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几年的班主任,常有这样的感觉:同样是一句话,一个意思,不同的说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班主任语言艺术高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何况,对班主任来说,“忠言”不一定“逆耳”。这要求班主任注意运用语言艺术,做到“真、准、亲”。
“真”,即语情真。教育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情感的交流,没有感情、空洞冷漠的说教,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真”,就是要求教师有真情实感,不虚伪,不造作。正如赞科夫所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准”,即针对性。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班主任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教育,所用的语文也必须因人而异。如同样是鼓励性的语言,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有益的手段,而对骄傲的学生则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又如公开责备,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学生可能是必要的,但对那些情感脆弱、自尊心强或偶犯错误的学生则往往是不适宜的。(www.xing528.com)
“亲”,即说话语气要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要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尤其对差生更要“亲”,必须用十倍百倍的亲切的话语去温暖他们的心,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如别林斯基所说,充满亲切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缺乏亲切的语言,会把颠扑不灭的一些真理,搞成冷酷的,僵化的训诫,使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福建教育》9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