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5公里,西临河,南接半坡村。这个博物馆是在原始公社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上建筑的,1958年开放,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圆形水他假山上有一位半坡少女塑像,她身着麻布衫裙,手提尖底瓶低头汲水,再现了六千年前半坡人生活的一个场面。水池两侧绿树成荫,两边是陈列室。水池东边不远,就是保护半坡人居住遗址的大厅,大厅正门有郭沫若题写的醒目大字:半坡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大厅外东北为陶窑遗址。
半坡博物馆有房屋遗迹45座,家畜栏两座,储藏东西的窑穴200余处,烧制陶器的窑址6座,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23座,生活用具万余件,还有兽骨、果核、腐烂的谷子等。从陈列和展示的东西可以看出,6000年前的半坡人以农耕为主,兼事打猎、捕鱼、采集和饲养家畜。当时是女性氏族社会,妇女备受敬重。半坡人过着集体劳动,共同分配生活资料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
半坡村落的房屋分方、圆两种,多为半地下式的。地上的房屋晚于半地下式的,以木料粘土为墙,茅草铺顶,方形房屋复原后呈八字形两面坡,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雏形。
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锄、石杵和磨盘等,还有骨铲、骨针等。从陶罐里储存的谷子和菜籽说明,半坡人很早已经从事农耕。渔猎工具多达644件,其中有箭头、鱼钩、鱼叉、网坠等。家畜遗骨包括猪、狗及少量牛、马、羊、鸡。(www.xing528.com)
陶窑和今天的砖瓦窑基本一样,烧制出的陶器的原料有细泥和粗砂。陶器主要有红、黑、灰3种颜色,形态各异,分别用于饮食、吸水、储存。值得一提的是汲水用的尖底瓶,造型符合力学上重心的原理,打水很方便。陶器上绘有动人的图纹,如跑鹿、鱼纹、蛙纹,还有人面兽纹、鱼鸟合纹。构思巧妙,富于想象力,不愧为珍贵的原始文化艺术。在陶器的边沿,刻画着各种符号,可能是甲骨文以前的象形文字,有待专家解读。
村落北部是氏族公共墓地,坑位严整有序,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二次葬又叫洗衣葬,即待尸体腐烂后收骨重葬,这一习俗今天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存在,半坡人小孩死后实行瓮棺葬,女孩的棺葬里,殉葬品尤为丰富,说明半坡人对小孩的重视,女孩厚葬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地位的重要。
为了改变以往静态陈列的单调,鼓励游客的参与和娱乐,1994年6月半坡露天氏族村开放,占地33000平方米的场地置有茅舍、“陶山”,化妆后的半坡人分别表演织布、射箭、摔跤、吹陶埙。游客可以观看和参与,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