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喜文
大约自70年代以来,混沌理论成了学术界一颗“新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所著的《混沌的本质》一书风靡世界。混沌理论可能较深奥,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却是深入浅出的。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几下翅膀,有可能几天之后在纽约会引起一场龙卷风、大暴风雪。当然世界上有很多蝴蝶,会形成一种综合的作用。究竟是哪个蝴蝶的作用很难推算,这便是混沌。自这次演讲后,“蝴蝶效应”及混沌理论不胫而走,名声远扬。
混沌理论暨“蝴蝶效应”揭示了人们关注的一种世界现象:纷繁万事无序中有序,看似不相干的现象存在着内在联系,一些小扰动经过逐级放大会变成大扰动,一些不经意的小小行为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恶果,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衍化,对其未来状态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差别。战国时宋玉《风赋》中“风起于青苹之末”,潮次升级为“盛怒于”山下的飓风,乃此现象写照也。
“蝴蝶效应”理论不但对气象学、自然科学有着重大作用,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思想教育,对于领导者实行科学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古语云:“针头如芒,气出如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蝴蝶”现象俯拾皆是,只是没有像洛伦兹那样把它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在许多单位、部门、家庭,都可能发生这类现象:领导与群众、同事之间、夫妻长幼之间,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误解磨擦、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针尖麦芒般的小事,由于疏乎大意或处置不当,酿成大的事端,由于细微、有时看似不相干的原因,导致势不两立、大动干戈、自杀、他杀、矛盾激化、群体闹事的,也时有所闻。(www.xing528.com)
近读山西省政法委书记张秉法的《国有困难企业不安定因素分析》内部文稿,颇受启发。近年来,国有困难企业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国有企业职工闹事、上访告状日益增多的原因是什么?大多一般人认为是由于国有企业困难、欠发工资、职工生活困难所致。但是该文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企业中“参与群体事件的主要人员并不是企业内生活最困难的人,他们也绝不是因揭不开锅、吃不上饭才参与群体性事件”;作者认为,许多群体事件的组织者心里有气,“心理失衡因素大于生活贫困因素”,对企业前途没信心大于眼前困难,企业内部领导不力大于外部环境。因此,解决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的思路应当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分散矛盾热点、分离矛盾人群、领导与职工同舟共济,整顿党工团组织,用干部的廉洁勤政设“拦洪坝”,加强民主管理设“减压阀”……这些对策主意比起有些领导干部的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阵应付,只在工资福利待遇上想主意来,要高明得多,深谋远虑。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从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忽视事物的普遍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不识大体,不顾大局;只看眼,不顾后果;直线性思维、短期行为,不注苗头、萌芽和细微;出了问题只会围截堵卡,不会疏导。苟如此,就会遗误事业。蝴蝶效应成为我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进行正确决策的一个出发点,办任何事情,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都要认真考虑一下后果,包括看得见和暂时看不见的,包括眼前和长远的,包括潜在的、“蝴蝶翅翅”引起风暴类的。慎微慎始,见微知著。蝴蝶效应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发人深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启发良多。
摘自《教育艺术》9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