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是相对于电影而言的。要了解微电影的由来,首先必须了解电影的历史。电影的产生源于19世纪世界科技的进步。
1832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依据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诡盘”,使静止的画面能变成活动的图像。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成功研制了“活动电影机”,并于当年3月22日在法国巴黎科技大会上成功举行了他们自己摄制的影片《工厂大门》的首映。1895年12月28日,他们正式面向社会公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一批纪实短片电影,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也因此被誉为“电影之父”。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先后出现了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4D电影、宽银幕电影、巨幕电影、动感电影等形式。它在带给人们美好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电影可以将文学、艺术、生活等元素综合起来,并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它的诞生和发展必然记录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历程。
那么,微电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上“微”的名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社区……我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高效率、信息接收方式碎片化的“微时代”。尤其是对于影视爱好者来说,“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词语:企业为了宣传推出广告微电影、人们举行婚礼要拍摄爱情微电影、影视爱好者和专业创作者拍摄故事微电影等。
在国内,由于微电影兴起的时间不长,目前仍属于新生事物,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要想知道什么是微电影,必须先要了解微电影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电影时长为90~120分钟,也有的电影时长超过150分钟甚至更长;而微电影的时长一般为30秒~20分钟,也有时长超过30分钟的微电影,但一般最长不超过60分钟。翻开世界电影史,电影诞生初期的许多影片都属于短片范畴。如果以时长来定义“微电影”,那么世界电影诞生之初的短片电影其实就是“微电影”。
然而,微电影之所以在称谓上有别于电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微时长”。那么,构成微电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需要从人员、剧本、资金、设备、器材、技术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和分析。
拍摄微电影无须像拍摄电影和电视剧那样配备庞大的摄制团队,也不需要像拍摄电影大片那样动辄耗资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只要有了拍摄主题(剧本),一般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利用微小的资金投入就可以独立完成一部微电影。由于拍摄微电影对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使用摄像机、单反照相机、手机等具备摄录功能的设备即可完成拍摄,后期只需利用一般的电脑软件就可以进行剪辑和特效处理。所以,微电影的显著特点就是投入成本低廉、大众参与度高、制作周期短。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微电影作品。(www.xing528.com)
我们可以从更为专业的拍摄工具和传播介质上来区别电影和微电影的创作过程。电影的摄制过程是用摄影机通过感光将拍摄对象摄取在胶片上,经过胶片冲洗、复制拷贝,最后用放映机将这一光影形象投射于银幕。一般来说,电影比较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电影院线传播。在数字电影时代,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是通过专业的数字电影摄录和放映设备进行的,其后期处理也是由专门的电影设备完成。而微电影的摄制过程一般由家用摄像机或便携式高清摄像机,甚至是单反照相机、手机等具备摄录功能的工具完成,其后期剪辑和包装一般是使用家用电脑或者便携式设备完成,同时微电影的传播也是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颠覆了传统的电影摄制和播映模式,降低了电影的生产成本,缩短了电影的拍摄周期,加快了电影的传播速度,拓宽了电影的播映渠道。由于制作和播出的简单化和制作成本的低廉化,微电影使更多的影视爱好者有机会参与到电影行业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将微电影定义为由“微团队(1~10人)”进行“微投资(几千元到十几万元)”在“微周期(一天至几周)”内运用电影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具有特定主题的“微时长(30秒~60分钟)”影视作品。有人把微电影的“微时长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资金投入”简称“三微”原则,这个特性也是目前国内微电影行业公认的一个准则。
国际上对微电影的探索和运用是从拍摄广告片开始的。2001年,由美国电影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担任执行制作的八部系列电影广告片The Hire就是对微电影最早的尝试。这8部短片电影广告是宝马汽车公司(BMW)邀请当时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8位导演完成的,包括《冷血悍将》导演约翰·法兰克海默的Ambush、《卧虎藏龙》导演李安的The Chosen、《重庆森林》导演王家卫的The Follow、《偷拐抢骗》导演盖·瑞奇的Star、《爱情像母狗》导演伊纳·瑞特的Powder Keg、《变脸》导演吴宇森的Hostage、《天龙特工队》导演乔·卡纳汉的Ticker、《红色风暴》导演托尼·斯科特的Beat the Devil。这8部系列汽车广告片突破了传统汽车广告的制作方式,8位导演在影片中分别从速度、时间、时尚、机敏、预知、关爱、娱乐、怜悯这8个角度诠释了宝马汽车的优越性能,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宣传效果。
国内较早的微电影是2001年由年轻导演伍仕贤自编自导的香港影片《车四十四》。这部时长11分钟的影片公映后频频获得国际电影短片大奖,轰动了十几个国际电影节,并在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2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和2002年佛罗里达电影节上获奖,这是华语电影短片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随后,《车四十四》的成功带动了内地媒体的火热报道,也引起了国内外对中国短片电影的关注。
真正开启中国微电影时代的电影短片是2010年由吴彦祖主演的90秒电影短片《一触即发》。该剧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了男主角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全转移,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故事(图2-1、图2-2)。
图2-1 《一触即发》剧照(1)
图2-2 《一触即发》剧照(2)
《一触即发》这部影片与一般的网络短片不同,其拍摄使用了最新的高清摄影机,画面质量精美,视觉效果炫酷,号称国内第一部“大片级”网络微电影。从影片的质量和热度来看,堪称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
近几年来,国内微电影蓬勃发展,故事片、纪录片、商业广告片、公益宣传片等各种类型的微电影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微电影爱好者和电影、网络视频制作人开始投入到微电影行业中来,促进了国内微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由于微电影能够通过网络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终端、移动多媒体、智能媒体设备等平台上播放,并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传播,所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