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是年轻的网络用户群体后,受众的心理便容易把握了。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由于现实物理的隔离与网络中的个体往往各自独立,网络环境中受众心理的个体差异性实际上非常大,并且常常由不同的心理相互作用、共同左右受众接受讯息的传播效果,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本书提取了几种主要的受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即认同心理、娱乐心理和从众心理。受众心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往往更容易被放大,因此更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一)认同心理
“认同”实际上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即回答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39]所有的媒介产物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在寻求贴合受众的认同心理,而生动的影像艺术、相对抽象的文字和静止的图像更容易挑起观众的认同感。人们在观看微电影时,会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现时感,即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当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网民,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符合观众的价值观,就容易使观众陷入对影片故事的认同中,并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宣泄,从而得到一种认同与满足。这就是草根原创或者草根内容的微电影往往较易获得网络用户认可与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为了更细致地梳理认同心理的细微差别,本书将微电影受众的这种心理认同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情感心理认同、审美心理认同和文化心理认同。
首先,微电影所传达的精神主题与普众情感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心理认同。微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使得它与传统的电影作品一样易于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尤其是当微电影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时,影像就会在观者的内心情感产生投射。以母子情为主线的微电影《依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情感故事:年少时,母亲永远在身边守候;青年时,母亲为儿子的远行而担心不舍;儿子成年后,当母亲的送行已经成了习惯,才在偶然回头时发现母亲的病痛和老迈。这样的经历是很多普通中国人对母亲的记忆,影片最后的旁白也让许多人感慨:“一直以为母亲就像这条熟悉的路,永远不会改变。那一刻我才发现,母亲已经一天天老去,而我,是母亲最终的依靠。”
在孝文化的千年浸润下,对于“母亲”的情感诉求能够轻易地获得普通受众的情感认同,而“孝”这样一个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价值理念更能传播正确的价值判断,因而能轻易深化受众的记忆度,并刺激其传播欲望。
其次,微电影的艺术内涵与影像美学贴合受众的审美认同。与电影艺术相比,草根微电影受制于时长过短无法加入过多信息及深刻内容,制作团队鱼龙混杂且大多为非专业人士,尤其是微电影数量剧增的同时,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微电影的艺术价值还有待商榷。但2012年优酷推出的“美好2012”大师系列,邀请了业界4位著名导演拍摄微电影,被赋予“引导微电影”的使命——这个诞生、发展于草根的新的媒介形式,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和审美品位。部分由专业导演与专业电影团队制作的微电影,获得了受众与市场的双重认同。同时,在走红的诸多微电影作品中,“小清新”风格的微电影也是观众比较喜欢的类型,多以纯爱、青春、梦想作为主线,追求唯美的视觉感受和简单浪漫的故事情节,如桂纶镁主演的《爱在五日后》及胡夏主演的《追忆之夏》等作品,更符合年轻网络受众的审美趣味。
再其次,微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与时代观念易获得受众的文化认同。时代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时代大多数人所表现出的精神主导趋向,它既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深刻影响着艺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如2011年56网推出的微电影《雷锋侠》就是用黑色幽默式的风格拍摄的一部彰显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微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清洁工郑英雄,为了父亲和爱人雯月,决定做一名英雄。《雷锋日记》告诉他做好事应该“不留名不留姓”,于是他乔装打扮穿上父亲临终时留下的军装,披着旧窗帘做出的斗篷,化身成“超级英雄”雷锋侠,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中,做一些力所能及、鸡毛蒜皮的好事。该片一经推出就立刻风靡网络,并引发了网友关于助人为乐、乐施援手的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热捧。可见,符合时代精神的微电影不仅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与传播,也能对社会产生正能量的价值引导。(www.xing528.com)
无论是情感心理认同、审美心理认同,还是文化心理认同,心理认同都能使微电影在受众心中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可,获得心理的满足与愉悦,这与微电影在广大年轻网络受众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同心理的获得,是微电影得以传播的首要基础,是微电影能否得到传播的关键之一。
(二)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自觉地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心理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讲,从众心理行为也是人们在寻求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当周围的人都在讨论或者追捧一种事物时,让自己也参与进这种热潮中,而不是被大众孤立遗弃,可以让自己获得一种身份的认可和生存感。以往认为,隐匿于网络之后的网民应该更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较为个性的行为方式,而较多现实调查表明,网络上的人群往往更易受到从众心理的“操控”,以在孤独的网络生活中获得群体归属感。2010年8月优酷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以年轻人的奋斗经历作为主线,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情感现状,关注年轻一代在追逐梦想、努力奔向幸福的过程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此系列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广大年轻网友的热捧,特别是系列中的《老男孩》这个充满了年代记忆的故事,以“青春”“梦想”作为主线引发了80后的集体回忆,形成了空前的观影狂潮。在这种全民热捧的风潮下,《老男孩》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最热的话题,青春、梦想这样的关键词无数次地出现在微博的评论上、饭桌的闲谈中。社交网站的虚拟化人际传播使从众效应发酵膨胀,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转发、评论都是《老男孩》。同时,在人际交往中的普遍从众心理效应,在网络沟通中更显效用,且更易将感想转化为转发行动。可以说,《老男孩》的影响力直接导致微电影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风尚。现今观看微电影、拍摄微电影成了一种时髦的行为,甚至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因此,把握与分析网络受众的从众心理,是撬动微电影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有效途径。
(三)娱乐心理
微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符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娱乐消费品。网络用户观看微电影多是利用工作学习之余的碎片时间,微电影的微时长、浅内容,相对电影长片情节复杂、内容深刻,文学作品抽象晦涩,更契合受众在闲暇时间的观看和娱乐。如此条件下,短小的微电影的趣味性及个性化,成了吸引网络用户点击观看的一个重要原因。搞笑型微电影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方式,备受普通受众的欢迎。搜狐出品的《屌丝男士》系列微电影就是关注普通人生活中可笑可爱的一面,吸引了众多的粉丝观看。
不同的设备终端会导致用户的内容偏好有所差异。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用户更爱看长视频;在手机上,部分短视频尤其是搞笑类视频和游戏视频的偏好度较高。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是目前视频用户在各终端最爱看的内容。因此,具有娱乐性、故事性的微电影,较易成为视频用户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的主要娱乐选择之一。
在时间碎片化的传播时代,契合社交新媒介的传播模式娱乐性强的微电影尤其得到受众的青睐。在日益增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之下,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是助推微电影得以迅速发展与传播的动力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