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德育倡导创新,注重开放,强调探索的可能性,以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动来推动个体德性成长的本质——德性规则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在反思学校传统德育的基础上,过程性德育在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进行道德体验和道德享受等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该是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从而使道德教育超越知识,达到获得道德智慧的目的。所以,学校过程性德育主要就体现在创造一种合适的德性氛围,提供一种适宜的德育刺激(符合年龄特征、满足心理需要、具有阶段性目标要求),让主体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3]
现代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应试的成分,这种道德教育割裂了学校与社会、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尊严的“人”。品德心理学一般将人的德性心理分为三部分,即知、情、行。48小时生存训练正是过程性德育理念的践行,让学生在真实的野外环境体验中掌握生存的知识与技能、提升生存素质,并将其习得的这些知识与技能等付诸行动。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关注过程性。设置具体的场景,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年龄、成长背景与经历结合起来。48小时生存训练的“场景”选在位于上海近郊青浦的东方绿舟营地,虽然营地内也有条件完善的学生公寓可住,营养美味的食堂饭菜可吃,但课程设计坚决放弃了这些现成的选择,而是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团部为指挥,通过前期准备、分工合作、现学现用等方式完成48小时的野外生存任务。学生们从安营扎寨到整理寝具、从采购食材到生火做饭,从徒步拉练到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都由同学们独自完成,自己想办法、动脑筋。(www.xing528.com)
第二,按照过程性思维,生存德性是主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种互动产物,它由外在刺激引起,但在主体内部形成回应。因此需要有目的地根据场景中的各种因素组织设计一些冲突场景,让主体体验不同的情感意味,在情感冲突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使得情感和认知保持一种张力。在整个48小时生存训练的过程中,班主任们欣喜地看到这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一群饥肠辘辘的队友面对一锅因为没有掌握好火候而烧出的夹生饭,依旧津津有味地吃完碗中的每一粒米粒;嚼着烧焦的大排,啃着烤煳的鸡翅,大家依旧对炊事班同学的手艺啧啧称赞;徒步拉练中,有个班级明显落后了,原来大家是为了照顾那个脚上已经走出血泡的女生,陪着她慢慢行进;龙舟竞渡中,有只小船始终在原地打转,原来是初次划桨的男生们在不断练习如何才能力往一处使,使船顺利前行……参训学生张同学说道:“在此次生存训练中,我在德性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团结。我意识到了自私地只为自己考虑是多么的不可取,而如果心想着集体,就能有凝聚力,每个人的利益也会最大化。无私奉献、团结一心,这就是我在生存训练中得到的德行熏陶。”
第三,行为是判断生存德性获得的重要方式,而帮助主体养成道德行为,要与评价相联系,如果一个行为没有得到评价,很难对下一次行为造成影响。所以,要促进良好行为的巩固,并不是要告知学生应该怎样做,而是要给予积极的评价。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形成了自评、互评与学校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有机会聚在一起,就会兴奋地谈论他们所看到的身边同学的闪光点,诉说着他所接受到细微或显著的帮助,分享着他所感受到的微妙或明显的感动。此时,大家不再像在学校那样以成绩论英雄,一些平日里表现平平的孩子同样可能成为大家眼中的英雄和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