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到“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的高度,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这也是对我们长期以来重视德育工作的极大激励和鼓舞。我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德育工作整体规划。 为了达到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克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的弊端,学校每年在工作计划中都把德育列为工作重点,并由少先队大队牵头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实行目标管理。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每年突出抓几个具体问题,作为近期的德育工作目标。
榜样强化。 根据“效果律”,行为即使不是他的后果决定的,也是由它的后果形成的理论。我们把各级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得来的奖状、证书、奖品,都在全体学生面前重发,号召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鼓励受奖者本人再接再励,再立新功。学校还根据“强化”原理,设置“揭示板”和宣传橱窗,对有突出成绩和影响的学生,由摄影小组拍出照片,张榜表扬,即满足他的的精神需要,也使好人有人学,好事有人做,坏事有人厌,形成奋发上进、朝气蓬勃的良好气氛。
心理置换。 德育的理论性很强,面对知识面窄、阅历不深的小学生来说,不可能全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说清楚。于是,可以置换一下心理位置,如五年级个别学生认为老师处理问题对他不公平,这位老师就开展了每人“当一天班主任”活动,使学生能亲自处理一天班级中发生的事情。从此很多学生知道做老师的难处,因而更体贴和理解老师,并主动协助老师维持秩序,做班级工作。有的班开展“假如我是班长”“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他”等主题班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一些难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适时疏导。 把学生当成主人,理解他们,诱导他们自尊、自重、自制、自强;学生犯错误不是处以简单的“停学”“罚款”,而是教育他们真正地认识错误,树立悔改的决心和信心,解决思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如一些学生很喜欢学校花木,偷偷地把它带回家去。我们没有处以罚款,而是带着他羡慕的花木到他家与家长说明来意,并教育他怎样种植这样的花木。家长和学生很受感动,学生主动检查了自己,承认错误,并现身说法,将功补过,把家中养的花献给学校,对全体学生教育很大。
积极迁移。 讲穿戴爱美的学生,会成为讲究卫生的标兵;爱玩、课堂上说话的学生有可能培养成为朗读能手;爱看小人书的学生,有可能培养成故事员,不愿读书的学生叫他们当“炉长”,会使他们树立起为集体服务的思想,以后再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好;对好打好闹的孩子组织得法,叫他们打球、赛跑,会成为运动健将;只顾学习不关心政治的孩子,叫他们每天听广播,在日记上每日记一条新闻,常此以往,会成为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兴趣、爱好、行为、意志、习惯、作风,只要我们下功夫,细心研究,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因素,积极诱导,迟早都会出现“期待”的效应。(www.xing528.com)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端午节借民间吃棕子讲述爱国诗人屈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学国主义教育;中秋节讲“嫦娥奔月”,并结合写作课让学生写《嫦娥重返人间》的作文,歌颂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巨大变化的大好形势;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开展“插上理想的翅膀飞上蓝天”放风筝活动。针对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信神信鬼现象,我们还组织学生去德立吉逛庙会。学生说:“给泥巴做的菩萨磕头能顶啥用啊,纯粹是瞎扯!”对学生一时讲不清楚的破除迷信的道理,通过学生亲自一看,迷信思想不攻自破。此外我们还搞“春游”“深山挖宝”“篝火晚会”“赶集”等带有浪漫色彩的活动,使学生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从中受到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带学生多“走出去”,扩大教育范围,增加信息量,提高道德认识和能力。如: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附近工厂,138个雷锋小组常年开展活动,坚持为残疾人、敬老院、五保户送温暖。
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 走出校门,联合一切有利因素治理学校,与铁路、公安、镇派出所、村治保联合建立“综合治理小组”,同时还请公安局、法院、村治保主任等领导来校作报告,协助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还成立了以镇、村、各单位领导和关心教育的家长为代表的“家长委员会”。经常交流情况,研究教育子女方法。在办起的《家长小报》中设“幼儿早期教育”“学校与家长”“好学生与好家长”等专栏。沟通情况,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提高了家教水平。
由于上述教育的作用,我校虽处“五风杂地”,但经过几年努力,学生一直表现很好,先后涌现省、市“三好学生”14人,县、镇、“三好学生”118人,省、市“三好班级”6个、县“三好班”8个。基本形成追求进步、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的集体,学校先后荣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114个荣誉称号。
摘自《中国教育报》96.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