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0-6岁)的视觉特点及发展

婴幼儿(0-6岁)的视觉特点及发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视觉、听以及大脑对于感知觉的处理相对都比较简单、缓慢。

婴幼儿(0-6岁)的视觉特点及发展

视觉:新生儿的视觉在15—20 cm最清楚,出生3个月后头眼协调好,5月手眼协调好,1—1.5岁可看到3 m 远,能区别形状,2岁视力为0.5,5岁视力为0.6—0.7,6岁视力达1.0。

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还不强。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

2.观察的精确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

3.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www.xing528.com)

4.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

5.观察的组织性。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视觉、听以及大脑对于感知觉的处理相对都比较简单、缓慢。对于节奏比较快速的总是把握的不是很准确,锁定不到快速移动的物体重心,同时对于幅度较小的活动也不会引起关注。这时候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物体运动的节奏和幅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节奏相对缓慢、运动幅度比较大的动作当中。那么这要求我们动画制作者、甚至是前期设计者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不但要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语言和思维能力、求知欲,而且在视觉与听觉上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动画片在播放的过程中准确完整地达到我们策划这个动画片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