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建有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西安有火车或汽车可直达芝川镇。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生于韩城(古称夏阳)农村,其父司马谈任西汉太史令。他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20岁后历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后来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8岁时因李陵一案受牵连,惨遭汉武帝的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笔耕不辍,历经16年完成巨著《史记》。
《史记》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史实和传说,开创中国编年史之先例,赢得后世之敬仰,号称太史公。
越过芝水上的芝阳桥,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称太史坡。坡下竖立一木牌坊,额书“汉太史司马祠”6个大字。从坡下到山顶有99个石台阶,山顶是祠院。台阶分为四段,每段用砖石依山势筑成4个平台。第一个平台上是第二个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比喻司马迁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个平台上有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4字,语出《太史公自序》中的“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登完石阶,迎面是朱红山门,门楣上有“太史祠”3个大字。祠院周围是砖墙,院内一前一后分别为献殿和寝宫。献殿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内设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马迁纪念日,举行祭礼。寝宫正中央有司马迁坐像一尊,泥塑着彩,高达4米。塑像面目祥和,长须飘洒,显得正气凛然。献殿内外,有石碑60多块,上刻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诗文。(www.xing528.com)
祠院后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马迁衣冠冢,墓呈圆形,高2米余,周围用青砖砌成,砖墙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有古柏一株,树分5权,如盘龙护顶。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现存建筑多为宋代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登上司马坡之巅,眼前雕龙画栋,身旁古柏参天。四下眺望,风光迷人,东有滔滔黄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见魏代长城,北可见芝水长流。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为司马祠题诗,并铭刻在新立石碑上,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前面提到献殿中挂有“文史祖宗”的匾额,这是在民国初年司马迁的后裔送的。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蒐东乡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小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前些年记者前来采访,问起他们的姓氏,得到的回答是:司马迁受刑入狱,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为什么要改“冯”和“同”2姓呢?回答说:司马迁遭厄运时,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同”、“冯”2字拮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不仅“冯”、“同”两姓以先祖光辉史迹自豪,整个韩城人也以司马迁骄傲。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市区建有宽畅的“太史大街”。在该街的西端的广场中,竖立着司马迁青铜塑像。这是西安美术学院精心设计的,看来气宇轩昂,生动逼真。其他以司马迁命名的文化教育单位有“司马迁图书馆”、“司马迁自修大学”、“司马迁中学”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地工商界也学会运用名人效应,创立了“太史啤酒”、“太史牌花椒油”、“太史酒楼”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