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电影拍摄技术:标准信号与艺术效果

微电影拍摄技术:标准信号与艺术效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拍摄现场,没有专用标准外接监视器的情况下,可把摄像机彩条设置打开,这是生产厂家预设的标准信号。白平衡表现的调节指的是有意使白色平衡与实际光源色温不一致,以造成某种特有色调的艺术效果。因此,焦点的调节不但是拍摄微电影的基本功,也是拍摄一切视频节目的基本功。

微电影拍摄技术:标准信号与艺术效果

摄像机虽只有专业级和家用级两大类,但各类型号数不胜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各生产厂商竞争的加剧、设备的更新换代,摄像机型号还会不断增多,所以,摄制人员要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微电影开拍前,应给摄影师留有一定的时间熟悉设备性能。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微电影制作通用技术,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一)摄像机的调节

为拍摄好微电影,摄像机需要进行必要的设置和专门的调整。现分别介绍如下。

1.寻像器调节

摄像师可能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拍摄时图像质量令人满意,但在编辑机上重放时却发现图像质量与拍摄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这有可能是没有调整好摄像机寻像器,是它“欺骗”了摄影师的眼睛。

寻像器也叫取景器,是一个小型监视器(监看用电视机),同时还具有监视记录和重放的功能,它的作用是让摄像师看到摄像机监看镜头所拾取图像的取景范围、曝光度、图像清晰度等,以便给摄像师正确操作摄像机提供参考。

寻像器相当于一个监看用小型黑白电影机,有亮度(bright)、对比度(contrast)、轮廓(peaking)等控制调节按钮,通过调节,可以分别得到不同的监看图像质量。如果调节不当,便会影响摄像师对光圈大小设置的判断。

在拍摄现场,没有专用标准外接监视器的情况下,可把摄像机彩条设置打开,这是生产厂家预设的标准信号。通过监看这些黑白“彩条”的明暗层次,可对寻像器的亮度和对比度做出正确的调节。

寻像器目镜上还有屈光度调节。它的原理是在监视器屏幕前装一块镜片,通过调节镜片的前后距离达到适应各种眼睛(近视眼、老花眼)的目的。如果屈光度未经调节,摄像师有可能在图像一片模糊的状态下进行拍摄,这样将无法判断焦点是否清晰。

此外,还可通过菜单功能把摄像机设置状态显示在寻像器上,让摄像师做到心中有数。如目前是否使用了电子快门、增益功能(此类设置将会对图像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录像带余量、电池电量以及当前使用的光圈系数和变焦范围等。

2.白平衡的调节

要拍好微电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将画面色彩还原正确。为此,在每个场景拍摄前都应调节白平衡。白平衡调节分两步:粗调和细调。白平衡调节类型也分两类:再现的调节和表现的调节。

粗调是指通过滤色片设置将摄像机色温大致调节至与实际光源色温一致。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如太阳光下的光源色温约为5600K,阴天室外光源约为6000K,室内碘钨灯环境下色温约为3200K。我们可以用滤色片设置的方法进行初步调节,具体操作如下:

专业摄像机通常设有4个滤色(光)片,分别为1号至4号片。1号片为灯光型,镜片呈透明状,不滤色也不滤光,是摄像机生产厂家专为3200K色温设置的。2、3、 4号片为日光型,采用增加镜片上的橙色成分的方法将日光中的蓝色成分滤去,从而达到色彩平衡。其中3号片只滤色、不滤光,适合在阴天或不受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下使用。2号和4号片既滤色又滤光,适合在阳光直射环境及高亮度、高色温环境使用。如2号片增加了1/8或1/16ND中灰镜片,只允许原来1/8或1/16的光量通过,适合阳光直射环境下拍摄;4号片增加了1/32或1/64ND中灰镜片,允许的光通量更少,适合在高原、海滩、雪地等高亮度、高色温环境使用。在实际拍摄中,只要把相对应的滤色片设置正确,粗调就算完成了。

细调是指启用摄像机内部电路使摄像机色温与现场光源色温相一致。滤色片设置完后,摄像机色温与实际光源色温大致相同,但并不精确,要做到精确,还必须细调。

细调的方法:用一张白纸或其他白色物体置于镜头前,使之充满整个寻像器屏幕,拨动白平衡调节开关,摄像机将自动完成白平衡调节,并将调整结果在寻像器屏幕上显示。色彩平衡调节的精确度如何取决于白纸或其他白色物体的纯度。如果是一台长期没使用过的摄像机,还需要调节黑平衡。黑平衡调节拨动黑平衡调节开关一次即可。

以上是白平衡再现的调节,根据影片需要,有时还需进行白平衡表现的调节。白平衡表现的调节指的是有意使白色平衡与实际光源色温不一致,以造成某种特有色调的艺术效果。表现的调节可以应用于整场电影,如电影《红高粱》全片色调为酒红色,《黄土地》整片色调为土黄色;可以应用于一场戏,如《英雄》中主角无名和秦王对话的一场戏色调为偏青色;还可以应用于单个镜头,如拍摄日出日落,强化日出日落的艺术效果等。在表现的调节中,画面色调取决于白纸或白色物体的颜色取向。如用偏红的“白纸”调节,颜色偏青;用偏蓝的“白纸”调节,颜色偏橘黄。它们是互为补色的关系,以此类推。

此外,现代摄像机还具备白色平衡自动跟踪功能,不过只适合于光源色温相对均匀的场景,如果光源色温变化太大,效果则不理想。

3.焦点的调节

拍摄微电影,首要的一点是使图像清晰,这是微电影完成叙事功能的保证。当然,如果是写意,则另当别论。即便如此,虚实的结合也不应该盲从,而应胸有成竹,做到运用自如。因此,焦点的调节不但是拍摄微电影的基本功,也是拍摄一切视频节目的基本功。

一般情况下,调焦是通过一边观看寻像器中的画面,一边调节聚焦环来完成的。如果所摄物体比较细小,调焦又需要十分精确,为防止目测失误,可通过测量实际距离,再对准摄像机镜头上的刻度线来实现。如画面无景深范围的特殊要求,也可采用缩小光圈以扩大景深范围的方法。

摄像机镜头的光学特点是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长焦镜头景深范围小,因此,焦点的调节主要针对长焦而言。为保证焦点清晰,摄像师常采用先把镜头推至画面的细部,聚焦完后再拉回所需画面构图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画面焦点有足够的清晰度。例如,用长焦拍摄演员的近景画面,如果只在近景画面上聚集,目测很难保证画面焦点准确,这时应该把镜头推至演员的眼睛或鼻梁等细部,聚焦完后再拉回近景画面,这时拉开后也是清晰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拍摄过程中即使变焦,被摄物体也不会模糊。但是,如果摄像机或者被摄目标移动了,则需要再次调焦。

当摄像机运动、被摄主体运动或者两者都在运动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在原有景深不能保证画面清晰的情况下,应采用跟焦手段。跟焦,即不断根据被摄主体的移动而随时调焦距,使焦点始终聚在被摄体上,保持被摄体清晰。

同样,现代摄像机大都具备跟焦功能,不过它只对画面的中心点跟焦。如果被摄主体不在中心位置,自动跟焦功能将无法实现。

4.光圈的调节

在微电影的拍摄中,光圈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所摄画面的清晰度。摄像机一般具有光圈自动调节和光圈手动调节两种方式。

自动光圈是根据进光量自动设定光圈系数并自动调整光圈孔径。如果需要平均曝光,这个功能就非常有用;如果希望画面看起来暗一些,或者想达到背景亮前景暗的效果,就需要改用手动光圈。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画面最重要的部分正确曝光,必须牺牲整体曝光。为了使曝光准确无误,可以将镜头推到图像的最主要部分(如演员脸部),用瞬间自动光圈测定光圈系数,再松开自动光圈按钮,使光圈固定下来,并根据构图需要拉开到适当位置进行拍摄,用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画面可以保证主体目标的曝光准确度。在被摄主体处于明亮或较暗的背景之前时,这种做法更加实用。因为这时如果采用自动光圈,系统会根据明亮或黑暗的背景确定曝光量,使拍出的人物过黑或过亮。而按照上述方法调整光圈,被摄主体就可以获得适当的曝光。

在光圈自动调节方式下,可以选择基准电平,使摄像机应付更广范围的选择。(www.xing528.com)

它有三种设定方式:逆光、聚光灯和标准。在自动光圈调节模式下,按相应的按钮,指示灯会亮。标准方式,即处于标准光线条件状态;逆光方式,即以图像电平的平均值作为调整自动光圈的基准。当被摄物处在逆光情况下,如果用标准自动光圈系统拍摄,物体会显得很暗。采用逆光方式,须为该物体选择适当的光圈。聚光灯方式用于聚光灯的场面,这时峰值电平被作为调整自动光圈的基准。若用标准自动光圈系统摄像,物体则会显得太亮。

5.后焦调节

专业摄像机有后焦调节功能。在不改变后焦出厂设置的情况下,摄像机从广角到长焦画面都是清晰的,但如改变了后焦距的出厂设置,所摄画面有可能长焦能找到焦点,而拉开后广角反而焦点模糊,所以要进行后焦调节。

调节方法:先将镜头推至远处物体,调节调焦环,使画面清晰;再将镜头拉开,如果画面不能保持清晰,则在拉开位置调节后焦Ff环(注意松开Ff环的锁定螺钉)直到画面清晰为止;再将镜头推回原位,看画面是否清晰,如不清晰,再微调后焦环。反复调节广角和长焦后焦,直到拉出和推上时画面都能保持清晰为止。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专用的后焦调节卡,摄像机在3米远左右的距离对着调整卡进行调节。

一般情况下,后焦不要随便调节,只有在镜头长期使用或遭受碰撞后,后焦距失准导致画面模糊才需要重新调节。后焦螺丝不固定,为调节状态,可在必要时调节后焦距范围,有利于在广角状态下近距离拍摄主体,以达到某种创作要求。通常,专业摄像机广角状态下的最近清晰点在0.6~0.9米,近于这个范围的物体的焦点将成虚化状态。如果需要广角拍摄更近距离的物体并使之清晰,就要靠调节后焦距来实现。

(二)声音的录制

在微电影制作中声音的录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影片质量,这也是多数非专业电影制作人最感头痛的问题。

1.用机头话筒录制声音

微电影拍摄现场的声音录制可以分为两大类:现场环境声和演员对话的声音。演员对话的声音要求较高,既要求声音清晰(声音过大或过小均属于声音不清晰),又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声,这样录制出来的声音才具有真实感(现场感)。用机头话筒录制声音一般只限于在场地较小的室内、演员表演的区域范围不大的情况。为保证录音清晰,演员表演时可有意提高音调,但痕迹不能太重。此外,应尽可能地减少现场无关人员,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声音干扰。

摄像机机头话筒较短,是非指向性的,也就是说,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均有可能被话筒拾取。因此,现场演员的对话声音要远强于现场其他声音,才有可能被清楚地录制下来。

现场拍摄时,声音将通过机头话筒传输至摄像机,并在摄像机寻像器中转换成音频电流显示出来。音频电流的强弱在调音台或其他设备的音频表中用分贝(db)表示。如果不考虑声音的强度,只从声音质量看,只要是在负值范围内,音质就是好的,在拾取过程中是不失真的;超过0dB,在正值范围内,声音就可能失真。dB数值越大,失真越严重。而在摄像机寻像器中,音频的强弱是用排成一排的长方块表示的,音频电流越高,所显示出来的长方块越多。当音频电流达到dB时,会有白色的竖线显示出来,超过白色竖线,表示成了正数,声音便可能失真。因此,在拍摄微电影时,音频电流应控制在-9dB~-6dB,最大音量在0dB左右。

音频电流的大小除与声音本身的大小有关外,还可以通过音频电流控制旋钮调节。音频电流控制旋钮多半位于摄像机机身的前下方,标有刻度,朝左前方调节,音频电流减小;朝右前方调节,音频电流增大。

用机头话筒录制声音,为双声道;用外接话筒(如采访话筒)录制声音,则为单声道。因此,用机头话筒拾音时,还应注意调节两个声道的电平,使之平衡。专业摄像机有自动电平控制录音和手动电平控制录音两种方式。自动录音的原理是,当外界声音较小时,电平将自动提高;当外界声音过大时,电平将自动降低。自动录音方式在录制野外难以捕捉的大自然的声音、录制如街市比较均衡的声音以及其他要求不高的声音源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录制演员对话的声音则不是很合适。其原因是当有演员对话声时,自动电平会将音量降至合适的范围;而当演员的对话声停止,或两句台词之间的衔接处无对话声时,自动录音控制又会将电平自动提高,使现场一些细小的杂音放大成为令人讨厌的噪音。因此,拍摄微电影应尽量使用手动电平控制录音。

2.用外接话筒录制声音

如果微电影拍摄现场较大,需要全景拍摄或长焦镜头拍摄,同时又要兼顾录制演员对白,采用机头话筒录音就比较困难,这时应考虑用外接话筒录音。外接话筒可以采用枪式强指向性话筒。指向特性又称方向性,表明传声器对不同方向的声音信号拾取的灵敏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电声指标。电视台新闻采访用的话筒就是一种指向性话筒。一般来说,话筒的筒身越长,其指向性越强,所以一些特别长的话筒又被称为枪式话筒。枪式强指向性话筒的特点是,话筒口指向声音源,声音将被较好地拾取,而偏离指向的声音,即使离话筒较近也不能拾取声音或拾取效果不佳。它和机头话筒的区别在于,机头话筒可以拾取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而指向性话筒则只拾取来自话筒所指方向的声音,这样可以很好地排除其他声音的干扰。

专业指向性话筒多为电容话筒,非专业录音话筒多为动圈话筒,电容话筒的音质优于动圈话筒。专业指向性话筒除电源开关外,还有M和V两种选择。M档拾取的声音频率范围较宽,适合于录制音乐。现场声的音源比较复杂,音频范围较宽,也适合用M档拾取。V档限制或削减低频率声音的进入,使高频声音更纯、更清晰,主要用于拾取人物说话的声音,所以录制演员的对白应选择V档。

理想的工作状态下,话筒与声源的距离应在25~33厘米,这借助话筒挑杆可以做到。把话筒举至演员上方,既可使录音更加清晰,又可防止话筒进入画面(图5-1)。

话筒挑杆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且一般都配有防风罩,在室外录音时可防止空气摩擦对录音产生影响。质量好的话筒挑杆套件还配有录音机,借助录音机存储卡可以把所录声音直接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声音文件。

(三)拍摄技巧

拍摄微电影比平时的录像更复杂、更难,不仅设备方面更全面,在拍摄时要掌握技巧才能使拍出的影片达到理想的效果。

图5-1 话筒挑杆

1.熟悉拍摄环境

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拍摄微电影时,不仅要保证拍摄的设备器材完好无损,能正常使用,更重要的是在开始拍摄前,一定要对拍摄的环境了如指掌,以便更好地安排拍摄进程,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进行拍摄,也能避免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在拍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身边以及身后的环境,尤其要注意一些可能存在的变数,把安全放在首位。不仅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此,很多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人员也必须注意。

2.运用摇镜头处理宏大场面

微电影的场景虽然没有正常电影那么丰富多彩,但还是很多变的,针对不同的画面场景,有不同的拍摄方式。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摇镜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拍摄手法。当所拍摄的场面过于宏大,即便运用广角镜头也无法将整个所需画面完整拍摄时,便需要运用摇镜头的拍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上下与左右两种摇摄,只要将摇摄的要领掌握好,在拍摄过程中便不会出现画面抖动的现象,从而保证微电影画面的质量。

3.运用移摄的方法抓拍

移摄指的是将摄像机安放在移动物体上,借助移动物体的运动来完成摄像机的移动拍摄,运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画面称为移动镜头。在运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微电影拍摄时,常常会用到移动拍摄这一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画面框架始终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画面内的物体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会表现出位置的不断移动,主要分为前后、左右、弧形、上下4种拍摄手法。

4.跟摄时紧跟拍摄主体

跟摄指的是摄像机沿着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进行跟随拍摄的拍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被称为跟镜头。在跟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准确跟上被拍摄的主体。在这一点上,如果镜头晃动或跳跃的幅度过大,会影响拍摄效果和画面质量,也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拍摄人员与被摄主体之间的速度要基本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拍摄出质量更高的微电影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