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问题行为对教师产生消极反应

幼儿问题行为对教师产生消极反应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更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反应。邵尔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课堂互动中有严重行为障碍的幼儿,结果发现,教师对幼儿产生的消极行为与幼儿的好斗和不良行为密切相关。此外,有“远离”行为的幼儿会过度依赖教师,并且他们很难独自面对消极情绪,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引。我国学者们也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幼儿的问题行为分为告状行为、求助行为和同伴冲突行为等。

幼儿问题行为对教师产生消极反应

研究发现,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更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反应。美国学者皮纳塔和他的同事曾报道,那些被父母认为行为异常的幼儿更有可能与教师发生冲突。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与母亲关系不稳定的幼儿与教师更容易产生不友好的互动。相反,与母亲关系融洽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关爱和支持。邵尔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课堂互动中有严重行为障碍的幼儿,结果发现,教师对幼儿产生的消极行为与幼儿的好斗和不良行为密切相关。大多数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都不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反应。有学者研究发现,那些有严重违规行为的幼儿从教师那里会得到比同龄人多6~26次的消极反应。研究还发现,与教师关系融洽、积极的幼儿,与同伴能够更友好地相处、更加喜欢交际,同时也更容易被同伴所接受,并且与同伴在一起时也更少发生侵犯性行为;而过于依赖教师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退缩性行为与侵犯性行为。[17]研究者波奇等人研究了幼儿的行为取向,包括“反对”他人(被称为社会行为)、“向”他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和“远离”他人(被称为不合群或者焦虑—害怕行为)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包括师幼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反社会行为的幼儿与其他类型行为的幼儿相比,更容易与他人发生消极的相互作用或关系。此外,有“远离”行为的幼儿会过度依赖教师,并且他们很难独自面对消极情绪,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引。同时,有行为问题的幼儿有可能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存在潜在的困难。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好斗的或者退缩行为的幼儿更容易促使教师产生消极的反应,进而导致消极师幼关系的产生。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尽管在初始时,问题行为幼儿与教师之间相处得并不融洽,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但这种负面的互动和关系经过18个月调节后得到了缓解甚至变得积极。该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反,即正面的、积极的师幼关系也会出现在问题行为的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

我国学者们也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幼儿的问题行为分为告状行为、求助行为和同伴冲突行为等。我国教育学学者刘金波于1999年提出了由幼儿主动发出的9种师幼互动类型,其中包括幼儿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寻求关注和安慰这两种类型。她认为,幼儿在自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等场景遇到某些问题时,就会向教师发起寻求帮助和指导的信号,从而获得教师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帮助和指导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师幼关系和互动。学者刘晓静在2002年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中提出,解决同伴交往冲突的策略之一是寻求教师的帮助,以求得安慰。有研究表明,幼儿求助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幼儿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不知道怎样做,所以很依赖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断地请求他人的帮助。学者魏蕾在2005年研究幼儿求助行为时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向周围寻求帮助,因为幼儿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需要成人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师幼互动环境,使幼儿信赖教师,愿意与教师讲心里话,遇到困难时敢向教师求助。此外,教师要熟悉幼儿发出的各种求助信号,包括语言和非言语信号。教师面对来自幼儿的求助时要积极地给予反馈。[18]她认为,如果幼儿在人际纠纷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的指导,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是侵犯性幼儿的消极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这实际上是对消极行为的强化;二是被侵犯的幼儿求助受到忽视甚至是压制,幼儿会寻找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有的幼儿会以反击的形式回应,即通常我们说的“以牙还牙”,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从以上总结我们可知,教师对幼儿的求助行为处理的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师幼关系的和谐程度。学者冯莉英认为,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问题时首先要弄明白幼儿告状的原因;其次要注意倾听;最后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千万不能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19]研究者陶华琴认为,教师在对待幼儿告状问题上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公正评判、不偏不倚。[20]学者郭云2014年在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中认为,教师要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积极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幼儿期的幼儿会借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非常重要。[21]仵金红2008年在对学前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中认为,教师介入同伴冲突行为具体表现为粗暴对待型、权威仲裁型、单纯制止型、帮助幼儿解决型和消极回应未介入型五种类型。[22]2008年幼儿教育研究学者黄胜梅在研究学前幼儿同伴冲突时,采取自然观察法对教师参与幼儿同伴冲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出于安全和纪律考虑,偶尔也会出面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危险的扰乱课堂秩序的冲突行为。[23]此外,我国研究者吴晗睿从三个层次对大、中、小三个班六位教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分析了教师对幼儿冲突行为的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干预的时间把握不当,未将冲突合理解决,积极干预方法不科学等。同时,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教师、幼儿冲突和环境三个角度探讨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干预行为的影响因素。[24](www.xing528.com)

以上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处理幼儿不恰当行为时的态度与方式。幼儿园教师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幼儿的问题行为,和谐的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便会产生;反之,将会导致消极的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