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组织协同的创新亮点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组织协同的创新亮点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的一大创新亮点是有效破除了条块分割的体制瓶颈,理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一个班子统筹,一个规划指导,一个目录统计”的“三个一”协同推进格局;但仍然显得分散和分裂,缺乏体现合力、动力和活力的高效产业政策,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相关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力度不够,产学研和社会组织的功效也未得到进一步提升。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组织协同的创新亮点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的一大创新亮点是有效破除了条块分割的体制瓶颈,理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一个班子统筹,一个规划指导,一个目录统计”的“三个一”协同推进格局;但仍然显得分散和分裂,缺乏体现合力、动力和活力的高效产业政策,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相关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力度不够,产学研社会组织的功效也未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文创办协调力不足

上海市文创办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进机构,目前尚系一个非常设机构,没有编制和行政权限,相关领导均为兼职,人员借调于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常常面临领导更换,资金短缺,工作人员流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加之行政资源薄弱、工作流程缓慢等问题,在协调相关委办局、行政区和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特别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化,涉及的横向单位和部门越来越多,由于彼此间没有直接的行政上下级关系,难以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和部署,体制机制条块分割的现实弱化了文创办应有协调力的发挥。

(二)社会组织的功效未充分发挥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世界各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有效机制,特别是类型众多并且活跃的社会组织成为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英国曼彻斯特被公认为成功实现创意转型的工业城市典范,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大力发展社会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实施有效孵化机制和完善公共平台服务为英国西北部城市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上海虽然也有各类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协会、中心等类似的非营利组织,但由于具有强烈的官方和半官方色彩,对行政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内在活力,非营利组织的功效发挥不明显;同时,社会组织的类型较单一,不能适应多姿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些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社会团体(如文化艺术团体等)虽然也有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愿,但苦于没有相应的接口和抓手,举步维艰。(www.xing528.com)

(三)产学研互动缺乏有力的激发和深化机制

产学研联动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目前,上海比较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品牌都拥有良好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包括:结合大学特色资源,构建主题鲜明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依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东华大学的时尚产业集聚区等;结合研究机构所设立的文化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形成市场需求的创意成果和创意产品,如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等。然而,这类有效模式及其发展机制没有得到重点鼓励,相关的产学研资源也缺乏进一步有效整合、挖掘与深化的推进机制。

(四)缺乏有利于促进市场需求创新的政策导向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尽管规模巨大,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专业化程度高、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园区出现同质化倾向,一些以商业地产模式开发的创意园区属于纯趋利的投资行为,缺失了创意的内涵;创意产业缺少多元化的载体,上海的创意街区、创意城区等新型载体发展缓慢,陷入了以创意园区代替创意产业发展的误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的重视和培育。创新和创意只有转化为市场需求,为消费者购买才能实现最终价值。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导向是以生产性企业和园区(集聚区)的建设为重点,园区建设的重点又以物理空间的改造建设等硬件为主,忽视了软环境的营造,尤其是直接面向终端市场和消费者体验的软性建设投入不足。比如,有主题特色的文化创意消费体验活动空间除了有限的几个文化创意园区外,在市区也难觅踪影。由于缺乏市场的认同和追捧,缺乏创意消费者的土壤,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特色、个性无法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