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也叫“乱弹”,是陕西最流行的戏曲品种,也是全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唐朝梨园乐师李龟年曾作《秦王破阵曲》,简称“秦王曲”或“秦腔”。其实,陕西简称秦,秦人的腔调自然称为秦腔。秦腔声乐是在陕西民间歌舞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本地小剧种的声乐,到了明朝已自成体系。
秦腔在关中一带最为流行,并按地域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秦腔。
秦腔的角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老旦、花旦、大净、毛净、丑等1余种,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化装和唱腔。秦腔的乐队分文气武场面。文场面的乐器有弦索、笛子、唢呐;武场面有鼓、锣、钹、邦子、牙子等。近年来又吸收了个别西洋乐器。秦腔伴奏的曲牌有300余种,先后受到宋词元曲的影响。唱板分塌、滚、摇、代、垫5种,除滚板外,还有苦音和花音之分,苦音表达悲戚;花音表达愉悦。秦腔的特点是以梆子按节拍,节奏明快;唱词多为7字句,讲究韵律;音调高昂激越,反映了秦人的爽直和豪放。
秦腔的剧本十分丰富,在中国各剧种中名列前茅。传统剧目主要以历史题材和神话故事为主,其中《三滴血》和《火焰驹》在20世纪50年代曾拍成电影在各地放映。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工团曾推出现代戏《血泪仇》,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解放后又推出《刘胡兰》、《西安事变》等新剧目。(www.xing528.com)
关中各地都有专业或业余秦腔剧团,许多村子的“自乐班”以秦腔自悦。在西安的几个秦腔剧社中,易俗社历史最久,名声最大。易俗杜成立于1912年,其宗旨是“开发民智”、“移风易俗”。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从北京到西安讲学时,先后三次观赏易俗社的演出,称赞说:“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随后,他把亲笔题写的“古调独弹”匾额赠给易俗社,还把讲学金捐赠给易俗社。
一方水土一方人,秦腔始终受到本地人的喜爱。许多剧团下乡演出,四面八方的农民像赶场一样争着观看。秦腔多次进京会演获奖。易俗社等剧团还应邀到日本和西欧演出,观众评价不凡。日本等国的戏剧家也专门到西安考察秦腔,交流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