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据传是“书画难隔三日,三餐不离酒盅”。然而在潍县做知县时,却有一段“停画三日,戒酒三春”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潍县城里有一个独霸一方的大猪鬃商,名叫李武正。李武正这人心狠手毒,盘剥有方,敲诈有术,仅用了二十来年功夫,就成了潍城屈指可数的富户。别看李武正阔气非凡,斗大的字却识不了几个,与大贾名商交往总怕人瞧不起他,就一心想装扮成书香门第。他在自己的大院里设了“圣贤书斋”,八仙桌上摆上文房四宝,买了不少古籍装在书柜里,还不惜银两买来了一些名人字画,挂满书房四壁。可惜的是,在他挂的名流佳作当中,唯独没有当堂知县郑板桥的墨迹。有一次,一位文人墨客观赏了他收藏的字画后留下了这样两句诗:“搬来天下名山水,虽移咫尺郑板桥。”李武正听了很不是滋味。
其实,李武正久住潍城,不是不知郑板桥字画有名,也不是不想弄到他的字画。皆因郑板桥脾气古怪,不屑于与这些刁诈的名绅大贾谋面,更谈不上为之作画。于是,李武正发誓扬言,谁要是能帮他请郑板桥为其作一幅墨竹,宁愿出一千两银子作酬谢。
有个名叫杜士的穷秀才,年纪六十出头。此人虽说有几分学识,但是品行不端,年轻时吃喝嫖赌,在烟花场中学了一身坏毛病。老来既无妻室,又无子女,孤身一人。想当个教书先生都无人肯雇用,生活十分寒苦。他听说李武正出千两银子谋求板桥墨竹,便挖空心思想鬼点子,要捞取这笔银两。经过几个夜晚苦思冥想,终于设下一个骗局。
时值阳春三月,杜士先从李武正那里支领了二十两银子,把自己靠河边的三间房舍修葺一新,又将窗下几簇修竹整理了一下,租了几十盆各式各样的花草摆在屋檐下。摆设停当之后,便每日在河岸边上坐着钓鱼,等候郑板桥到来。因为他久住河边,看见郑板桥每年春暖花开时都来此地游览观景。
果不出杜士所料,清明后的一天,雨过天晴,景色诱人,嗜好山水的郑板桥公事完毕之后,独自素装来到河边,信步顺流观光。他放眼四顾,看到百草含露,杨柳新吐,桃李争芳,流水潋滟,到处生机蓬勃,置身于这清幽明媚的世界,看到这如画的旖旎风光,真是令人心旷神怡。他顺口吟了一首《竹枝词》:
城上春云拂画楼,
城边春水泊天流。
昨宵雨过千山碧,
乱落桃花出涧沟。
诗音刚落,只听旁边有人连声称道:“妙!妙!县太爷真不愧是当今才子,出口成诵,令人佩服之极!”
郑板桥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只见他面容憔悴,须发斑白,身着青衫,手握鱼竿,笑容满面地向这边走来。郑板桥看这人有点落魄文人风度,举止言谈落落大方,一时产生好感,忙答话道:“先生贵姓,家住哪里?”那杜士忙答:“免贵姓李,陋舍便是。”郑板桥顺杜士手指方向看去,见不远处有一小小茅舍。郑板随杜士先来到茅舍前,立即被这里优雅别致的风光所吸引。几株香气诱人的桃花,正含笑摆动。似欲向来客倾谈。桃花一侧,几簇亭亭玉立的修竹,葱翠挺拔。郑板桥赞不绝口:“如此佳景,胜似江南。”(www.xing528.com)
杜士见时机已到,忙上前施一礼道:“今日大人光临寒舍,乃三生有幸。今室内尚有狗肉一盆,大人如不嫌弃,一同畅饮几杯。”郑板桥最喜吃狗肉,一听有狗肉,便点头应允。
酒肉备齐,两人边饮边谈,甚是投机,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看看太阳已压树梢了,郑板桥已半酣,杜士忙起身作揖求道:“大人墨竹名扬天下,贫生久盼不得,今大人亲至,恳请大人留一墨竹,以偿贫生终生夙愿。”
郑板桥一口应允。杜士取出备好的笔、墨、纸、砚。郑板桥借酒兴,提笔挥毫,刷刷刷,顷刻即成。活生生的巨幅墨竹,刚劲有力,跃然纸上。杜士看罢手舞足蹈,欣喜若狂。郑板桥刚要搁笔,杜士忙道:“请大人题跋。”郑板桥问:“先生大名?”杜士答道:“卑名武正。”郑板桥听这名字有点耳熟,但醉意朦胧,就不假思索地书上了名字。书毕,天色将晚,郑板桥告辞,摇摇晃晃地回衙了。杜士酒桌未收,便卷好墨竹,急忙奔往李家。
那李武正得到郑板桥真迹,还有专门为他写的题字,甚为欢喜,可又舍不得千两银子,他只让管家拿了一百两银子,就把杜士轰出门外。第二天一早,李武正令家人大摆宴席,东请全城名绅大贾为之祝贺,以便炫耀一番,装潢门面。
郑板桥早堂过后,刚要外出查访。忽然衙役前来禀报,说是不少名绅大贾都李家赴宴,祝贺县太爷为他作画题跋。郑板桥一听恍然大悟,知是昨天酒后受骗了,于是急忙差人传杜士。差役回禀,杜士家门已反锁,院内花景皆空,一片狼藉景象。经打听,才知道杜士知事不好,怕吃官司,得到李武正的银两后,连夜退还了租赁的花木,逃到外地去了。
郑板桥听到衙役的禀报后,气得长叹一声,说道:“昨日只因贪杯,受人欺骗,实是后悔莫及。”于是令衙役笔墨伺候,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首“戒已诗”:
贪杯辱身,
理当受责,
停画百日,
戒酒三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