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幼儿园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农村幼儿园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考察了教师效能感和教师管理幼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具有较高效能感的教师很少采用外部控制幼儿的行为。李晔、刘华山在研究教师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时,调查了高效能感的教师和低效能感的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以往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中,缺乏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研究也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幼儿教师。教师效能感与教师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农村幼儿园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测和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预测,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实现某个行为的预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一个人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周文霞、郭桂萍等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因此,加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工作动机、改善工作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教师效能感属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类型。对于教师效能感的概念,不同的学者见仁见智。比如,外国学者把教师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对其影响幼儿发展的能力的信任程度”。[38]兰德研究小组的研究者在研究教师效能感与教学信念的关系时指出,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完成学业的信念。[39]学者俞国良等人将教师教学效能定义为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完成教学工作、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40]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指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如何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以及教师本身的信念是如何实施教学改变幼儿的行为的。教师效能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解释不同教学效果的变量。教师效能感被用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它与教师对幼儿的观念和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者考察了教师效能感和教师管理幼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具有较高效能感的教师很少采用外部控制幼儿的行为。在解决课堂问题时更多的是相信幼儿的自觉性。相反,具有较低效能感的教师更容易用外部控制来对幼儿进行管理,比如说惩罚或者有形的奖励。吉布森等人认为,低效能感的教师很容易受日常活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限制幼儿的小组讨论活动。我国很多学者对教师效能感与教学行为和管理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李晔、刘华山在研究教师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时,调查了高效能感的教师和低效能感的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结果发现:第一,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高效能感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比低效能感的教师少;而低效能感的教师更多的是将课堂教学时间用来组织课堂、维持课堂纪律。第二,在提问和反馈方式上,高效能感的教师主要是倾向于为幼儿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低效能感的教师会较多地提问一些幼儿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41]李锐等人2003年通过实地调查认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幼儿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他们通过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抱负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能创造出积极热情的、相互支持和理解的师幼关系,能营造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并能按照课程的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指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而教学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冷漠,不愿与幼儿交往,不愿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古板、单调,没有控制和管理教学情境的随机应变的能力。[42][43]

心理学家波德尔等人研究了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偏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受过普通教育的教师和纽约市区大学里学习过研究生课程的教师。结果表明,具有低效能感的教师认为,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具有轻微合作问题的幼儿,需要特殊教育。相反,他们认为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同样具有轻微合作问题的幼儿则不需要进行特殊教育。此外,研究者还调查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发现较高效能感的教师更愿意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并且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幼儿。(www.xing528.com)

虽然以前在有关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中并没有指出教师效能感与师幼关系之间的联系,但是它们却指出了较低效能感的教师对表现出轻微合作问题的幼儿感到不舒服。相反,较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包括行为紊乱的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以往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中,缺乏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研究也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幼儿教师。只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幼儿园教师的信仰或对幼儿行为的理解或教师对教学环境的态度。博尔顿发现,尽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87%的教师好像对幼儿的欺负行为无能为力,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处理此类问题技巧的培训。另外,教师一般认为幼儿的社会技能主要受幼儿内在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也可能会对改变幼儿社会技能有一定影响。不管幼儿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该尽可能促进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教师们相信,幼儿会从同伴之间的互动中获得社会技能。有学者认为,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幼儿来说,他们很难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获得团队合作的技巧。

总之,上述文献表明教师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教师效能感与教师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信念和教学信念对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有直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