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电影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的应用

微电影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的应用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dobe Premiere Pro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广告制作、微电影剪辑等领域,应用平台包括PC和Mac,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可以不断更新版本。微电影素材的查找与熟悉是一个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剪辑师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对镜头素材进行了解与掌握。在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要大体做到对微电影剪辑结构心中有数,这可以为剪辑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提高剪辑效率。

微电影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的应用

(一)微电影剪辑常用软件

现在市场上常用的后期剪辑软件有很多,主流软件有国产的非编系统——大洋、索贝系统,国外的非编系统及软件——Canopus公司的Eduis、Avd公司的Avid Xpress Pro、Adobe公司的Adobe Premiere Pro,还有苹果公司的 Final Cut Studio高标清制作系统。这些系统和软件在各自的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下面仅对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常用剪辑软件做简单介绍。

1.Adobe Premiere Pro

Adobe Premiere Pro是Adobe公司发布的视频编辑软件,现在常用的有CS4、CS5、CS6、CC版本。Premiere提供了采集、剪辑、调色、处理音频、字幕添加、输出、DVD刻录等一整套流程。Adobe Premiere Pro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广告制作、微电影剪辑等领域,应用平台包括PC和Mac,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可以不断更新版本。Premiere是学习和掌握非线性编辑的首选软件,易于上手,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后期制作软件之一,而且它拥有大量的第三方插件,为视频制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画面效果和拓展方案。

2.Canopus EDIUS

EDIUS是Canpous公司的产品。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专为广播和后期制作而设计,特别适用于新闻记者素材采编、无带化视频制播和存储。EDIUS拥有完善的文件工作流程,提供实时、多轨道、多格式混编,以及合成、色键、字幕和时间线输出等功能。EDIUS平台拥有高质量编码器和解码器,可编辑时下任何高清质量的图像。解码器的好坏直接影响视频的亮度和色度取样,以及高清晰、高性能图像的质量。对于现在新型摄录设备的视频格式, EDIUS可以任意调用、使用,这样对卡式、硬盘存储的摄像机做后期非常方便。

EDIUS软件占用系统资源少,可以这样讲,只要是台电脑,就可以安装EDIUS,而且画面播放流畅、不卡,功能操作简洁实用,上手快。如果从学习的角度看,EDIUS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Final Cut Pro

Final Cut Pro是苹果公司基于 Mac OS X操作系统,针对视频音频行业中影视编辑专业用户开发的一套包括标清和高清的广播级套件。全球范围内,每天有超过几十万的影视专业人员在不同的范畴内使用Final Cut Pro。近年来,随着国际影视产业的兴旺,中国在这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最新版本的Final Cut Pro X包含后期制作所需的一切功能。Final Cut Pro具有简便直观的操作界面、细腻的画面处理能力和无穷的自由创作空间,该软件的界面设计人性化,按钮位置得当,拥有漂亮的3D视觉,并能利用所有的CPU内核和图形处理器来提升处理速度,从而节省工作时间,让色彩在Final Cut Pro、Motion、Compressor和Quick Time中始终如一,支持从SD到4K的图像尺寸,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剪辑需求。

(二)微电影剪辑的操作流程

微电影的剪辑过程,从操作流程来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剪辑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后期的基础,只有前期准备得充分,才能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准备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剧本。剧本是整个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思想,对剧本的分解描述是摄像师拍摄的依据,也是后期编辑的依据;剪辑师应认真研究脚本,体会创作者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风格的定位

(2)熟悉素材。所谓素材指的是微电影拍摄所获得的影像,以及后期制作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数是在前期拍摄过程中通过摄像机获得的。微电影素材的查找与熟悉是一个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剪辑师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对镜头素材进行了解与掌握。

(3)制定剪辑方案。在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要大体做到对微电影剪辑结构心中有数,这可以为剪辑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提高剪辑效率

2.剪辑阶段

对素材进行剪辑是微电影后期工作的重心,关系到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一般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

(1)导入并整理素材。将素材导入至专业剪辑软件,对获取的素材分门别类。

(2)选择素材。镜头的选择关系到微电影作品画面的可观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剪辑师应选择能够有效表达主题、符合作品整体风格,对叙事、表情达意有帮助,造型好、影像质量好、有形式美感的镜头,镜头选择尽量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避免重复。

(3)镜头编辑。镜头编辑一般要经过粗剪、精剪等步骤。粗剪是按照剧本的顺序将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流畅故事的雏形,从而获得故事行进的方向感。精剪包括确定镜头的位置,使用特写镜头来编排故事,加入解说词以及使用剪辑技巧来压缩或延长时间等,并且要在连续推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准确、细致的修改,精心处理,使声音和画面相互配合。组接的时候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以蒙太奇技巧为指导,运用影视语言来表达作品,通过镜头组接,使零散的镜头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4)效果制作。镜头组接是剪辑的主干部分,它的完成意味着微电影作品框架的建立,而效果制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技可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音乐可以增加画面的感染力,音效、解说都在微电影作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最后通过制作字幕和必要的图形,包装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因此,做适当的效果处理,可以提高微电影作品的质量。

3.审查与输出阶段

审查与输出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为作品质量把关,检查的内容覆盖微电影创作的所有要素:从文学创作到前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画面质量是否合格,剪辑点选择是否得当,画面组接是否符合剪辑规律和脚本要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内涵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场景转换是否自然,声音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字幕是否准确等。最后,将制作好的影片剪辑输出成独立的视频文件,以便播出、推广和营销。

除了以上的流程,还有一种方式是“边拍边剪”,目前已经有很多制作团队、制作部门意识到了“边拍边剪”带来的好处。首先,“边拍边剪”能够在影片的剪辑中及时发现并弥补拍摄的漏洞。拍摄微电影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拍摄现场拍摄的实际情况往往和计划的相差甚远,甚至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剪辑如果能早一些进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马上补拍或重拍。其次,在剪辑过程中还会及时发现好的创意,这就可以在剪辑实践中提出更好的建议,有时只补拍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使影片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微电影剪辑原则与剪辑规律

微电影作品一个必不可少的制作过程就是后期剪辑。剪辑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精良的剪辑产生的效果往往可以超越预期效果。同其他影视艺术一样,微电影剪辑重视的是时间、空间、节奏、视觉和听觉关系以及蒙太奇,这也是微电影剪辑艺术的主要内容。只有了解了剪辑的原理和基本规律,才能处理好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1.微电影剪辑基本原理——蒙太奇

(1)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来自法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的意思。影视中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将镜头、场面、段落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一定的意义,这种构成影片的方法就是蒙太奇。

在剪辑台上,把镜头掐头去尾组接起来不是剪辑的真正含义,组接镜头只是剪辑技术层面的意义,而非它的根本特征,剪辑的真正含义是同镜头的内涵、摄像机的运动、镜头内的场面调度、景别、角度以及影片的内外部节奏等元素紧密相连的。剪辑的一切元素都是为拓展影片内涵服务的。所以,蒙太奇是影视艺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影视作品组织结构的基本手段,也是微电影剪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蒙太奇的分类及其运用

根据具体的功能和作用,蒙太奇在美学领域中被划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①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可以理解为连续的蒙太奇,是蒙太奇最基本、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常按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叙事蒙太奇又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经典的斗琴段落就是一个精彩的重复蒙太奇段落。段落中有对比,甚至采取违反常规的镜头组接,把超常规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由积累产生效果。这个效果是逐渐加强的,每一个图像都从前面那个图像中获得力量,并把力量传给下一个图像,一步步把情绪推向最高峰。

②表现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强调的是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连贯性,而表现蒙太奇则是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一种蒙太奇类型。表现蒙太奇强调的是镜头队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比、冲击,从而产生单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含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更深刻的意义。常见剪辑方式包括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等。

2.蒙太奇剪辑的原则依据

无论怎样讲述故事,蒙太奇剪辑都必须遵循某些依据来完成,而这些依据是包括微电影等在内的所有影视艺术都可以使用的基本准则,即依靠时空关系和声画关系来实现蒙太奇。

(1)时空关系

在微电影剪辑中,我们在选择和排列镜头的时候,会遇到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镜头的时间关系,二是镜头的空间关系,三是镜头的时空关系。

①时间关系

在剪辑中,编辑镜头的先后,就涉及镜头排列的顺序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来改变时间的进程。因为影视作品的时间不同于现实时间,它可以压缩、可以延长,也可以停滞不前。处理与控制时间无疑是微电影编辑的首要任务。一部微电影通常篇幅较小,要在短时间内编织故事,介绍人物或事件,就需要很好地处理、控制时间。在微电影作品中,时间一般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实时时间。这是一种节目时间与事件时间相同的影视时间表达方式。在这种实时片段中,镜头之间的切换是按照时间线顺序依次排列的,镜头与镜头之间没有时间扩大、缩小等人为的组合重述。

第二,压缩时间。这是影视作品特别是微电影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时间处理方式,省略和压缩时间是叙事的需要。微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故事中可能超过屏幕时间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时间。像微电影《田埂上的梦》用大约六分半的时间,述说主人公卓君在学习跳舞的过程中遭遇旁人的诋毁嘲笑,于是一遍遍重复练习、不断努力,最终以超凡的舞技赢得了大家认可的励志故事。在多个场景中,导演很巧妙地利用在相同空间(生活的小山村)的不同时间中(主人公服饰的四季变化,以及光线的变化),主人公卓君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动作(舞蹈动作)来简洁地表现他漫长而努力的练习过程。光看这一组镜头观众无法判断每次剪辑到底省略了多少时间,但是通过画面能感觉到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不容易的就够了。

第三,延伸时间。这是指影片的时间长于事件时间,但是由于微电影对时长的特殊要求,这样的情况一般不多见,偶尔为了特殊目的或艺术表现力也会用延长时间来达到所需效果。微电影中延长时间的方法包括:在事件中穿插反映细节的特写镜头;运用重叠剪辑延长关键动作;重复剪辑放大精彩瞬间;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是延时常见的手法之一;运动摄影中的升格拍摄和剪辑方法中的慢镜头可以对关键动作做时空的延长放大。

②空间关系

“影像空间”是指通过镜头呈现给观众的现实场景。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影像元素,在上述几种时间关系中,所有的时间都是附着在空间上的,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

剪辑对空间的处理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再现的空间。通过摄影机的多种运动形式来不断变换视点以展现完整空间,这种方式通过局部空间的组合表现空间的全貌,一般会选择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组接起来表现相同空间。

第二,压缩与延长。正因为影视时间可以压缩、延长,和时间结合在一起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剪辑缩小或扩大。比如在一些长镜头中,长镜头提供的是一个连续完整的空间,通过分切、重新组合,可以把中间的空间省略,达到压缩空间的目的;或者在一组空间展现过程中,插入一些其他空间的镜头,插入的镜头要能和原来的叙事空间建立某种联系。在微电影《LEAVE ME》中,创作者把父亲相机的镜头和儿子在不同地点的镜头交叉进行剪辑,达到了延长父亲所在空间的效果。

③时空关系

时空统一:比如叙事结构,叙事蒙太奇是影视制作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处理。叙事结构中,以时间为线索的作品条理清晰,以空间为线索的作品大多以自然风光为主题。

时空关联:比如交叉蒙太奇,围绕一条主要线索,通过不同侧面的交替出现,完成对主题的表达。

时空交错:比如平行结构,以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又比如对比结构,把两种或多种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冲突,形成视觉冲击和情绪跳动,各元素通过对比突出自己的特点和意义。

(2)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声画统一、声画平行、声画对立。

声画统一:画面与声音内容一致,画面表现到什么地方,声音就停留到什么地方。声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复合观赏体,一般情况是声音从属于画面,比如用对话补充人物的活动内容,音乐节奏和听觉节奏相符,自然音响和环境协调,声画是一个整体。观众在看画面的同时又闻其声,这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提高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声画平行:声音与画面保持着内在联系,但不一定一一对应。如影视作品中的回忆片段,一个人回忆一生成长的经历,有儿时的欢笑、有长大后的挫折、有中年的辛酸、有老年子孙满堂的欣慰,画面节奏很快,有的不到五秒,音乐不可能跟着画面内容进行变换,也没有必要。这时的音乐可以不拘泥于画面的表面气氛,而是着力刻画这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音乐完整即可。音乐虽然游离于画面之外,却创造了更完整的形象,给观众更深刻的体验。

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在节奏、内容、情绪等方面表现为一种相反的关系,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包含着潜台词,观众通过潜台词能受到启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吴宇森的电影《变脸》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场枪声四起、木屑横飞的枪战中,尼古拉斯为小男孩亚当戴上了耳机,随后影片中响起《绿野仙踪》的主题曲《Over the rainbow》,音乐舒缓、悠扬,小男孩亚当进入自己的世界,忘掉了战争的惊恐与死亡。这样的声画关系,减少了流血的镜头,强化了战争的血腥与孩子纯真的反差,以舒缓的音乐抹淡了死亡的血腥。

3.微电影剪辑规律与方法

微电影镜头组接的依据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习惯。日常人们观察周围事物时,总是不自觉地变换视点,通过不同视点的观察和听觉留下对事物的综合印象。因此,根据人们的这种生理习惯,出现了不同景别、角度、运动情况的镜头和不同种类的声音。要将这些相对独立的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完美的微电影片段,就得遵循一定的规律。

(1)符合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规律

观众在解读每一个镜头时,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画面内容,所以,镜头的组接首先要符合观众的生活经验,这是观众读懂作品的基础。观看微电影作品不仅是视听体验的过程,更是心理体验的过程,人们习惯于在事物间建立某些联系,比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这种思维方式同样体现在对镜头的解读中。前后两个镜头不同的景别、角度、画面内容都会引起观众的思维变化,这种变化必须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规律,比如一个人看到手机屏幕后,表情突然发生变化,观众就会想看清手机屏幕上的讯息,所以说,微电影的镜头组接不仅要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还要引导其心理活动。如微电影《宵禁》中,上一个镜头是男主人公点烟、突然抬眼往上看,下一个镜头接坐在凳子上的老妇人,符合镜头组接视线统一的原则。

(2)镜头组接要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一部微电影作品是由许多不同景别、不同方向的镜头组成的,为了使观众在观看时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概念,在拍摄、编辑时必须合理安排画面的方向性,遵循场面调度的轴线规律,保证上下镜头中的方向感——运动方向、视线方向要一致。不遵守轴线规律的镜头组接是越轴剪辑,也就是在镜头转换时跨越到轴线的另一侧,从而改变镜头所在的空间关系。在一些电影作品中,越轴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制造画面突变的视觉冲击,但在一般情况下,越轴还是要尽量避免使用,因为会使人对动作位置所属时空的描述产生混乱。

避免越轴组接的方法:在两个越轴镜头之间穿插一个校正镜头,这样既能防止视觉跳动,又能将运动轴线自然地转过来。

第一,在画面内插入一个主体改变面部朝向的镜头,如转身、回头的镜头;

第二,插入一个轴线上的镜头,减弱跳轴运动的冲突感;

第三,插入人物的特写镜头,分散观众对跳轴镜头的注意,减弱跳轴运动的冲突感;

第四,插入空镜头,长于抒情的空镜头没有主体,可以削弱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在注意力上“打掩护”;

第五,插入环绕主体的移镜头,直接在两个越轴镜头中间接移镜头,比如从轴那边越到这边的移镜头。

(3)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

在一个叙事段落中,景别的变化要以观众的视觉变化规律为依据。人们在生活中不是将视点固定在一个点上不动,而是根据视觉感受和心理变化规律,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之间转换,这就要求在拍摄同一对象时,两个相邻镜头的组接要符合这一规律,使画面的视觉特效看起来合理、顺畅、不跳动。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交替组接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形成顺畅的连接。

(4)遵循“动接动、静接静,动静相接要过渡”的规律

镜头组接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镜头剪辑点也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就具体的后期编辑而言,我们有必要从屏幕中运动元素的角度对“动”与“静”做进一步分析。

所谓静是指画面中的主体相对静止在屏幕的某一位置上;动则是主体在屏幕上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镜头引起的,也可能是主体本身在固定镜头中运动引起的。因此,镜头的动静组接有如下多种方式(表5-2):

表5-2 镜头的动静组接方式

打钩的组接方式是与“动接动、静接静”严格吻合的,比较容易理解。镜头运动方向一致的前后两个镜头相接,编辑点宜采用“动接动”的方式组接,从而形成一气呵成的效果。镜头运动方向相反的前后两个镜头相接,编辑点宜采用“静接静”的方式组接,镜头组接要有起幅、落幅,避免产生视觉跳动。

数字标记的以下几种情况要相对灵活地运用“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看起来是动接静、静接动,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动接动、静接静。

方式一:运动主体与静止主体的固定镜头相接,编辑点可以选择前一镜头主体运动瞬间停止的地方,或某一个动作全部完成之后的地方。

方式二:静止主体与运动主体的固定镜头相接,编辑点可以选择后一镜头主体运动即将开始的瞬间。

方式三:静止主体的运动镜头接静止主体的固定镜头,编辑点可以选择在前一镜头的落幅上,与后一镜头组接。

方式四:静止主体的固定镜头接静止主体的运动镜头,编辑点可以选择在后一镜头的起幅上,与前一镜头组接。

方式五和方式六:主体运动的运动镜头接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接主体运动的运动镜头,这样的镜头组接可以利用前后镜头画面内主体的呼应关系表现镜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利用主体运动的动势将运动协调起来。

这个剪辑理论不是绝对的,却是用得最多、最常规的,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剪辑原理。

(5)色调、影调的匹配

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要统一、匹配。当画面的色彩配置以某种颜色为主导时,画面就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形成色调,利用色调可以表现情绪、创造意境。影调是画面中颜色的深浅和色彩的配置形成的一种明暗的反差,它是画面构图的主要手段,也是营造气氛、形成风格的手段之一。保持上下镜头色彩和影调匹配是镜头连贯的基本条件,相邻镜头的画面调子要统一。当用一组镜头表现同一场景中的连续事件时,镜头组接点附近的画面一般不能出现影调和色调的强烈反差。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产生跳动感,影响内容的通畅表达。电影《罗拉快跑》的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的束缚,对同一事件用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讲述,罗拉被警察枪击倒地,镜头推到罗拉很有特点的红色头发,画面色彩慢慢变为红黄色,镜头推到眼部特写,故事进入罗拉的回忆,画面借机转入以红黄色为基调的罗拉与男朋友曼尼的回忆段落。

(6)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以“看清楚”为基准

在微电影剪辑中,每个镜头停滞时间的长短以观众“看清楚”为标准,因此,镜头信息量大,需要的时间则长;镜头信息量小,需要的时间则短。镜头信息量大小的判断标准:远景、全景比近景、特写的信息量大;运动镜头比固定镜头信息量大;镜头内部演员调度多或动作多,则信息量大。

(7)镜头组接的节奏

节奏是镜头组接产生律动性剪辑,通过镜头组接体现出的节奏感,是表现情绪、情感、气氛的关键手段。微电影剧本的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微电影作品节奏的总依据。任何一部微电影都有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剪辑节奏的总原则就是将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统一。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就会使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各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激发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观众入戏乃至移情的目的。

(四)微电影剪辑技巧

剪辑技巧可以使微电影的镜头组接变得流畅、实现镜头的转换,甚至可以使影片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剪辑点是剪辑时由上一个镜头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的交换点,它是剪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什么情况下应该进行镜头的切换,对影片的剪辑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选择好的镜头上准确地设置剪辑点,是实现剪辑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微电影的剪辑主要包括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两种。

1.画面剪辑

画面剪辑包括动作剪辑、情绪剪辑、节奏剪辑。

(1)动作剪辑

动作是指以人物的形体动作、镜头运动和景物活动等为对象的剪辑,是剪辑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运动剪辑的基本要点就是“动接动”和“静接静”。具体组接形式,在上文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再赘述。(www.xing528.com)

在剪辑中经常遇到用不同景别来表现同一个动作的情况,这样会让镜头丰富,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剪辑中最常遇到的动作包括起坐、开关门窗、跑步、握手、脱帽等,看似很流畅的动作在逐帧观看时会发现有几帧画面是相对静止的,动作剪辑点的规律就是抓住主体动作的瞬间停顿处或者动作转折处。一般情况下,将静止的帧留在上一个镜头中,下一个镜头从开始动的那一帧画面开始,这样可以得到组接流畅的画面。这种方法既可以使画面流畅,又可以防止镜头呆板,在影视剧中比较常见。

(2)情绪剪辑

情绪剪辑是指以人物的情绪为基础,选择适当的剪辑点,将喜、怒、哀、乐、忧、恐、思等外在表情完整表现。微电影的情绪剪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得到强化。

①画面组接与情绪剪辑

首先,通过细节动作插入表现情绪。在关键位置插入小景别镜头,特别是特写,它是情绪表达最为直接和直白的方式。其次,通过镜头组接强化情绪表现。比如一组短镜头快速组接到一起,可以强调快乐、严阵以待、焦虑的情绪;或者一组长镜头组接到一起,可以强调缓慢、宁静、冗长等情绪。

②色彩影调与情绪剪辑

不同的色彩和影调表达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影调和色彩的画面剪辑能够为影片的情绪表达奠定基调。色彩的整体使用一定要协调、匹配,色彩的形式和表达与情绪之间的视觉节奏必须有机统一。

③音乐音响与情绪剪辑

音乐音响是强化情绪剪辑的重要元素。音乐音响与画面配合对于情绪表达具有不同意义。其一,音乐音响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在情绪上是一致的;其二,音乐音响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在情绪上形成一对平行线;其三,音乐音响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在情绪上相反或者对立。

④文字图片与情绪剪辑

图片与文字的使用是情绪剪辑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具体方式如下:

其一,运用文字奠定情绪剪辑基调。微电影《田埂上的梦》中,文字的使用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情绪,也为影片奠定了主题和情绪基调,对于情绪剪辑起到了统领作用。

其二,运用文字省略画面,推进叙事。

其三,字幕还有留白、升华情感的作用。

情绪剪辑点的选择注重对人物情绪的渲染、夸张。在镜头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情绪、营造气氛为主,尤其当画面内部主体动作停止的时候,画面并不一定要立即切换,可以适当留些空白,让观众慢慢体会、感受、抒发这种情绪,当情绪完成后再进行剪接处理,否则容易造成情绪的中断和跳跃。

(3)节奏剪辑

微电影中的节奏可以表现出平缓、跳跃、流畅、停顿、紧张、松弛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视听元素组接都会产生节奏,好的节奏剪辑应当做到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相统一。节奏剪辑点是指没有对白的镜头画面的连接点,它以影片情节内容和情节的节奏线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以语言动作、情节节奏及画面造型为特征,用比较的方式处理镜头剪辑的长度。节奏剪辑点的剪辑要求是画面的节奏必须与旁白、内心独白、解说词的节奏和内容紧密结合,做到声画的有机匹配,这就是选择节奏剪辑点的基本规律。

2.声音剪辑

微电影作品的声音元素可以分为语言、音乐和音响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微电影或者说在所有的影视艺术中,声音剪辑是为影片内容表达服务的。

(1)语言剪辑

语言是故事性微电影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微电影中,语言更多地表现为对话,对话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物性格的表现、情节的推动、作品的节奏感,最终会影响作品的可看性。

有对话的段落,其剪辑任务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对话时场景的分切,二是对话的剪辑。

①对话时场景的分切

对话段落场景的分切受对话人数的多少、主体以及镜头有没有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原则如下:一是对话的人数不多、动作不强的对话场景,相对会显得比较沉闷,镜头的分切适宜多、短。多而短的镜头分切能产生比较多的视觉变化,以便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二是对话人物多、动作性较强的对话场景,提供给观众的视觉信息、视觉变化已经足够多了,镜头的分切应少,不需要太频繁,镜头应长短结合,否则会让观众产生很混乱的感觉。三是对白多、人物多的场景,这种场景镜头内的信息量已经足够多,内在节奏也比较快,因此场面调度要灵活,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要紧密结合,可采用运动镜头,镜头的分切适宜拉长。

②对话的剪辑

对话剪辑就是依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对其对话内容的剪辑。剪辑点以语言内容为依据,结合语言的起始、语调、语速来确定。语言的剪辑点大多选择在完全无声处。在语言剪辑点的选择中,声音与画面的配合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声音与画面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其一,对话的声音和对应的画面一结束立即切出,且立即切入对话的另一方的声音和画面。在微电影《宵禁》中,男主人公与小女孩的对话,哪一方说话,镜头就切入谁的画面,这是在正常叙事的节奏中常用的对话剪辑手法。其二,对话一方的声音与画面一结束,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留有一定时空,这种情况一般多用于插入对话中另一个人的反应镜头。其三,对话的声音与画面在结束时与下一个镜头(另一方的对话)切入时都留有一定的时空。

第二种,声音与画面不同时切换,交错切出。声音与画面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其一,上一个镜头画面切出,声音延续到下一个镜头。其二,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先切出,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提上前一个镜头,上一个画面的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这种方式的组接生动、活泼、明快、流畅、不呆板,但必须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场面气氛、人物情绪、对话节奏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尤其要找好剪辑点,处理好上下两个镜头的关系。

(2)音乐剪辑

一部好的微电影,如果有好的音乐来衬托,那么影片的主体思想、抒发的情感情绪将会得到更好的突显。在剪辑的过程中,音乐剪辑点以音乐的情绪色彩为基础,以旋律节奏为依据,结合考虑画面造型因素,准确选择剪辑点。一般来说,音乐剪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其二是音乐的拼接组合问题。一般我们把微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分为两种类型:

①在微电影作品中,音乐多是为烘托画面气氛、渲染人物情绪而存在的配音。这种可能是特意创作的,但更多情况下是从已有的音乐资源中挑选出来的。在处理配乐的剪辑点时,除了要考虑声画关系之外,还要对音乐进行修剪、衔接,使得音乐在基调、色彩、节奏、长短上都与画面相匹配,还要保证音乐本身在衔接转换时和谐流畅、无跳跃感,保持节拍、乐句乐段旋律的完整性。

音乐剪辑的基本要求:音乐之间的衔接必须注意旋律的起伏高低、强弱,按照强音接强音、弱音接弱音、强音接弱音、弱音接强音、静音接静音等基本规律来剪辑。剪辑点要准确,否则就会产生听觉上的不流畅。

②微电影作品中如果出现以音乐节目为主的片段场景,这类场景在选择音乐剪辑点时主要考虑如何用画面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基调,怎样将音乐节奏视觉化。在微电影《田埂上的梦》中,有一段主人公卓君参加真人秀节目现场的场景,舞台表演中,画面内容服从于音乐内容,人物舞蹈的动作完全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每个剪辑点都要在音乐的节奏点上,并且通过景别和视觉上的变化获得视觉上的节奏感。

根据音乐的风格决定镜头长度,根据音乐的节奏选择剪辑点,在广告微电影、专题片微电影中十分常见。

(3)音响剪辑

音响可以理解为除了语言、音乐之外影片中其他声音的总称,音响与语言、音乐在微电影作品中是相互交替、补充呼应、互为结合、共同表意表情的。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音响都起到烘托影片气氛的作用。

微电影作品中的音响包括客观性音响和主观性音响两种。前者重在写实而后者重在写意,因此对剪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①客观性音响的剪辑

客观性音响是指镜头中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同期声,是和画面一起被摄录下来的,比如画面是海浪拍打礁石,音响则是海浪的声音。常见的客观性的音响剪辑形式主要有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音响拖至下个镜头画面上;下一个镜头在画面切入之前,其音响已先于画面出现在上一个镜头的画面中了;在镜头积累剪辑中,如果相连的一组镜头都有客观性音响,那么剪辑时只做画面切换而把音响依次顺延到下一个镜头中去,使音响不断叠加,形成和声;音响与画面同时切入切出,这是音响剪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十分真实。

②主观性音响的剪辑

主观性音响是指镜头中没有的声音,是创作者为渲染气氛、表现情感而人为加入的一种音响。主观音响剪辑点要从剧情出发,根据情绪发展的需要,结合画面的造型元素做出合适的选择。

剪辑点给不同的视听元素提供了可作为剪辑的依据,但是,剪辑点不是唯一的,根据作品的不同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因为剪辑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我们有时可以打破规则,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3.镜头的裁剪技巧——分剪、挖剪、拼剪

剪辑的一大任务就是对镜头进行裁剪,把原始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镜头的裁剪是有技巧的,对镜头的裁剪主要有分剪、挖剪、拼剪。

(1)分剪

将拍摄的一个镜头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使用,在被分剪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插入其他的镜头。分剪的作用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戏剧性;

②调整不合理的时空关系;

③创造紧张的气氛和悬念;

④增强节奏感。

时间是分剪插接的重要因素,镜头被分剪多次使用时,应将插入动作的时间去除,不可能将一个镜头一分为二直接插入另一个镜头,这样会让节奏拖沓。所以在原镜头的动作及时间点上要特别加以分割、取舍。

(2)挖剪

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动作、人、物或运动镜头在运动中的某一部位上的多余部分挖剪去。挖剪是将一个完整的镜头中的某一部分动作去掉,避免画面跳跃感,确保动作的连续性和鲜明的节奏感,一般在弥补拍摄时的失误或剧情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运用。挖剪的分类如下:

①固定性镜头的挖剪。中间挖掉一部分后,仍然是本主体接本主体,镜头固定,主体也是固定的,两点相接处不应有破绽;

②运动性镜头的挖剪。将一个运动着的镜头中不需要的部分挖剪掉;

③等距离的挖剪。挖剪的画面和保留的画面各自的长度相等,能使不真实的动作获得真实的效果;

④固定性镜头内主体动作的挖剪。准确地选择剪接点,在动作最相似的部位剪接。

(3)拼剪

将一个镜头重复拼接,是只有在镜头不够长,补拍又不可能的情况下才会运用的一种剪辑手段。比如把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截取并不断使用,使之看上去像一个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固定镜头。

分剪、挖剪和拼剪这三种剪辑技巧是影视剪辑手法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剪辑技法。

(五)微电影转场的处理

微电影的转场是指句子间、段落间的场景转换。转场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形成段落隔断,使观众有明显的情节感;其二是使画面具有连续性,将不同时空场景下的时空段落进行联结和统一,但要求视觉上的连贯性,不能让观众觉得镜头变化太唐突,要符合视觉体验,从而形成完整、流畅的影像作品。

1.微电影转场划分的依据

微电影剧本的场景设计通常分为日景、夜景、外景和内景4个部分,还可以根据场面的时间段落、空间段落和情节段落做更细致的划分。时间段落主要以情节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场景划分,可以分为早晨、中午、晚上等;空间段落主要以地点的转换进行场景的划分,可以分为校园、宿舍、餐厅、教室等;情节段落主要是指内部情节发展或变化较大,可以按照情节内容进行分解,比如分为回国前、回国后等。

2.微电影转场的分类及技巧

微电影转场从创作手段上,可分为有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

有技巧转场是指利用光学特效技巧转场,也就是指利用后期剪辑软件中内置的特技滤镜完成转场,常见的有叠化、淡入淡出、黑场、划像等。在微电影中,为了表现大场景的转换,最常用的就是淡入淡出的技巧转场。在微电影《田埂上的梦》中,当主人公卓君在山村小卖部的电视上看到真人秀报名宣传片时,特写镜头推上去后,画面淡出,黑场,场景由山村转场到真人秀比赛现场的舞台上。恰当使用这种转场方式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缓解画面跳跃感,但是滥用则容易画蛇添足,破坏作品整体节奏。

无技巧转场就是不用技巧手段来“承上启下”,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个段落或者两个场景,常见的直接切换转场技巧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利用承接关系转场

利用上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利用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面转换既流畅又有戏剧效果。

(2)利用相似性因素转场

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近、位置重合,在运动方向和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以此来达到视觉连续、转场顺畅的目的。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导演利用相似表情,实现阿甘由现实到回忆小时候的场景转换,场景由现在的时空转换到小时候的时空。

(3)利用特写转场

特写具有强调画面细节的特点,可以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特写镜头没有明显的环境特征,因此特写转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产生的视觉跳动。人物传记片《海上钢琴师》中有若干处特写,其中尤以“一双眼睛”的特写转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中是婴儿的眼睛特写时,镜头拉出,完成了主人公由婴儿到儿童的转变,转场简练而流畅。

(4)利用反差因素转场

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这种方法适合于大段落的转换,常见方式是两极景别的运用。前后镜头在景别上的悬殊对比,能制造明显的间隔效果,使段落感较强。

(5)利用遮挡元素(或称挡黑镜头)转场

遮挡是指在上一个镜头接近结束时,镜头被画面内某形象暂时挡住,形成暂时的黑画面,下一个画面主体又从摄像机镜头前走开以实现场合的转换。上下两个相接镜头的主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主体挡黑通常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强的冲击,同时制造视觉悬念,而且由于省略了过场戏,加快了画面的叙述节奏。电影《罗拉快跑》中,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进行转换的时候,镜头用仰拍的角度拍摄钱袋被抛到高空垂直下落,直至镜头被钱袋挡住的过程,形成暂时黑画面,下一个画面直接切换到第三个设计情节中罗拉家中的电话机,从而实现了时空场景的转换。

(6)利用运动镜头或动势转场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完成地点的转换,或者利用前后镜头中人物、其他物体的动势可衔接性及动作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电影《罗拉快跑》中,两个设计情节在进行转场时,前一个画面是被高高抛起的红色钱袋,后一个镜头是被高高抛起的电话听筒,利用两个镜头中物体的动势,两个镜头来回切换,当画面停止在听筒回落到红色的电话机上时,时空上实现了切换,由上一个故事情节,转换到下一个故事情节。

(7)借助景物镜头作为两个大段落间隔

以景物等镜头转场既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景物风貌,又能表现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景物镜头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弥补叙述性素材本身在表达情绪上的不足,为情绪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又使高潮情绪得以缓和、平息,从而转入下一段落。

(8)利用主观镜头转场

主观镜头是指借人物视觉方向的镜头,用主观镜头转场就是按前后镜头间的逻辑关系来处理场面转换问题,它可用于大时空转换。在微电影《LEAVE ME》中,大部分的时空切换都是依托于主观镜头,比如前一镜头是父亲看相机,下一个镜头是儿子停留在不同的时空里。

(9)利用声音转场

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手段和画面配合实现转场。具体操作上体现为利用声音先于视频叠加在上一个镜头的末端,可以有效和更平滑地实现过渡效果。电影《泰坦尼克号》多处利用声音来完成转场,其中,老年的Rose用她的一句对白:“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梦幻之船’……”便将镜头切换到几十年前Rose登上泰坦尼克号的那一天,实现了由现在时空到过去时空的转场。

转场方式还有许多,比如利用字幕、情绪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无技巧连接不是不要技巧,而是需要更巧妙的艺术技巧。前期镜头拍摄、安排上要有所设计、有所选择,才能使得上下镜头具备合理的过渡因素。

(六)微电影剪辑的节奏

在微电影剪辑方面,无论是叙事剪辑还是表现剪辑,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元素就是节奏,在影片里面,有些戏会剪得短一点,有些会剪得长一点。通过镜头的剪辑,可以产生影片的节奏,调整观众抑制或兴奋的观影心理,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

1.微电影节奏的定义与分类

影片的节奏,是指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镜头中形成的影片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的感觉。节奏贯穿于整个微电影剪辑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节奏是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也称为叙事性节奏,是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是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摄影机运动以及镜头切换的速度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的产生因素包括景别、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镜头焦距和剪辑率。剪辑率即镜头转换的频率,它是由那些占有一定长度、一定放映时间的镜头序列中所包容的镜头的数目来计算的。当这一个镜头序列中每个镜头时间相对都比较长的时候,称为“低剪辑率”;当镜头序列中每个镜头时间相对都比较短的时候,称为“高剪辑率”。好的节奏剪辑应当做到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相统一。

2.微电影节奏剪辑的影响因素

(1)利用镜头长短创造节奏

运用不同长度的镜头组接创造节奏,比如微电影《田埂上的梦》的结尾处,多个长度为3~5秒的卓君在不同时空的舞蹈画面,展现主人公为了登上舞台所付出的努力,快速营造的强烈节奏感让人在感动的同时也禁不住热血沸腾。

(2)利用镜头运动与组接方式创造节奏

镜头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不同的运动方式往往能够形成不同的节奏特点,如推镜头的节奏感和冲击力更强,也更能突出重点;拉镜头的节奏比较舒缓。另外,通过“动接动”和“静接静”,镜头的组接方式也能形成不同的节奏,“静接静”往往更为短促有力,而“动接动”往往更为流畅舒缓。

(3)利用声音创造节奏

前面已经提到过,声音中包括对白、音乐与音响。声音元素的有效运用能够对节奏的调整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激烈的对白能够加快影片的紧张感,使影片节奏加快;没有对白会增加影片的沉闷感,使节奏变得缓慢;音乐音响同样可以延缓影片节奏,或者通过音乐的节拍变化来丰富节奏。

在处理不同的微电影类型时,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基本的节奏,就像音乐里的拍子一样,还应该在中间找一些不同的节奏来调整影片或画面。有可能前面的铺垫剪辑会故意剪得很平,平淡到一个点,然后突然变得很快,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按常规理解,功夫片节奏一定很快,其实有些功夫片也很慢,比如电影《英雄》中有一场戏是张曼玉和章子怡在胡杨林中的武打戏,导演希望有优美的感觉,而不是厮杀的感觉,因此剪辑师在影片中把画面放得很长,就像舞蹈一样,使动作表现更为完整。

这里简单介绍了一下微电影剪辑的技巧,合理运用的前提都是依据各种技巧的表现特点,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地掌握蒙太奇语言。这些技巧并没有涵盖所有连接镜头、转换时空、分隔段落的手法,技巧是可以不断创造发展的,而且这些技巧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要是适合内容、体裁、风格样式的方法都是恰当的,也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