应该会替她感到深深的悲哀吧。多美好的愿望,多么巨大的悲哀。

如果说斯佳丽是一只有着凤凰般外表的麻雀,那么简就一定是有着超越凤凰般的强大内心,尽管,初见她时只是只不起眼的小麻雀。

看《简爱》的书评时,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权主义的著作,可我不这么认为,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富贵不能淫,什么叫贫贱不能移,什么是原则,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无比羡慕她,她的人生如此生动,有血有肉;无比敬仰她,她的善良、倔强与率真令人为之动容,高贵又似触手可及。

(一) 提问:这几篇例文选材的共性?

《洪武大帝朱元璋》·祝嘉东:      人物评论;

《不完美的完美》·茆丹: 人物评论;

《她的卑微与高贵》·沈思源: 人物评论;

(二) 提问:这些作文是怎样评价人物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人物:

评价朱元璋:“还原给我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

观点:“都说读史可以明心智,作者也力图在书中给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各种善恶丑美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故事,都能给我们启发”。

《不完美的完美》人物:

评价福尔摩斯 :“英雄不一定是完美的”;“英雄不一定是粗犷的”;“英雄不一定是孤僻的”;“英雄一定是淡泊名利的”。

观点:“这就是福尔摩斯,一个不是英雄的英雄,不完美的完美”。

《她的卑微与高贵》人物:

评价简爱:“卑微小人物”。

思考:和前面文章相比,沈思源是怎样写她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不完美的完美》 直接写,就此人写此人,而《卑微小人物 》则是对比来写,用《飘》里的斯佳丽作比较。

(三) 讨论即席型(考试型)读书笔记的写作特点:

1. 写最有印象的人(或物、事);

2. 避免引用资料的模糊性,需依靠长期积累;

3. 可选择单一结构,单一叙述,直接评价;

4. 更推荐:“分层推进,层层推进”“衬托对比,迂回推进”等手法。

三、 课堂探讨:专题型日常读书笔记

《我读“红楼”与“三国”》选登:

周天音的《我看“红楼梦”之梦终》:谈故事的结局;

庄雨希的《我看“三国演义”之赵云》:品评人物。

——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的“名人大讲坛”,其实也是读书笔记的交流。

《我看“红楼梦”之梦终》·周天音

我认为“宝钗嫁与宝玉”和“香菱扶正”这两处是与曹雪芹先生的构思不同的;宝玉应当是与湘云结合。 但我以为,高鹗之续也有合适之处。只论两点,其一,黛玉该死;其二,宝玉应当出家

——从文本中考证,再推理。敢于与胡适较劲。

《我看“三国演义”之赵云》·庄雨希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物是按照完人来塑造的:文的是诸葛亮,武的是赵云。有的人说其实赵云并不完美啊,他曾经打过一场败仗。非也非也。这场“败仗”并没有使赵云的英雄形象受到损害,反而更加能够看出赵云的成熟稳重,敢于承认错误,不失为一个领军人物。

——边叙边议,用阅读者的心灵去丰富人物形象。

小结:专题型的日常读书笔记,可以从容叙议、旁征博引。很多人的创见就是在读书的灵感里闪现出来的。

归纳“读书笔记”的写作:

1.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

2. 古人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3. 我们今天的“习作例子”,就是“心得笔记”。

4.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四、 教师读书笔记选读(下水作文)

心得笔记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雅舍小品·同学》·梁实秋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时候,叹老嗟贫,咏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那个“自”字好不令人惨然!好像是衮衮诸公裘马轻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风里”。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谊不攀也罢。“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

讨论:请就这段话谈谈你的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读书笔记例文:

关于尊严

——读梁实秋《雅舍小品·同学》

柳袁照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时候,叹老嗟贫,咏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那个‘自’字好不令人惨然!好像是衮衮诸公裘马轻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风里’。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谊不攀也罢。‘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 (《雅舍小品·同学》)

读梁老的《同学》,我倏然想起曾读过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人是有阶层的,穷人和富人、百姓和达官、草根和明星、白丁和学者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即便曾同窗共读。因为,不在同一个阶层,也许永远不会有对对方阶层的深刻体会与感悟。

我也写过一文《同学》,在我眼里,“同学”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称谓,他(她)是那个与你共为一场考试乐与哀愁的人;是那个下课铃声响起一个买菜一个打饭与你并肩合作的人;也是那个毕业的告别宴上默然离去、不愿和你道别的人……可是,我却未曾想过,若干年后,当年的我们或许已早不在同一阶层,我们中或有人显达、或有人尚为果腹奔劳。梁老说:“风云际会,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缠万贯者有之;有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者有之;而座拥皋比,以至于吃不饱饿不死者亦有之。” (《雅舍小品·同学》)聚会尚且可能,但相聚时的心境还能一如当年吗? 或许,一个叫做“尊严”的东西如鲠在喉,不得释怀。所以,仔细想想,我们也许早就各自走远,一路上的劳苦,渐渐变作了冷暖自知。

可是,有一种尊严,叫做“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这是孔子描画的子路。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站在一起“而不耻者”。 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自己就把自己看扁了。可子路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是不容易养成的,孔子说这种气度叫修养,只有子路做到了。

而这种修养,我把它叫做尊严,尊严是要有气度的。相形之下,古有渔父者,路遇奔逃去吴的伍子胥,接济他一餐饭。临行,伍员嘱咐他:“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藏好饭钵、剩汤,千万不要泄露我的行踪!渔父长叹。伍员走不远,就听得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渔父竟然翻船自沉了;介绍荆轲给太子丹的田光,也为太子丹的一句“愿先生勿泄也”而拔剑自刎,临了说了句“我死了,就不会泄露秘密了吧”。这种“士可杀不可辱”的尊严近乎迂腐与偏狭,殊不知“少小有才国家用”啊!

然而,尊严仅用气度打底,还是薄脆了些。

记得那个高阳酒徒郦食其,61岁时去向刘邦求职,刘邦端坐在床边让两个女人为他洗脚,郦食其一见面就问:“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的吧?搞得刘邦恼怒不已,大骂其“竖子”,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那你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的态度来接见我这么个勇敢、有智慧而又品行高尚的人。话音掷地有声,刘邦赶紧道歉,奉其为上宾。一个去求职的人能如此倨傲,仅凭气度吗?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意思是,向诸侯进言,就得藐视他。见到了不起的人,把他看得很平凡、很普通,这是需要气场的。气场从何而来?

我们继续来看孔子对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的称赞:“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妒忌,不贪求,哪里还行不通呢?君子坦荡荡,内心恬淡、平静,如此做人做事自然气度高华。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中的两句赞扬他,就“终身诵之”,孔子看不过去,就说他了:“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这不过是做学问的过程,而学无止境,做到这样就到处炫耀,那你就已经不行了。”

而那个高阳酒徒最后也的确没有让刘邦失望,不但帮他赢得了人生的第一场胜利,顺利进入咸阳(当然,“鸿门宴”是后话,与这位高阳酒徒不相干);而且仅凭一根舌头,不动一兵一卒,就帮刘邦游说下70多座城池。

唉,我们都希望有尊严地活着,也希望老同学20年后再聚,能气宇轩昂,一派运筹帷幄之态,却不知尊严与权位无关,而是用学识与风骨作底气的。

打破时空,多方聚焦:尊严。

● 读梁老的《同学》,我倏然想起曾读过的一段文字。

● 我也写过一文《同学》。

● 孔子描画出的子路。

● 古有渔父者,路遇奔逃去吴的伍子胥。

● 介绍荆轲给太子丹的田光。

● 高阳酒徒郦食其。

●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

《关于尊严——读梁实秋<雅舍小品·同学>》一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我们都希望有尊严地活着,也希望老同学20年后再聚,能气宇轩昂,一派运筹帷幄之态,却不知尊严与权位无关,而是用学识与风骨作底气的。

五、 总结

● 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就是议论。

议论文要有“论点”、论证方式。

考试作文没有时间供同学考证,但议论文写作,万变不离其宗,书评一样是提出观点,并论证观点。没有观点的议论文是无源之水。无源,则水无以流深。

●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话。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

● 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写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自己的探索欲。

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 让我们走进这样的生活方式吧:

写心得读书笔记,需要智慧与思想,与你拥有多少学识似乎无关,而是要学会表达对事物的独到看法。要有感而发,观点不落窠臼,不作无病呻吟。

参考书目

有些是今天需要知道的,有些是明天必须懂得的。

【梁】刘勰著《文心雕龙》,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水浒传》(全二册)。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清】金圣叹《圣叹选批唐才子诗》。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版。

【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全三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曹雪芹著,【清】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钱钟书著《谈艺录》、《管锥编》。

课堂实录

静水流深、滴水藏海:文章中心、选材(细节)、结构(www.xing528.com)

——“曙光行动”的作文讲评与指导课堂实录

师:(PPT:品味大地滋味 见证曙光行走)

2010年4月24日,从清晨5点到下午2点半,我们从苏州城区出发,徒步29公里(实际25公里),抵达东太湖,历时9个半小时。我们——省苏州十中600多名2009级高一学生用青春的双脚完成了90后的“新长征”。行程中,绵延的队伍长达半公里,17面鲜红的旗帜舞动在队伍的上空……

师:请同学们阅读周天音的《脚下阳光》和徐晓强《曙光行动》两篇文章,它们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两篇文章有何区别。

生(周):首先,我在构思的时候就想要以阳光为线索来贯穿全文,阳光可以代表很多,可以指这次曙光行动,可以代表拼搏、努力等精神。还有我觉得就像我文章里写的,这次活动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努力、放弃、坚持都能体会到。

师:我们再来读徐晓强的《曙光行动》,本来我是打算把它作为一篇反面教材来讲的,但昨天上午我把它发给一位深圳的作家看,他说是非常好的文章,好在哪里?

生(徐):我觉得,无论成败,坚持到了自己能坚持的最后,就是成功,就有收获。

师:文章开头说“我对这次活动还是充满了期待”,但后面的选材却是见到超市“许多人如同恶狼般地扑了进去,眼里放着光,只要是液体的东西都被一抢而光”;把催促大家快走的老师说成“冷血”;在我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这六百多人将再次踏上征程,等他们高考结束,学校将再次举行一次”时,他却说“希望这不是真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你们觉得文章中心和材料是否相符?作者所欲表现的主旨是否得以充分表现?

生(窃窃):不符。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只是到结尾部分,感觉有些消极,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特别明确。

师:是啊,不过前后有一点是吻合的,就是“该放弃时再放弃”,但文章立意就浅了。当时媒体所阐发的意义是:磨练意志,振奋精神。我们是否可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灵魂要栖息在健康、强健的身体上,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才能栖息一颗高贵的灵魂。我最喜欢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是这么说的:“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所谓“生命的气息”是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教育也就是“生命教育”,在此教育实践中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师:周天音同学的《脚下阳光》现在我见到两个版本,一个是振华校报上的版本,另一个是她获奖的版本,即我们手中的版本。主要区别在文章的首尾,针对文本的修改,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修改稿的结尾好。因为周天音的原结尾的文字还稍显单薄,表达不是很到位,让人觉得可能作者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而修改后的结尾,增添了很多细节描写,表达立刻就生动了起来,对于中心的阐述也更加明确和到位。所以认为修改后的结尾好。

师:原文开头是“特别的日子,特别的起始时间,特别的阳光”,他爸爸帮她改成“灿烂的日子,金子般的起始时间,明媚的光束”,周天音你自己说说,喜欢哪个版本?

生(周):我还是喜欢自己的。

师:为什么呢?他改动后的句子很优美啊,“金子般的”,还用了修辞。

生(周):他改得做作了,不自然。(同学们窃窃认同)

师:是啊,我也认同你的原文,自然、感情真切。那么结尾呢?你爸爸把“爸妈带着嘲讽的意味评论我们的长征,我突然觉得很不值,哭着和他们争吵起来”,改为“爸妈满不在乎地谈论着自己的事,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被冷落,‘哇’地哭了出来,让情绪张扬出来。他们也不管只是淡淡地看着我不劝解。晚上躺在温暖的床上慢慢体会”,你倾向哪个?

生(周):我知道,应该是功利的原因,我是写得比较单薄,但是我和我爸爸之间是有代沟的,他给我改作文还是想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不能表达我的想法。

师(小结):两个地方的改动,都是细节上的变动,粗看之下,得奖的那篇可能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说不定评委只是大致看了一下,就冲着你爸爸改过的优美文字给你的奖呢?(笑)但是“细节”是必须遵循文章主题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细节”的两个含义:无关紧要的小事,生活细节“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

师:请同学阅读我的《清明》,它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苏州日报》上发表的,另一个是原稿,即发给大家在手上的版本。编辑在修改时删掉了我文章中的两个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与观点。

生:编辑删除了当年告别大姨的那段文字,改得好。使文章主题更集中,集中叙述对父亲、母亲的思念。

师:但我文章的题目是《清明》,在清明这一天我可以怀念我所有已故的亲人,大姨对我那么好,为什么我不能在清明那天祭拜她、怀念她呢?

生:我认为不该删。首先我觉得编辑删除此段是因为篇幅有限,(老师、学生笑)之后又认为这段文字与主题写对父母的思念偏离了,所以会删除。可是文章题为《清明》,那自然主题应该是对所有去世亲人的怀念,所以首先不偏题,其次就是描写大姨这段十分感人,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故土以及故土亲人的怀念,更反映作者对家人团聚的渴望,所以不删。

生:我觉得删去比较好。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清明扫墓,但是文章大篇幅写的都是您的母亲和父亲。所以我觉得,如果删去的话,文章会显得更紧凑,中心也更明确。

生:不应该、因为第9段与前文呼应且应尊重作者的本意,本意不是仅表现对父母的狭隘的怀念,写到其他的亲人符合作者的原意,有了第9段更自然流利,而且散文诗形散意不散,有了第9段更像散文。

师(明确):说的很有理,编辑会出于版面的原因作出修改,如果我是著名作家,他肯定不会给我删掉。这一段其实与我的主题是非常贴切的,而且这一段我用了很多细节描写。

再请同学们说说编辑删除了欲把父亲的坟迁移到西山与母亲合葬的那一段的看法。

生:可删,这样可以节省篇幅。

生:不应该删,作者在清明这一天是来祭奠父母双亲的,所以不应该删。

师:文章刊登后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一位朋友的消息说: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父母合葬在一起呢?编辑这么一删,显得我很不孝啊。这一段看着与清明无关,但也是我对父母的一种悼念方式,最后要把他们合葬在一起。所以,我们有时也不能过分迷信编辑的修改。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清明》和《脚下阳光》等作文在选材上有何区别,在叙事结构上有何区别。

生:都选择叙述一天发生的事情,一个是清明这一天的,一个是曙光行动这一天的。

师(明确):《脚下阳光》写的是行走那天的事。纵式结构,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以时间为序。《清明》写的是清明那天的事。合式结构,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文章的结构。所谓合式结构,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以空间为序;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采用合式结构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文章内涵更丰富,我写《清明》虽然写的是清明这一天的事,但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回忆,这些内容让我的文章不再单一。这次同学们写“曙光行走”,大部分的作品我是不满意的,就事论事,内容单一。所以,我们要进行“二次”作文。

师:“二次”作文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从三个方面动脑筋。一、 中心意思能否从“灵魂要栖息在健康、强健的身体上,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才能栖息一颗高贵的灵魂”得到启发?在第一次作文的基础上深化、升华。

二、 选材要突破行走当天途中的材料,突破时空限制。同学们在行走前经过了8个月的准备,拥有无数值得回想的往事,以及行走途中的联想、梦想等等,都可以入文。

三、 结构上可以采用合式结构,容纳更多的内容,借鉴《清明》,给人以深邃感、立体感。

四、 题目自拟。为什么要题目自拟,题目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可以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你们班这些文章里,哪篇题目最好?

生(齐声):《逐日》。

师:是的,内涵多深刻的题目啊,大家可以再想想,还有没有更精彩的命题。下面我给同学们选了几组照片,再现当时我们行走的场景,看看有哪些是你没有发现的镜头。

图片一(17面鲜红的旗帜舞动在队伍的上空)

图片二(同学们在休息区休整时的场景)

图片三(行走中的父子兵)

图片四(途中交警的护卫)

图片五(向终点的冲刺)

请同学们解决一个选材的问题。侧重细节(场面)描写。有时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要经过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曙光行走”是一个“矿藏”。对“行走”和与“行走”有关的场面和细节,要作非常细致、准确的把握。对上述提供的照片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揣摩,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把它描摹下来。写人、写人的心理以及写景、状物都是这样,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人和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细节描写的两个具体要求:1. 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和场面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可以巧妙运用修辞。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2. 在细节描写中还要配合使用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是加强凸显某些细节的重要表达方式。

师:最后我们来读同学作文中的两段细节描写,周旻同学的案例一和李施清同学的《逐日》中的案例二,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展示PPT)

在二次作文中,希望大家注意选材,侧重于细节描写、场面展示。记住细节描写的具体要求:精心锤炼词句。

附学生作文:

脚下阳光(版本一)

周天音

一步一步,阳光贯穿了我们的足迹。灿烂的日子,金子般的起始时间,明媚的光束,照耀着我们的步伐,温暖了我们的心。

清晨升起国旗,唱响国歌,简短的仪式后,我们走出了这个叫做“曙光行动”的漫漫征途的第一步,天色瞬间就明朗了起来。就在左右脚的一次次交替中,一片蔚蓝便在头顶绽放开来。太阳散射出金色的光芒,它是怎样调和自己的颜色的啊?金色中似乎藏匿了新生儿强有力的脉搏,活力、希望随同光和热,源源不断,源源不断……

走吧,偶尔奔跑。早起的居民推开窗户,看见一股股朝气在窗台下涌动。我们根据路线向前走,心里的终点,好像超越了目的地。

到达了第一个休息点,脚底有了疼痛的感觉,小腿有些酸胀,但是这不是疲累,我们说笑玩闹,只是心里计算剩余里程的时候暗暗泛起了疑虑。路人问:“你们要走到哪里?”我们自豪回答“到太湖边”。

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停变换,光束中透露着无敌的骄傲。不知不觉中,一道道选择题摆在我们面前:停下吧,你累了;或者,不可以停,直到终点。我一直在选择后者,和很多人一起。这其中包括我们的伙伴——数学老师。上课时便能感知他是个极有耐心的人,大家喜欢他更多是出于他不会生气,总是和蔼可亲。他陪着我们走,不变的关怀神色,不变的和蔼笑容。

和我手拉手一起走的女生,脚下有最闪耀的阳光踪迹。她总是想穿过前面因疲劳而拖拉的人群,走到队伍的最前列,高擎着班旗。起初,我陪她走,我也想要闪耀,后来,她陪我走,因为我太累了,她的目光投向了人群的前端,甚至再远再远,可我的脚步越走越小。但她还是带着让我都有些眩晕的闪耀穿过了人群,高擎着班旗。

我的脸很红,很多人超过我,我面无表情,与踏出第一步时的欢愉比起显得太可笑而苍白。不管了,走吧,我只想证明我脚下也有阳光。

这一路走来,发现了完整人生的缩影。拼搏、奋斗、放弃、希望、朝气、疲累,这些人生的关键词一一体会。在终点,大家体会最深的就是坚持就是胜利。真难想象放弃的沮丧。

坐进自家的汽车,爸妈满不在乎地谈论着自己的事,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被冷落,“哇”地哭了出来,让情绪张扬出来。他们也不管只是淡淡地看着我不劝解。晚上躺在温暖的床上慢慢体会,我的经历也许只属于我自己,我看重的在别人眼里其实很普通,他们走得更长。自己决定的目标自己去完成,人不应活在别人的掌声和指斥中。我应该接受这样的成长过程。

一步一步,我们的足迹被阳光贯穿,我依稀看见我的脚下的阳光,它不是最闪耀的,但源源不断,源源不断……

脚下阳光(版本二)

周天音

一步一步,阳光贯穿了我们的足迹。特别的日子,特别的起始时间,特别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步伐,温暖了我们的心。

清晨升起国旗,唱响国歌,简短的仪式后,我们走出了这个叫做“曙光行动”的漫漫征途的第一步,天色瞬间就明朗了起来。就在左右脚的一次交替中,一片蔚蓝便在头顶绽放开来。太阳散射出金色的光芒,它是怎样调和自己的颜色的啊?金色中似乎藏匿了新生儿强有力的脉搏,活力、希望随同光和热,源源不断,源源不断……

走吧,偶尔奔跑。早起的居民推开窗户,看见一股股朝气在窗台下涌动。我们根据路线向前走,心里的终点,好像超越了目的地。

到达了第一个休息点,脚底有了疼痛的感觉,小腿有些酸胀,但是这不是疲累,我们说笑玩闹,只是心里计算剩余里程的时候暗暗泛起了疑虑。路人问:“你们要走到哪里?”我们便回答“到太湖边”。

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停变换,光束中透露着无敌的骄傲。不知不觉中,一道选择题摆在我们面前:停下吧,你累了;或者,不可以停,直到终点。我一直在选择后者,和很多人一起。这其中包括我们的数学老师。上课时便能感知他是个极有耐心的人,大家喜欢他更多是出于他不会生气,总是和蔼而可亲。他陪着我们走,不变的关怀神色,不变的和蔼笑容。除此之外,我再找不到别的神态。

和我手拉手一起走的女生,脚下有最闪耀的阳光踪迹。她总是想穿过前面因疲劳而冗长的人群,走到队伍的最前列,高擎着班旗。起初,我陪她走,我也想要闪耀,后来,她陪我走,因为我太累了,她的目光投向了人群的前端,甚至再远再远,可我的脚步越走越小。但她还是带着让我都有些眩晕的闪耀穿过了人群,高擎着班旗。

我的脸很红,很多人超过我,我面无表情,与踏出第一步时的欢愉比起显得太可笑而苍白。不管了,走吧,我只想证明我脚下也有阳光。

这一路走来,发现了完整人生的缩影。拼搏、奋斗、放弃、希望、朝气、疲累,这些人生的关键词一一体会。在终点,大家都说,原来坚持真的就是胜利。对此我有更多感受。

坐进自家的汽车,爸妈带着嘲讽的意味评论我们的长征,我突然觉得很不值,哭着和他们争吵起来。可是最后我懂得,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不用管别人的流言蜚语。我们一路走来,互相鼓励,少了这一点挫折。

一步一步,我们的足迹被阳光贯穿,我依稀看见我的脚下的阳光,它不是最闪耀的,但源源不断,源源不断……

曙光行动

徐晓强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是一次伟大的创举,这将会成为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在那个周五的凌晨五点半,我们出发了,迎着曙光,第一次感受到唐僧西天取经的漫长和艰难。

由于我的身体原因,我很清楚即使参加也不可能走完全程,但我对这次活动还是充满了期待,即使走不完,我也得坚持到我认为该放弃时再放弃。

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十分激动,由于很早,十全街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走过的人们总是会回过头来,视线在我们身上停顿三秒左右,这可真是无比荣幸啊!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似乎都感到十分轻松,但我很清楚,这才刚开始,考验人的时候还没有到。

走到第一个休息区基本上已经出了市区,虽然经过短暂的休整,但同学们脸上已经渐露疲惫,开始有人问:“×老师,离下一个休息点还有多远啊?”而老师的回答总是:“快了,就在前面不远。”这前方不远处的休息点似乎总也走不到,最难受的是上桥,克服重力需要做很多功,而这些都会消耗体力,走人行道也很难熬,因为平时为方便盲人而设计的盲道似乎成了一块块钉板,走上去将“扎穿”我们的脚底,我第一次感到原来走路也是一种煎熬啊!每个人都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抬腿,迈步,收脚,再抬腿,再迈步,再收脚。总算要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近在眼前”的休息点,可是大家似乎都不愿停下来,因为不停地走感到脚很麻,而停下来的感觉却是脚很痛。

一个,两个,三个,已经是第四个休息点了,我知道只剩下最后一段六公里路了,对于有着肾病的我来说,我不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下来,但我仍不想放弃,能走十米就不走九点九米,半路上都没有经过类似“可的”的补给站,用弹尽粮绝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终于,在经过一家中石化的便利店时,许多人如同恶狼般地扑了进去,眼里放着光,只要是液体的东西都被一抢而光,但问题是收银台只有一个,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着结账,但这时有一个“冷血”(可能形容过头)的老师不断催促我们:“快走,快走,大部队没停,东西不要买了。”但没人去理会他,果然等我出来时,只剩下收容车停在加油站门口,队伍早就走远了。

这时我很清楚是自己“功成身退”的时候了,我走上了收容车,当得知上车要登记姓名时,很多同学都犹豫了一下,一咬牙下车了,而我却坦然地签下姓名,我很清楚就算没走完,我也是胜利了,因为我坚持到了我能达到的极限。

据说校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这六百多人将再次踏上征程,等他们高考结束,学校将再举行一次,那时路程将更长。”

希望这不是真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难忘的镜头

步入第二阶段时,才真正有远足拉练的滋味。步伐逐渐变得沉重,汗水逐渐从额头上滚落。柏油路也逐渐变为有些许崎岖的慢车道。有些同学坚持不住坐上了随队的大巴车,但是我们仍然坚持着在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迈。这时,同学们的团结精神表现了出来。男生们纷纷向背不动包的女生伸出援手,体力好的主动去搀扶走不动的。同学们默默无语,向前迈进。

——徐岳川

第四段,上帝,请带我走。

中午时分,久违的太阳公公正竭其所能地散发着光和热。十分钟后,我感到有无数烧红的小刀子在割我的脚。班里的男生们开始发扬绅士精神,女生们的包基本都背在他们身上。其实我知道,他们也走得很辛苦。

等到休息点时,我彻底崩溃了,希望上帝可怜可怜我,带我去天堂。走这段路,腿和脚都好像不是自己的,只是机械地向前走。鞋带开了我也不敢系,因为我知道,一旦停下来,我便会失去所有的勇气。

——李一纯

接下来的路程,考验我们的不是体力,而是毅力。是否有那颗坚持不懈的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渐渐地走慢了,抬头看见班旗上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现在用这句,真是恰到好处。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烤着我们的肌肤,豆大的汗珠滑过滚烫的脸颊,在地上轻轻地“烙下”一个深色的痕迹。双腿早已麻木得失去了知觉,每抬一步,觉得浑身都快要散架了。身上的肌肉通过神经传达着同一个信息:“超负荷”!咬紧牙关,深吸一口气,用力向前甩着手臂,用手臂的力量带着身体向前前进,尽量迈开大步子走。这一段路,见证了90后的不甘落后、不甘言败、不甘放弃的坚毅的心!

——周旻

太阳已在头顶照耀,他放射出热量,显然他也不想被我们追上。双腿早已不听使唤,脚掌已酸痛难忍,但大家仍咬牙坚持,男生们很累,但女生们都在坚持,男生岂能倒下,他们接过女生的背包,揽在自己身上,女生们自然被感动了,她们为大家加油助威

……

终点在向我们迎来,胜利就在眼前,没有人愿意让前功尽弃,大家都加紧步伐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五百米……

二百米……

一百米……

五十米……

“十中长征胜利了!”校长宣布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同学们沸腾了,笑容在蔓延——这是胜利者的荣耀!

追逐太阳,是肉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升华!

——李施清《逐日》

附教师作文:

清 明

柳袁照

今天是清明,上午从家中出发,为父母扫墓。父亲的墓在华山,面对天平后山,朝东,略朝南,坐落在半山腰上。父亲是一九八三年去世的,二十多年来,我们每年都在清明前后爬上山路,给他祭奠。山上,特别是近山顶的地方,会有野生的杜鹃,白的居多,红的间杂其间,我每年都会爬向峭壁,采集一两束,献在父亲墓前。母亲去世三年了。她健在的时候,每年都随我们一起给父亲扫墓。为了这一天,她几乎会用一年的时间作准备,每天为父亲摺“锡锭”,到这一天扫墓烧化给他。母亲是九十一岁去世的,去逝的前三年还随我们上山,我们搀扶着她,一个一个台阶上,后来两年她实在爬不动山了,就坐在山脚,脸向上,看我们上山下山。

母亲是西山人。临终前却决意要回家,我们满足了她的愿望。去逝以后,把她安葬在西山岛的最西端:朝南,面向浩淼的太湖。今天,我们扫墓,先去父亲的墓地,再去母亲的墓地,我从父亲的山上,采了一大束杜鹃花,越过太湖,把它们献在母亲的墓上。

我们家团圆的日子常常不是春节,而是清明。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全家,集中去为父亲,现在是为双亲扫墓。开始的时候,我们骑自行车去,车后带着母亲,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十几个人几乎是一个车队。后来墓地开通了扫墓专车,再后又开通了农村公共汽车,我们从十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现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孩子们开着自家车,带着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祖辈扫墓祭奠。

生活中总有许多如意和不如意的事情,但父母总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昨夜我真切地梦见了我的母亲,还是在那间我们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梦见打水的细节,我还是十几岁的样子,我家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要出门到巷中的公井去吊水,母亲每天要几十次地来回,我放学回家唯一能做的家务就是吊水提水,可我总推托作业多,能少去就少去,能不去就不去。梦中的母亲生气的神情,让我无所适从,我知道我是在梦中,梦中的我为已无力弥补我年少时的过失而难过,梦中的难过同样是真真切切的难过。

我家住了几十年的那两间房子,在九十年代中期被拆迁了。母亲一度搬迁住在山塘街附近,她喜欢一个人住,自己料理自己。那个定慧寺巷口她曾住过的老房子,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她一直想回来,在她八十六岁那年我租借了一小套房子,就在凤凰街上的一个小巷里,离定慧寺巷二三十米,把母亲安置在她早就想回归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所熟悉的,了却她的心愿。

母亲居住的地方,虽然离我的学校很近,但我也不是每天都能去看望她。我的哥哥、姐姐、外甥等,每天去看望她、照料她。每周我会去一两次,每次去我都会带上许多小吃、零食、水果,我明白她在两三天内是吃不完的,但我需要她有一种满意和满足的感觉。小时候我是最任性的一个,不听话,常与她争吵。但到了母亲最后的十年我总是依着她、顺着她,她说什么总是听着,哪怕她的要求我办不到,也总是应承着。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会藏一些零用钱在身边,母亲去逝以后,一度很失落,感觉钱放在身上没有用处了。

每次我去看望母亲,总是匆匆忙忙,坐不上十分钟。但母亲盼望我去看她却会用许多时间,她会计算,估计我会去了,她就不出门了,怕走开了我来了见不着我。每次临走也总要送我。她住在两楼公寓,把我送下楼,走到楼梯口,再从楼梯口走进巷子里,再从巷子里走到马路上,看我离去。我常常走几步回过头,见她还在望着我,向我挥挥手。我走了很远,回过头,她还在望我,还会向我挥挥手。最后一次,是她去世前三个月,她送我,走到马路边,坐在人行道的一家商店的台阶上,目送我远去,没几天她就住医院了,就再也没有出来。我现在每次走过、路过,总会向母亲坐过的那个台阶望过去,依稀还能看见母亲坐在那里目送我的样子,这个镜头定格了。

西山的记忆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西山是太湖的一个岛,最近十多年才架设了太湖大桥,原是一个封闭的所在。打鱼捉蟹,花果茶树,艰苦而怡然自乐。西山人爱家,爱自己的小孩亲人,爱到可以不顾原则,哪怕缺点,我母亲就是这样。我小时候去西山要坐船,从胥门启程,就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建造的那个古城门。不大的客船,但有小小的船舱,够坐上几十个人。船离开码头,经过护城河,到横塘、到胥口,就进入了太湖。船在太湖中要行驶两三个小时,远远望得见西山了,从影子,到模糊,到清晰,我每次去都有上仙人岛、花果山的感觉。我外婆在我还没出生前就去世了,外公在我还没懂事的时候也去逝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大姨,大姨是一个比我母亲对我们更宠爱的人。大姨家住在山脚下,山上都是枇杷树、枣子树。果子熟了的季节,我与表哥、表妹们去山上割羊草。我一边割草,一边采果子吃,不停地采不停地吃。每个果林都有看守人,我常常被发现被抓,当他们发现我是我大姨的城里外甥,都会不骂我,反而采摘了更熟更甜的果子塞进我的衣兜里,装得满满的。

今天为母亲扫墓之后,我与妻子又驱车十多里地,来到那个山脚下,走进那熟悉的村巷。出了村子来到一片枇杷林中,走到大姨的墓前,绕墓一周,向姨父和大姨的合葬墓三鞠躬。往事依稀,二十多年前,我得悉大姨得了不治之症,那年我已大学毕业做老师,我请假去看望她,她看到我来了执意要陪我爬过一座小山坡,去看看一个亲戚家,说小孩不能怠慢老人。她告诉我许多事情,我母亲小时候的许多故事就是她告诉我的。她知道我将要结婚,知道我喜欢读书,让做木匠的儿子打了一口书柜,用的是西山产的原木,作为婚礼。那天我回苏州,大姨送我到门口,倚在门框上,我明白这一别将会是永别。我一步三回头,深深凝望着她。果真三个月以后大姨离开了人世。

四年前的一个傍晚,也就是我母亲去世的前一年,我驱车前往西山,顺着山路到达岛上的最西端,那一天全凭兴之所至。是一个秋天,天空的晚霞无限绚丽,伸入湖中的栈道挂满渔网,栈道尽头矗立着一座小屋,小屋笼罩在金黄金黄的霞光之中。我赶紧摄下了它,这是一幅难得的美景,如今这幅照片挂在我家墙上。后来,我发现母亲的安葬地,就在离这个地方不远的山坡上。现在回想起,总感到是一种昭示。安葬母亲的时候,我们也同时为父亲准备了新墓穴。华山自古是苏州著名的山林,是名胜佳处,不宜为墓地,迟早要搬迁的。我们很快会选择又一个霞光满天、油菜花金黄的日子,让父亲跟随母亲而来。

江南的清明时节,是雨纷纷的时节。细雨中,桃红柳绿,但是这种桃红柳绿,是那种让人怀旧、让人伤感、让人情思绵绵的颜色。可是今天却没有往年的那种细雨,那种细雨下催动的伤怀情绪。晴天,阳光和煦,让人感受到天地间飘浮的只有感恩的气息。

2010年4月5日

思考题:

请同学从“文章中心、选材(细节)、结构”等方面,对上述习作作出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对《脚下阳光》和《清明》进行比较。

学术论文

诗性教育下审美课堂的美学价值

我们在全国率先践行“诗性教育”,从不自觉到自觉,正逐步获得大家的认同。什么是“诗性教育”?讲得抽象一点,就是教育要有生命的质感。那又何谓“生命的质感”?看过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都会为他的肌肉、手、脚、身体、头所呈现出来的力量与美而感动。大卫的每一个细节都澎湃着“生命的质感”。教育也是如此,要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因此,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追求与其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如说是对人的心灵的尊重与塑造,所谓诗意的栖居,实际上是人的心灵需求的栖居。

在诗性教育背景下探讨课堂的审美价值,是对以往课堂教学标准的发展与深入,也可以说是对既有课堂教学美学标准的升华,而审美课堂是实施诗性教育的主要载体。

审美课堂的第一要义,是生命课堂。

审美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格灵魂的创造。小而言之,是在传达、质疑、反思、探究等等教学行为中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技能技巧;大而言之,是在以知识技能作为载体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思维的创造,如学会总结、推衍、举一反三等等;人格灵魂的塑造,如懂得责任、羞耻与感恩等等,其实质,是使学生在自然的、美的、自由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安奈托尔说过,寻求学识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是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大陆。这个寻求的过程,体力上也许是辛劳的,但精神上应该是快乐的,因为这种积极滋长的个人快乐就是每个人的理想目标。但在追求个人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舍弃机械的、单调的、划一被动的灌输方式,投放我们全部心智的力量,让课堂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质。

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人云亦云的追随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生命课堂的本质。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我们的教学往往割舍了生命的终极价值以求学问,我们力求“学”,却忘记了“思”,事实上,富于学问并不意味着就是学成之士,分数和文凭也不意味着教育的真正目标与地位,但遗憾的是,功利的社会价值导向让很多人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日前,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在我校举办的“全国‘诗性教育’背景下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取消高考,我们语文该怎么教?”这个问题,让整个会场陷入一片沉思。是啊,如果没有社会功利的价值导向,我们该如何还原课堂以“生命的质感”呢?我想,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第二,审美课堂的特征是浸润与体验。

多年来,我们追求“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教学,力图让教学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精神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先行的例子,让单个的信息汇成“浸润场”,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之中。这个“文化场”可以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的。

具体到审美课堂中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具备文化的底蕴、探讨的氛围、情感的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融通、精神与心灵的醒觉……但更重要的是自觉的探求精神与创造意识的激发,这是“浸润与体验”的审美课堂真正美学意义及教学价值所在。它将课堂强制灌输的流俗摒弃在体系之外,甚至暂时放下了知识可以考验或测量的概念,静下心来,与知识与技能进行一场精神的互通与往来,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快乐的、积极的和审美的。

比如,在一堂诗歌写作课上,我和学生探讨“诗意不仅仅是(诗)最本质的要素,也是文章的要义”这个概念时,我例举了陆蠡的《海星》一文: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

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便兴高采烈地跑到小丘的高顶。

原来星星不在这儿,还要跑路一程。

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星星又好像近在海边。

孩子爱他的哥哥,爱他的母亲,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献给他的母亲。

海边的风有点峭冷。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孩子捧着空的贝壳,眼泪点点滴入海中。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

第二夜,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文章充满了“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之美。上课前我曾和语文组的同事探讨这则材料,大家一致认为不用为宜,理由是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故事太过沉痛。但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用了。因为,阅读的初感是美妙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去深刻地审视自己、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也是最真切的。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胜唏嘘或切肤之痛,其本身就是一种可叹可感的美感。而这堂课从“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其初衷就是对学生知识鉴赏力、探求精神与创作意识的激发。

第三,审美课堂是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内涵的体现。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活动,具有像诗一样的美感和享受。所谓教育的诗性,就是把教育目标指向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审美课堂,除了知识与技能传授技巧上的审美,更是在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上下功夫,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融入理性的思考,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首先是求真的教学,发展学生真实的个性。什么叫好课?我认为,洗净铅华,只要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好课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其本色是真,让浮华一一褪尽,让虚荣一一剥蚀,自自然然把收获亮给内心的诉求;本色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我眼中的境界,是清代大家恽南田对一幅画景的描写:“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邱,一壑, 皆灵想之所独辟!” 艺术启示的最深境界,是借幻境表现最深的真境;而课堂教学则是由幻以真,借助于求知的好奇心,将所得诉诸学生直观的心灵,其间的“美”是附加的赠品。

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孔子曾把美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表,制定了“六艺”,并把“礼”“乐”置于首位,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人格的完善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功利、发乎本心的。

什么是教育的超然?我想起了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数学中没有诺贝尔奖,这也许是件好事。诺贝尔奖太引人注目,会使数学家无法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这句话,也许很好地阐释了“超然”的定义:清风是诗,真水无香;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求真、求纯、求朴、求本,抛开功利、潜心教学。

如何打造“诗性教育下的审美课堂”,本真、唯美、超然是我们的基本准则,我们在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上已经做了初步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正在不断提升诗性教育下审美课堂的教学标准,也希望对提高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所启发。

在当前纷杂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正致力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打上鲜明的“十中”烙印。这种“烙印”,是诚实、率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充满智慧与理性;是自然生态的、个性飞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人生;是平实的人生,每天都有进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着至真、至美、至爱的境界。这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教育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