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早先在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中提出了人的几种需求层次,他认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是最基础的需求,是其他更高级需求的前提;所有的需求呈金字塔形排列,位于顶端的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马斯洛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之所以没有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由于他们的低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使通往自我实现的潜能受到了压抑和阻碍。”[4]
由此我们对生存训练课程作了科学而精心的设计:为了真正发挥四大理念的引领作用,先教给学生如何生存,即教授最基本生存技能:从觅食、烹饪、搭建帐篷、自我保护等训练开始,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解除饥饿、保护身体、识别危险;当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本领时,我们的课程理念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才得以让本次训练的内涵从能力层面升华到认知与情感层面,让学生在做事情中实现自我,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境界。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怎样做到自我实现?
对于什么是自我实现,马斯洛作过最初的、通俗的解释:“一个人要学会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于如何发挥潜力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个人心性的方法或途径。”对于自我实现更理论化的解释,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个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5]也就是说,自我实现是更多感性道理的领悟、个人人格的升华,例如懂得了诚信、友爱、责任、善良……这些都是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因此自我实现也是一种德性的完满,这也正是本次课程四大理念之一——陶冶高尚的生存德性的思想内涵。我们要让学生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提升个人修养与情操,做一个有理想、爱集体、亲社会的资优生,在今后进入社会之时,能真正健康愉悦地工作、生活。马同学在课程感悟中写道:“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所有人贡献和付出。只有所有人合作并和谐相处才能在这48小时中感到愉快。因而我们必须习惯于合作而非单打独斗,平和地交流、处理便可获得数倍的力量。”
对于怎样做到自我实现,马斯洛研究整理了自我实现者共有的15个特征:
1.能够客观地洞察现实;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3.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6.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
7.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能保有新奇和欣赏的态度;(www.xing528.com)
8.具有高峰体验;[6]
9.真切的社会感情;
10.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
11.主张民主、尊重他人意见;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区分手段与目的的能力;
14.富有创造力;
15.对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马斯洛认为这15种特征是理想的状态,我们应当不断地努力,更加接近它们,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问题,由不断的累积形成的,是从每一次对理想人性微小的进展发展而来的。”[7]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以“理想信念,爱国荣校”为主题,就是期望学生在生存训练中不仅能掌握知识与能力,更能汲取精神的养料,从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课程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分工合作、适应集体生活,正是在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适应民主社会的法则,做一个有道德、明是非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