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笔与悬念
在微电影剧本创作中,高度浓缩的故事、短时间内的情节跌宕、以人物及矛盾冲突为核心的悬念设计,特别是那些逆预见而行且又符合情理的结构安排,能极大地调动受众的观赏兴趣,是吸引观众眼球、形成并赢得微电影品牌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微电影的生命活力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为浓缩中透精华、冲突中设悬念、演进中有突变、寓意中释主题。
1.“发现”与“突转”——矛盾冲突结构方法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认为,在一部戏中,“当其中一个场面完全突出于其他场面之上,在观众的脑海中产生了特别动人的印象,十之八九会发现这场戏里包含着一个突转。这样的场面是戏剧中的精华,是戏中最有戏的戏,它是个十分集中的、精彩的激变”。
威廉·阿契尔所说的戏中戏就是指当情节铺垫达到一个高潮时,观者就会“发现”剧情马上发生“突转”,这个故事情节由铺垫到高潮,再由高潮突转激变的全过程,就是戏剧结构设计的精华所在。微电影剧本的结构设计其实也遵循上述原则和方法,其区别就在于“启式”往往从高潮入手。在这个高潮的铺垫中,为节省时空,一般采用回溯过去,突出人物语言,浓缩故事进程,利用“不可能”来设置悬念等方法,形成开端高潮,而后迅速突转,使故事在一开始就在观众心中形成纠结和震撼。微电影的这种结构设计使“启式”部分被大大压缩,也为结构中部在高潮的基础上建构起更激烈的矛盾冲突创造了条件。此种结构方式在戏剧结尾的结构表达上是开放的,是以高潮、悬念或自然方式结尾,还是以悲壮方式结尾,主要是依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
2.伏笔与悬念——情节描写结构方法
伏笔也叫伏线,它是对作品中尚未出现的重要情节的一种预示。为了使剧中的重要情节出现得符合情理且很自然,就需要在这些情节发生之前预先安排好伏笔。一般来说,伏笔在开端与发展部分使用得比较多
戏剧中的悬念是指引起观众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命运关注的技巧。通俗地讲,就是观者对剧情发展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西方戏剧理论家普遍认为,悬念是引起欣赏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魔力。悬念通常设置在故事情节之中,一般设置在高潮的铺垫处,也可以设置在故事的开端与结尾,还可以设置在故事中部的情节转换处或故事中的平淡之处。这些依剧情需要设置的悬念都会起到引起兴趣、抓住眼球的效果。伏笔与悬念通常结伴而生,伏笔有时就是悬念,有时是为悬念做铺垫。为了铺垫戏剧高潮,也有将伏笔与悬念连接在一起使用的。比如微电影《调音师》讲述了一个伪装成盲人的调音师误入险境,被雇主的妻子凶残杀害的故事。其中,作品开端用倒叙方法设置的凶杀情节即是整个故事的伏笔,也为观者急于了解案件背景设置了悬念。
(二)人物设置技巧
戏剧讲究的是人—人的动作和反应,人物设计得好会提升一部作品的水平。但在微电影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纠结人物塑造,其短小的特质使得我们无法在故事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人物性格。如果非写不可,最好一笔带过,或坚强或软弱或博学或胆小,这些都可以稍加描写。其中有4个要素是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注意的,即人物的年龄、工作、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
在微电影中展现一个人物,以上4点就可以将人物说清了。比如,玛丽是一个25岁的消防员,单身,没钱。在我们面前,这个人就已经比较清晰了。再比如一个70岁的老会计,已婚并且收入丰厚,那么这个人物形象在你眼前就已经很明晰了。但这并不是让大家去塑造一些很刻板的形象,动作和反应要多过性格描写。比如,一栋楼着火了,消防员玛丽会救人,老会计会躲起来,但如果消防员躲起来,老会计冲进火场救人,那两者的性格表现会让人大吃一惊,对于人物的塑造就多了一种可能。
在进行人物设置时,不要怕自己的想象力多么不着边际。在一开始设置人物时,编剧也很难预料其性格的走向,所以不用过度描写人物性格,塑造人物的性格重点看演员的演绎。人物的塑造,不仅要靠编剧的编写,而且要靠剧情发展来展现人物,这就是戏剧性。让人物做出合理但在观众意料之外的事情,是一个好编剧的必备技能,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人物创意,也就说明编剧没有将人物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所以,人物不一定非要可爱,把人物置身于冲突之中,让人物的动作充满特点且可信就可以了。
【注释】
(www.xing528.com)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美]戴维·波德威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电影艺术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法]弗朗索瓦·若斯特,[加]安德烈·戈德罗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美]布鲁斯·F.卡温著;李显立等译.解读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加]安德烈·戈德罗著;刘云舟等译.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6]同上。
[7][俄]尤列涅夫编;魏边实等译.爱森斯坦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8][法]保罗·利科尔著;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9][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10]同上。
[1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