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水陶”一词,本文援用建水陶研究者吴白雨在《对建水陶三个认识误区的澄清及根源分析》一文中所做出的“狭义”界定:特指历经明清划时代工艺革新后,具备“刻坯填泥”、“无釉磨光”工艺技术的建水陶制作技艺及其制品。[1]所谓“刻坯填泥”技术是指:依据陶土坯体上设计、勾勒好的图案,用尖锐的刻刀将需要剔除部分的表层泥料剔除,后用厚薄适当的片状物将剔除泥后形成的凹槽部分填入其他颜色的泥料、轻轻拍压,反复几次直至填入的泥料与未剔除部分一般平整且结合紧密。
建水陶约于清中后期兴起于云南省建水县境内,以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装饰的独特性而饮誉陶界,成为颇负声誉的民窑之一[2]。其形制包括笔筒、花瓶、烟斗、汽锅等文房与日常用具。文人审美的主导地位在建水陶装饰中尤为凸显[3],其装饰广泛涉及到文人画中所惯用的各种题材,如松、竹、梅、兰、菊、山水、诗词书法、“残帖”[4]等。
图1-1 各式建水陶烟斗 清末民初
A.“残帖”烟斗 王定一 B.竹纹烟斗 李月桥 C.人物纹烟斗 王受之
D.菊花纹烟斗 叶子香、马吉生(www.xing528.com)
清末民初,建水陶备受追捧,时人以得一器物为荣耀:王定一[5]装饰的一只“云斗”可换“大锡”一张[6];云南省博物馆现藏一尊“残帖”博古瓶(图2-1),为民国时期云南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尧院长迁居时所得贺礼;滇军将领龙绳曾[7]也收到过一尊专门为祝贺其新居落成烧制的“残帖”长颈瓶;1946年,两对建水陶观赏瓶作为生日贺礼,被献于蒋介石;建国初期,建水陶作为国礼用于国际交往,向逢春[8]晚年的一件“残帖”双耳兽头博古瓶即是为苏联领导人特别定做的[9]。
图1-2 建水陶书法装饰作品 清末至民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