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训练课程中,教官们与老师们不会娇惯参训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将衣(统一着装)、食(自己烧饭做菜)、住(自行搭建帐篷并宿营)、行(7千米行军与日常训练)这些平时看似简单的事情当作一种适应性生存来训练。适应性生存训练课程的实施具有其自身的意义。
(一)生存训练课程符合现代德育课程观
随着对传统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课程的研究范式逐渐从“课程开发范式”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使得课程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对德育课程观的新认识,即德育课程不再是一套外在于师生的强制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也不再是一种老师向学生灌输这些价值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渐创生、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建构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3]基于这样的德育课程观,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给予学生一个半开放式的野外环境,让学生在处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巩固生存意识。例如,营地提供了锅灶,但是饭要自己做;提供了帐篷,但是要自己搭,正值雨季的上海随时可能出现狂风暴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营造出了一个不确定的氛围,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成长。
(二)生存训练课程体现了德育人性化的回归
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4]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实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回归,野外的生存环境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生的心灵无形中得到了一次洗涤和净化,更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又会转化为一种自发的环保行为习惯。同时,课程又设置了大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场景,如买菜、做饭、洗碗、铺床叠被、地图查看、方向辨别等。熟悉的场景与不熟悉的环境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矛盾冲突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等都会被激发出来。(www.xing528.com)
(三)生存训练课程提升资优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通过生存训练课程,资优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首先,生存训练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在本课程中,学生必须去面对烈日下的7千米行军,也有可能面临没有搭好帐篷而睡漏雨的帐篷,需要精打细算地买粮食和蔬菜,也可能因为没有掌握煮饭要领而吃夹生饭。学生“第一次发现:原来生存竟是一件需要‘挣扎’的事情,而不是如同平日里的自然而然”。其次,生存训练课程提升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能力与生存能力。学生到达营地后,军宿组的同学需要搭建帐篷,要求排列有序;采购组的同学需要到附近的菜市场,在有限的金额内采购粮食、蔬菜与肉类;炊事组的同学需要自建炉灶,生火做饭。这一系列的活动需要全班学生的参与,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与实施,在每个活动的统筹规划中,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生存能力获得了提升。
(四)生存训练课程是一次校外教育资源挖掘的有益尝试
学校的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进行,并能够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除了合理的课程设计,完善的规范要求,全面的后勤保障之外,还涉及对场地设施的合理运用。在东方绿舟,该课程主要涉及四个区域,即生存挑战区、未来广场、拓展活动园区、国防教育区。其中“生存挑战区”是以我校这一课程为参考而专门规划的区域,如今已经用于各个学校、团队进行生存能力训练,这也充分彰显了这一德育课程的良好辐射作用。这一课程的成功实施,说明德育课程的建设需要拓展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学校可以在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的同时,将视角投向整个社会,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