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对创新人才的定位是“首先要有责任与思想境界”。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学校构建了一系列的资优生德育必修课。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更是对生命认知的加强。
(一)基于资优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它是学生作为自然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与作为社会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的统一。”[1]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正是基于资优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需求而创设的,考虑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活体验的缺失及对自然、社会适应能力的薄弱,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分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其中7千米行军活动、龙舟竞技、红蓝军对战等项目是集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内容;第二个维度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如生火做饭、采购食材、搭建帐篷等活动则偏向于在“大自然”中生活常识与生存技巧的运用。由于过程中需要与全班同学共同商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个人能力如何借助集体力量得以更大发挥等素质的要求就突显了出来。因此,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创设的内在需求。
(二)基于丰富资优生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考(www.xing528.com)
上海中学作为一所集聚大量资优生群体的学校,一直在探索符合资优生发展规律的特色德育课程。已经形成了重实践与服务的CPS课程(Creativity创造、Practice实践、Service服务)、重反思的双I课程(Intrapersonal自我认识与Interpersonal人际关系),重认知指导下的实践、体验与反思的LO课程(Leadership领导与Organization组织)等一系列资优生的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学校德育课程图谱的构建中,实践、体验类模块占到62%。而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正是体验类课程之一,通过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力量、形成坚韧品质、塑造健康人格。该课程开设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实施案例,但是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以往都仅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并未形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此次编写成教材,弥补了资优生德育教材系列中体验类课程教材的空白,对于丰富和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提升资优生国际竞争力的课程需求
人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资优生的培育更应该树立全球视野与战略眼光,因此在我校实施的德育课程中,重视汲取国际同类课程的先进元素并进行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改造。在中学生生存训练课程这一领域,发达国家开展得较为普遍,甚至很多国家已经体现在其国家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增强体能,养成健康心态,富于挑战,团结合作,战胜困难,掌握生存生活技能,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日本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并在《保健体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诸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等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活动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应该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如野营活动)来开展。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户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活动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使学生喜欢这种活动。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两个或更多的户外教育活动(如划船、宿营、长途徒步旅行、定向运动、水上运动等)中显示能力。[2]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校的48小时生存训练课程并不是体育课程的一部分,而是德育课程的一部分,虽然只是划分的不同,却体现出了学校对这一课程的定位,不仅仅是关注学生体能与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