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又名黄花,金针菜,中药称萱草。白居易的诗句中有“杜康能解闷,萱草可忘忧”,黄花自古有忘忧的雅称。
大荔县位于渭南东部,东临黄河,黄花主要产于沙苑一带。这里土质肥沃松软,排水性能好,极宜黄花生长。当地农民在花蕾未开的时候采摘,再经过笼蒸、凉晒或烘干等过程,使黄花干鲜适度,长期保存。大荔黄花针长、色佳、肉厚、味香、营养丰富,配以荤菜香而不腻。黄花木耳炒鸡蛋是极普通的菜,北京的打卤面也常放黄花。黄花入药能安神活血,解热消毒,健胃利尿。大荔黄花菜在全国品质鉴定会上名列同类产品之首,每年国家收购数10万斤,远销国内外。
关于黄花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早年沙苑有一对情人,男的叫秋生,女的叫金花。俩人定于八月十五办喜事。秋生的父亲要给儿媳妇准备彩礼时,缺少簪子,于是他外出去买,刚一出门,电闪雷鸣,霎时间空中飘落一个金簪子,老汉喜出望外。八月十五那天,金花打扮得如花似玉,不料被路过的刘财主看上,硬是派人抢走金花。金花怒骂刘财主,誓死不从,最后被刘财主活活打死。传说金簪子是王母娘娘赐给金花的结婚礼物。金花死后,秋生父子忍痛把尸体搬回家。换上新衣,梳好头,别好金簪,埋在地头。后来金花的墓前长出金灿灿的黄花,秋生便把这些黄花种在院子和田头。七月七乞巧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爱情故事。故事说,七仙女下凡同牛郎结婚,男耕女织,相亲相爱。3年后,他们生有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和王母发现织女在凡间成家,便派天神把织女抓走,从此夫妻分离。后来天帝只让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银河相见一次。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织女心灵手巧,民间在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逐步形成了乞巧的习俗。
唐代记录长安乞巧的诗文不少,如:“家家乞巧望秋,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在陕西各地区很流行,各地大同小异。咸阳地区七夕乞巧活动自有一番情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姑娘们就把精选的豌豆泡在盆里,盖上白布,放在阴凉处,三天两头换一次水。等到豆芽长到两3寸时,便集成束,并用彩线拦腰扎起来。等长到7寸左右,已经束上3~5条彩线,当地叫做“巧芽芽”。到了七月初七黄昏,由一位姑娘带头,将采来的柳枝扎成一个人形,用木勺做头,画上脸谱,披上衣裙,扮成织女,置于村头空地或柳荫下,唤做“巧娘娘”。有的地方还把“巧娘娘”放在秋千上,表示织女驾云下来。“巧娘娘面前放一香桌,上面供奉鲜花、水果,还有用面烙成的小巧玲珑的刀、剪、尺子。不少姑娘还把平日绣的枕巾、鞋垫等摆在香案上。随后,姑娘们跑在桌前的席垫上,开始唱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
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
我把巧娘迎下来。
牵牛郎,写文章,(www.xing528.com)
我把纸砚献上来。
我给巧娘献西瓜,
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
巧娘教我来描绘。
……
乞巧歌唱完,开始赛巧。只见姑娘们一个个微闭双目,做出各种动作,表示擀面、切菜、织布、绣花。其中穿针引线这一幕最有意思,几个针线能手围在“巧娘娘”四周跪下,闭着眼在巧娘娘的裙内穿针引线。这一习俗同《西京杂记》中所载的汉代彩女们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于开襟”几乎一样。待到入夜,姑娘们借着月光或灯光“占影测巧”。她们把自己生的巧芽芽放到水盆中,根据水中倒映的影像,测验巧在哪一方面。如,倒影像炊具,说明将来饭菜做得好;倒影像朵花,说明将来擅长于绣花。在看倒影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嬉戏说:“看你脸蛋俏不俏”,“看你辫子长不长”。
乞巧节源远流长,在民间已成为妇女社交游乐的节日,寄托着姑娘们比手艺的强烈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