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拍摄制作照片和视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手机拍摄制作照片和视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动接动、静接静的镜头(画面)组接基本原则,就是利用镜头(画面)状态、节奏的一致性来进行衔接,这样就会自然、顺畅,不急促、突兀。“动接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运动状态。

1.镜头(画面)组接的基本原则

第一,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的“动”指的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运动状态以及镜头(画面)本身是运动拍摄的;“静接静”的“静”指的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相对静止状态以及镜头(画面)本身是固定拍摄的。

动接动、静接静的镜头(画面)组接基本原则,就是利用镜头(画面)状态、节奏的一致性来进行衔接,这样就会自然、顺畅,不急促、突兀。

上述概念性太强,大家或许有些不理解,这里我们通俗地对动接动、静接静解释一下。

“动接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运动状态。比如某人跑步,第一个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跑步全景。第二个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跑步近景。这两个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就是“动接动”。 二是镜头(画面)是运动拍摄的。比如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画面),第一个镜头(画面)是推镜头。第二个镜头是摇镜头。这两个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也是“动接动”。不过“动接动”组接要注意镜头(画面)被拍摄内容、景别、运动方式和方向的变化,以及镜头(画面)起幅、落幅的取舍。比如摇镜头,第一个镜头是从左向右摇,第二个镜头是从右向左摇,这两个摇镜头可以组接在一起吗?有人说可以,但最好不要这样做。从左向右摇,再从右向左摇,看的人是不是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摆动脑袋?是不是有些头晕?要是摇与推、拉、移等运动镜头组接在一起,是可以的,就是被拍摄的内容在不一样的同时,前一个镜头(画面)的落幅和后一个镜头(画面)的起幅绝不能没有,而且时间要稍长一些。有时我们看到有些运动镜头的组接,比如摇镜头接推镜头,可以不要前一个镜头的落幅和后一个镜头的起幅,直接组接在一起。这样的“动接动”组接,也能说得过去。只要让人不眼花缭乱,又不莫名其妙,符合人类生存、生活常理及思维逻辑就可以。

“静接静”好理解,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相对静止的状态,比如被拍摄者是山川、湖泊、草原等,而且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即便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处于运动状态,也不是运动拍摄的。这些镜头(画面)的组接,只要把握好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景别运用,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动与静两个镜头(画面)可以组接在一起吗?没问题,要注意前后两个镜头(画面)内容的呼应关系,若没有呼应关系,就要把握好起幅和落幅的时间,不能急促停止而没有停留。

第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连续构成是指用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顺畅地表现同一个主体的动作或事物发展的流程,侧重于外部画面的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续,如某一奔跑的百米运动员等。对这一运动过程,采用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拍摄距离等拍摄多个镜头(画面)。

连续构成组接镜头(画面)的基本特点,一是每个镜头表现的是被拍摄者在整个工作或动作中的一部分或局部,镜头(画面)与镜头(画面)之间在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承接性。二是整个工作或动作的基本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镜头(画面)组接时要按照镜头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例如下页图一、图二、图三这三个镜头(画面),下页图一为分切烤羊肉,下页图二为分切好的烤羊肉准备装盘,下页图三为烤羊肉装盘。这三个镜头(画面)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过程,人们看到后自然就明白在做什么,无需多言。这就是连续构成组接镜头(画面)基本特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连续构成中,组接镜头(画面)的一般做法,一是根据动作的变化确定剪接点。若把图四与图五组接在一起,图五就是一个剪接点,因为图五相对于图四而言,动作变化更为明显。二是镜头转换处要有明显的视距变化。图六与图七相比,景别变化明显,两者无论怎么组接,都可以作为转换镜头(画面)组接另一个镜头(画面)。当然,要看组接的是什么景别或内容的镜头(画面)。如果景别一样,内容不同,可随便组接;如果景别不同,内容相同,要选景别不同的,或是将这两个镜头(画面)的顺序调换。三是镜头转换处要有明显的视角变化,如图八与图九对照。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对列构成是指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画面)表现的是不同被拍摄者的状态。由于画面中的不同主体在变化,所以相连镜头(画面)之间往往被视为存在着呼应、对比等某种逻辑关系,并且因此创造性地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或者发展出新的情绪效果,这就是镜头(画面)的对列作用。

这些镜头(画面)基本特点,一是被拍摄者及其运动状态在不断地变换,有时可能不一定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二是通过对这些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状态等的展现,可表达某种含义,揭示内在本质联系。

对列构成中的镜头组接一般做法,一是不同被拍摄者的镜头(画面)组接,不一定有视距的变化,同景别或不同景别都可以相接,但要注意拍摄角度的变化,一个拍摄角度,即“一顺子”。二是不同被拍摄者的镜头(画面)组接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www.xing528.com)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上面的一组镜头(画面),大家看了后,再与我们刚才说的联系在一起,有何感受?这些镜头(画面)的顺序是可以调整的。为什么要把图二与图三组接在一起呢?因为孙悟空从田野上腾飞而来,环视四方,看到乡村豆,这是自然组接。但这留下了悬念。孙悟空真是只为乡村豆而来吗?当然不是,后面还有大餐呢。有趣吧!

镜头(画面)组接的原则理解起来很简单,但要悟透了、玩活了、玩出艺术却不容易!

2. 镜头(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主要有切换、淡变和化变。

切换,就是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画面),像是串糖葫芦一样,不讲组接的技巧性,让镜头(画面)之间快速转换。这种组接方法,经常使用于动作、剧情相连的镜头(画面)之间,是电视新闻片各镜头(画面)之间常用的组接形式。

图一 

图二 

图三

淡变和化变,就是两个镜头(画面)转场时相互渐变,一个镜头(画面)逐渐隐没,另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让镜头(画面)之间缓慢过渡,不像切换那样快速转换。根据镜头(画面)的过渡情况,可以分为淡变和化变两种形式。

淡变,指屏幕上镜头(画面)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地缓慢地变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淡入,是画面从没有到逐渐清晰地显示。它有引人入胜的意思,多用在视频某一段落的开始,表示起点。二是淡出,与淡入相反,是画面从有到逐渐没有。它多用在段落结尾处,表示某一段落的结束。三是淡出淡入或淡入淡出,一般用在两个镜头之间,即前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没有了,后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出来。淡入淡出则相反。淡出淡入的时间,一般可控制在2秒左右。

化变,与淡变形式差不多。化变时,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转场存在一个重叠的过渡阶段,即在前一个镜头(画面)逐渐隐没的同时,后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图一 

图二 

图三

化变用在内容上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画面转场时间越慢,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化变的主要作用,一是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例如表示冬去春来,前一个镜头冰雪消融,下一个镜头(画面)桃花盛开,画面交替,缓慢过渡。二是起到视觉缓冲作用。对连续出现的同一主体以及构图或景别相似的镜头(画面),直接切换容易造成画面跳动。使用化变转换,就会自然、流畅地连接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